APP下载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多模态语篇意义建构

2017-10-25黄俊娟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21期
关键词:意义建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意义

黄俊娟

[摘要]电影的多模态语篇分析主要涉及视觉、听觉、音乐、图像等符号语法的研究。本文尝试用系统功能理论从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层面,对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从符号系统多层面对电影进行解读,探讨该影片如何通过语言、音乐和画面协作建构多模态语篇。

[关键词]多模态语篇;意义;意义建构

一、引言

多模态语篇分析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产物,由传统的语篇分析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符号学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发展而来的一门跨学科研究领域,不仅包括以精美的画面呈现的视觉元素、精彩对白的语言元素,还大量运用了音响与音乐等多种听觉元素,传达一定的思想意义。本文参照Lim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以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从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及多模态话语交际模式三个方面对该电影语篇进行剖析,并逐层论述,探讨多模态符号在多个层面如何建构电影语篇意义。

二、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

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是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他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认为除了语言,声音、图像、音频和动作等也属于社会符合系统,它们与语言共同建构社会意义(1978)。Lim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中文化语境涉及到影响电影解读的宏观因素,是使多模态交际传达意义的关键层面,它包括一切社会潜规则所组成的意识形态和可以具体实现这种意识形态的交际程序或结构潜势,同时决定了交际的传统、形式和技术。文化决定体裁,即是人们根据交际目的的不同而采用的不同的交际阶段和步骤。语篇的交际目的都是通过体裁来实现的。电影属于叙事类,影视节目的语类结构一般表现为:故事的开始一故事的发展——高潮一故事的结束。

情景语境包括语场,语旨和语式。语场是语篇中人物所进行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实际发生的事情,即参与者参加的活动。语旨是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关系,主要指参与者的身份与角色,即参与者之间是什么样的角色关系。语式是语篇交际的渠道和媒介及语篇要达到的功能,主要指参与者期望语言为他们在情景中做什么,其中包括渠道以及修辞手段,即语篇要达到的如劝说、说明、说教之类的效果。

多模态语篇意义建构基于不同模态协同的关系之上。各模态关系分为互补性和非互补性。互补性关系中的各种模态相互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从而共同体现意义。当一种模态的话语无法充分表达其意义或者无法表达其全部意义,就须要借助另一种来补充,这两种模态之间属于“互补关系”。互补性包括强化与非强化两种。强化关系是指一种模态为主要的交际形式,同时另外一种或几种模态是对其强化。强化关系进一步可再分为三种关系:突出、主次和扩充,而非强化关系可以归结为协调、联合和交叉(张得禄,2009)。

三、对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多模态语篇分析

电影语篇具有典型的多模态和动态特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屏幕为媒体的视频包含语言、声音和图像等多种模态资源构成,讲述少年派的家庭从日本到加拿大去的海船上不幸遭遇海难,派在艰难的海上漂流中顽强生存下来的故事。

(一)文化层面分析

电影的交际目的是以直观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传达含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电影通过其丰富的镜头为现场观众提供了一个多维、立体的视听欣赏空间,各种多模态的运用如画面,语言及人物动作行为,音乐等吸引观众注意力,突出感官刺激,更细腻、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思想状态变化,强化艺术效果。交际过程根据体裁以相对固定的交际模式展开。电影属于叙事类,影视节目的语类结构一般表现为:故事的开始一发展——高潮一结束。影片中的故事是通过成年派自述的,其体裁结构包括四个部分:故事的开始交代了派的家庭背景和信仰背景及其性格特征;当派一家人因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远渡重洋,登上到加拿大的日本船时,故事开始发展,不幸遭遇海难之后,少年派和老虎在船上从敌对到相依相偎的关系发展,到派进入食人岛时达到故事的高潮部分,也是为后面派讲述第二个故事埋下了伏笔,最后故事在派的幸福家庭出现中结束了。

(二)语境层面分析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具体的语境中,交际受到语场、语旨、语式所决定的语境因素制约。语场是少年派和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遭遇海难后,在太平洋上漂泊227天的历程;语旨是少年派,派的父母、老虎及其它动物,还有导演李安运用3D技术拍摄出的影片与普通观众;语式就是影片以人物之间互相交际为主,其行为举止被拍摄下来形成连续的画面作为多模态动态语篇来传递交际意义,影片中人物与观众无交际行为。

(三)影片中模态之间的协同关系分析

电影中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是主模态,属非强化关系,主导交际的进程。这种视听结合的叙事模式不仅具有动态性,而且能充分利用先进的特技方法摄制出全新的镜头,充分表现影片内容,达到语言交际和艺术交际的效果。影片以倒叙的手法,从一位作家进人派的家里了解派的故事开始了派对于过去一段经历的回忆。下面将以一段叙事经历为分析单位,选取四个事件为语料,具体阐释动态多模态电影语篇中各模态如何协同构建意义。这四个事件分别是:派对自己家庭背景的介绍;派开始海上漂泊后与老虎从敌对转为互不干涉的过程;派踏上食人岛的经历;派坐在病床上讲第二个故事的情况。

从整体来说,该影片以听觉模态与视觉模态为主,两者是典型非强化的互补关系,交叉处于前景中,互为补充来突出影片内容。影片是以派向作家介绍他在海上历险的一段经历为主线,在派的家里或者在公园长椅上,听觉模态与视觉模态是突出类强化关系,以镜头中的人物对话为主,人物前景化,听觉模态是主模态,视觉模态强化。派讲述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对自己家庭背景及其信仰的介绍,海上历险的第一个故事(船沉后派与老虎斗争的过程,登上食人島,到达墨西哥海滩),海上发生的第二个故事。endprint

1.介绍派的家庭背景时,视觉模态与听觉模态是协调类非强化关系,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共同体现画面意义。听觉符号中人物对话与派的独白是交叉类非强化关系,交叉出现并配合视觉符号中动态画面及其印度服装鲜艳的颜色,让观众迅速了解背景情况,为欣赏下面精美的视频画面做好铺垫,使电影语篇形成连贯。印度音乐与视觉画面联合表达意义,当派母亲引导他了解印度教时,音乐缓缓响起,到晚上他独自一人看宗教画册时音乐声音渐大,宗教思想逐渐进入他幼小的心灵。

2.整个海上的经历中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是突出类强化关系,以3D效果让观众从多感官感受着影片带来的视觉震撼。视觉画面为主,呈前景化,音乐对其强化。在狂风暴雨来临时,音乐激烈高昂,强化派将面临的危险,让观众对派捏着一把冷汗;当最终到达墨西哥海岸时,音乐舒缓,预示着危险的解除,老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派的语言独白对画面也起着强化作用,使观众体会到派的百感交集,有欣喜,有痛苦,有失望,也有不解。派在海难后与老虎一起的漂流历程,也是派内心善良的人性与野性较量博弈的心路历程。在这一历程中,派代表了人类对自身认知的不断深入和成长。

3.登上食人岛时,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属于主次类强化关系。在视觉模态内,镜头画面是主要视觉符号,颜色与其形成联合关系。当派踏上这个突然出现的小岛时,镜头转向了蓝天、碧海、绿树,突出绿色,似乎派来到了一个可以拯救他生命的绿洲。然而,当镜头掠过晚霞,画面色彩变灰暗,狐獴仓皇而逃,提示观众这并不是一个平静安全的小岛。画面色彩继续黯淡,从绿到灰暗色彩的变化表明整个小岛暗藏着杀机。少年派随手摘下一个果子,发现里面包裹着牙齿,这个镜头显示表面安逸的小岛实则是夺人性命的岛。这一段经历通过3D特技突出画面,视觉符号呈前景,基本没有多少独自,背景音乐舒缓,通过图像和颜色联合突出小岛杀人的真相。

4.派在医院病床上讲第二个故事时,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是联合类非强化关系。镜头中派的目光并没有直视两个日本工作人员,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向下,显示出内心的困惑和惶恐,只有当他描述自己怀着仇恨杀死厨子时,目光对准两人,坚定而痛苦。为了生存而食母的内疚感使他痛苦万分。观众能够远离视觉上的震撼,静心聆听派的陈述,观察派的表情,判断派讲的故事的真实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动态多模态语篇分析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或者采取倒叙的手法,以一种主要模式协同关系贯穿影片,但在对不同的事件进行叙述时,会根据各个阶段的交际目标,选择合适的模态组合。本研究发现在整个交际过程中,视觉模态与听觉模态非强化关系是主要模态协作关系,音乐和独白对视觉画面的强化突出作用以及颜色与视觉画面的联合关系是次要模态协作关系。各種多模态符号给观众带来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官体验,致使他们自动地将媒介符号与当前影片隐射的思想意义联系起来,逐渐获得连贯的语篇意义。

(责任编辑:桂杉杉)endprint

猜你喜欢

意义建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意义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象征符号解析
阅读本质的多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