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媒妁在当代婚俗中的角色意义

2017-10-25慈改改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21期
关键词:婚俗

慈改改

[摘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媒妁这一特殊婚俗现象产生之日起,就携带了特定的文化含义,成为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在中国传统的婚姻缔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自西周延续至今,三千年的风风雨雨,形式虽已早就“面目全非”,但据调查发现,媒妁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没有被时代所淘汰。本文试从其产生缘起、职业利弊、职业生存现状及流变趋势等四个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婚俗;媒妁;角色意义

俗云:”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媒妁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时至今日,生活在这样一个科技发达,社交媒介如此多样的社会,有人说,封建社会的残余“媒妁”已没有了生存空间。但是,据调查发现,“我们依然需要媒婆”的呼声仍然强烈。高度发达的社会,带给人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质疑和不确定因素。“网站虽多,电视相亲节目更是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可这似乎不太现实”,这是一则娅媚有关温州青年人婚姻状况的文章中所述的。

一、媒妁的产生缘起

媒妁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长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起源于对偶婚向专偶婚过渡的父系氏族社会时期。随着男子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财富的积累,使他们在社会和家庭中比妇女占有更重要的地位,男子地位变了,他们便有了让自己的子女继承他们财产的意图。父权制形成便是水到渠成了。然而,这个父系氏族逐渐取代母系氏族的革命性转变毕竟剥夺了女性长期以来所拥有的权利和地位,因而它必然要经历极其复杂而激烈的长期斗争。这种斗争反映在后世的婚姻习俗中,较早的是《易经》中多处记载的掠夺婚,如《屯卦》辭日:“屯如,迪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六二)“匪寇,婚媾”,即不是强盗而是迎亲者。《易经》系周人所作,可推论出‘媒的萌芽期当在商周之际。《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记载下层人民生活的文献,其中有这样的记载,“非我愆期,子无良媒”——《诗经·卫风·氓》。可见在当时男女虽已定情,但是还是需要媒人的介入作为证明,使得他们的交往和结合合法化。但‘媒妁一词最早是在《孟子·滕文公下》出现的,“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经上升为婚姻合法性的保障和必经之路。远远超出了婚姻介绍人的职责,上升到了一种道德高度,成为了评价当事人品行的标尺。可见在西周时期,在周礼的旗帜下,婚制还是相当严苛的。故周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媒氏”机构。据《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掌万民之判”,“判”即婚姻,也就是管理人们的婚姻,明确了媒人的职责。随着朝代的更替,婚姻制度也更加完备。

二、媒妁职业的利与弊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当代社会,媒人的声誉一直都不太好。但作者本人认为对于媒妁的社会功能还应该辩证的来看待,即从对于社会的利和弊两个角度。现实中,人们对于媒妁的评价,除“成人之美”说和封建包办婚姻的“代言人”、买卖婚姻经纪人等,再没有对此进行深入讨论的了。从最初的西周设立“媒氏”这一官僚机构执掌婚姻礼仪制度,经历历朝历代的演变。“媒妁”所承担的角色也在变化,随着媒妁人数增加,他们的声誉也愈来愈差,究其原因,一是行媒人往往出身低贱,素质良莠不齐,使得他们长期受到人们的鄙视和厌恶。二是因为媒婆们大都是一些巧舌如簧、利欲熏心且庸俗不堪的“恶媒”,替人说媒的目的都是为了钱财,昧着良心办事。

时至今日,两千多年前就被人们贴上了“标签”的媒妁,还是没洗刷净身上的污垢。因自古以来,媒人为人说媒,必求报酬。图谋婚配双方的钱财,是促使一些媒人不惜坑蒙拐骗,自毁名誉的真正原因。有俗语说:“贪贿说风情。”

据调查得知,说成一桩媒的媒人的酬劳从20年前的200元增加到现在的2000-4000不等,多数时候还要附送一包糖,两条烟等。有时候,男女双方都要给钱,给婚姻当事者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在金钱的诱惑下,媒妁们互相“勾结”,以此获取更多的报酬。因此媒人互相结合,互通消息,当然好处也是均分。

可是我们不管多么恨媒婆,在现实社会中还总是希望有人替我们牵牵线,且不说,媒婆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拥有与“与父母之命”相当的地位,掌握着婚配大权,就是当代社会,虽说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由,有人却说:“当我们自由了,似乎我们又不知道如何去找对象了。”似乎我们的血液里缺少这种自我把握命运的基因,几千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有章可循的生活。有些地方,即便是自由恋爱,也要找个媒婆做主桌上,这或许就是受“无媒不成婚”的影响。

和古代媒妁相比,当代媒妁的仅承担着“婚姻介绍人”的责任,不像之前的媒人,不仅要负责婚前的“六礼”中每一项的具体事项。就是到了结婚之后,一旦家庭不和睦,就要找媒人去说合。当代媒妁的只是帮两家互通消息,穿针引线。大部分职责都让民政局担任了。两家是否能结成秦晋之好,全靠两家人自己拿主意,其实也就是两个年轻人自己是否觉得合得来。父母也会服从子女的意见,让他们自己抉择。

介绍人只是提供双方认识的机会,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相亲,一般是由媒人带着男方和男方的家人去女方家里。女方也会在家人陪同下大方的和男子聊上几句话。然后一般男女双方会互留电话或者是其他联系方式,就离开女方家。之后,就是男女双方他们自己的事了。媒婆的职责到此为止。双方在接触一段时间后,表示互有好感,就会再次要求媒婆去提亲,然后就是继续“六礼”的一些程序。

从现在来看,由于社会风气的变化和信息沟通的自由流畅,当代媒妁在婚姻的成就过程中,基本上就是传递双方消息的中间人,没有古代没说那么大的神通和能力,并不会给男女双方的幸福造成不好的影响。由此可见,并不是媒妁本身那么可恶,令人憎恨,而是当时大的社会环境导致男女青年在婚姻上的不自由,封建礼教限制着他们对感情的自由追求,不能和异性自由交往。这就给那些不良媒妁提供了作恶的机会,从而导致了一场场悲剧的发生。在这其中,媒妁只是促成者,而不是起决定力量的角色。

三、媒妁职业生存现状及流变趋势

古代媒妁产生的条件是以私有制的确立为前提条件的。封建社会制度以及经济形态决定了人们之间交往局限性。达到了“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男女之间更是大防,等到了适婚年龄,家长只好求助于外人,于是媒妁这一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特殊符号产生了。

相比于古代封建社会,媒妁的赖以生存的“靠山——封建制度”不存在了,加上现代社会的信息沟通的便捷,和恋爱婚姻自由的提倡,媒妁的市场似乎没有了。甚至有人大叫:媒人,你可以下岗了!笔者却不以为然,通过调查访谈得知,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媒妁依然很活跃,也许充当媒妁的角色范围更加扩大了,也许方式不同了,变得更加多样。但是媒妁所承担的“成人之美”的原则没变!当今时代,信息万变,节奏加快,人们社交有限,每个人都在为生存而战,为事业而忙。导致了大量适龄青年依然没有找到自己合适的伴侣。但是我们的朋友、亲戚、同事,都乐意为他们穿针引线,牵线搭桥,助他们一臂之力。不光是周边亲友团的助力,社会也在积极为此营造平台,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寻找对象。于是一种感人的场面出现在了城市公园里:老爸老妈们手持孩子的各种证件,在公园特办的“婚姻介绍所”,为孩子兜售婚恋。父母的热情让孩子们尴尬又无奈。可以说,这是新时期的婚恋怪事,这些父母们不知不觉扮演了媒人的角色。同样,还有一些媒体娱乐节目也大肆炒作,“玫瑰之约、“非常男女”等节目就分明闪烁着媒人的影子,这是时尚的媒人一族。由此可见,媒人们没有下岗!

现代的社会瞬息万变,大浪淘沙,媒妁这一‘历史遗留物能够幸存下来,说明它有着其它媒介所无法替代的因素,是时代和历史的选择。两千多年的历史生涯向我们诉说着它曲折而有由意义的一生。它是婚姻变革的推进者,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以‘礼治天下的佐证。

(责任编辑:章樊)endprint

猜你喜欢

婚俗
以改革促和谐树新风
——全国婚俗改革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让新“婚”尚为爱减负
嘉绒藏族传统婚俗文化——以米亚罗地区接亲锅庄为例
山西夏县方言婚俗词中的婚俗文化探究
闽西客家传统婚俗仪式及其文化意义
少数民族婚俗旅游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
浅议山西孝义贾家庄婚俗的内涵与传承
巴厘岛婚俗:新人可以为爱私奔
中国各地的“捧腹”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