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商民主与偏好转换

2017-10-25杜松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21期
关键词:协商信念理性

杜松

[摘要]协商民主认为偏好是可变的,而且是内生性的,而不是外生性的。协商民主具有的公共理性、信念和合作使偏好转换具有可能性;协商民主形式的创新和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偏好转换具有现实性。然而,协商民主下的偏好转换面临着偏好伪装和偏执信念的挑战。

[关键词]协商民主;偏好转换

偏好“是个人价值排序当中的一种独特的心理倾向”。以偏好为研究起点,选举民主把个人价值偏好看做是既定的,通过偏好聚合可以将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偏好。相反,协商民主认为“偏好是可变的,而且是内生性的,而不是外生性的”。协商主体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讨论过程,就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在这种不断的商论中人们可能会被说服,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使自己的偏好发生转换。

一、实现偏好转换的可能性

(一)公共理性

协商民主的实现一方面离不开公共理性,另一方面它对公共理性的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公共理性意味着作为自由、平等的公民在参与公共讨论中能够以公共利益为关注点,追求最佳化的社会整体利益和尽量满足公民的愿望和追求。当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无法调节时,在公共理性的指导下人们可以找到一条最佳路径。罗尔斯认为“公共理性为协商民主提供了合法性基础,它不仅表现为协商主体的理性能力,还表现为协商主体的道德能力。”协商主体理性的实现需要信息共享和公开讨论。信息共享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足。由于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地位的不同,哪些获取和掌握信息能力低的人会处在一个相对劣势的位置,而在信息共享的平台上,他们可以提高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例如,甲对m食品的偏爱,可能是因为他不了解n食品的性价比更令人满意。所以,在了解n食品之后,甲可能会改变原有的偏好。公开讨论是指公民在协商论坛上对于自己所做的偏好给予充分的理由论证,在提供理由论证时是面向大众的。通过公开讨论的形式,在公共利益的参考下,协商主体会将自己狭隘的、不宽容的利益排除在外。

(二)信任

信任与协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真正的协商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公民之间的信任使协商成为可能。如果我信任你,那么我可能会改变我最初的价值偏好。我信任你意味着我相信你不会做出伤害我的事情。信任有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之分。前者以血缘或特殊群体为联系,往往会造成特殊群体的两极分化,形成“自己人”和“外人”之分。两者之间的划分易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排斥和不信任。因此,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公民之间的普遍信任,它主要反映着对待陌生人的态度,不再以特殊纽带为依托,能够以无差别的、普遍的观点看待社会所有成员。人类之间交往范围的变化反映着信任的变化,从熟人向陌生人的扩展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加强。现代女性能够脱离家庭外出工作,从一方面反映出女性对陌生男性的信任。普遍信任的文化背景能够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增加社会合作的可能性,个人偏好得以优化,从而促进协商民主的有效实现。然而,信任与风险相伴随,普遍信任的培养更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三)合作

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必然和社会其他成员发生联系。人的本性是过更好的生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合作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选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日益多元化,社会冲突不断加深。协商民主在发挥社会成员表达利益渠道方面日益发挥着必要的作用。然而,协商民主不同于单纯的竞争式民主,主要强调在合作与互惠的社会背景下,尊重社会的多元利益和不同价值。合作過程的实现则意味着协商民主主体实现偏好转换的过程转变。首先,合作的前提是成员之间存在解决问题的愿望。如果人们聚集在一起的目的不是为了问题的解决,那么合作也无从谈起。其次合作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阶段性。理想状态下,成员之间因共同的目标共同努力,主体之间的利益一致、偏好一致,那么合作也会顺利达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主体偏好之间存在差异,合作的达成往往伴随着偏好的转换和偏好的融合。比如A市准备在s建设养老院,甲方认为a地距离市中心较近从环境考虑不利于老人身心修养,而乙方认为a地交通方便,有利于降低成本。双方通过协商,寻找产生的分歧的原因,经过辩论和商讨,乙方有可能会被甲方谁服从而修正自己原有的偏好,实现偏好的转变。

二、实现偏好转换的现实性

(一)协商民主形式的创新

我国协商民主形式多种多样,从政协层面上讲主要有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作为一种包容性强的民主参与渠道,吸收了社会各个阶层的新鲜力量参与到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当中。从基层层面上讲基层群众创造出多种基层协商民主形式。近年来,我国农村各地不断开展对协商民主实践形式的创新和探索。例如温岭开展的“民主恳谈会”,成都开展的“村民议事会”等。村民们以一种平等的资格直接参与到村民事务中,关心村中的大事和小事。通过直接表达的形式发表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切实感觉到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感和自觉感。新闻媒体组织的热点论坛、时事辩论会等多种节目丰富了人民的视野,发挥了社会舆论的影响力。协商民主形式的创新,扩大了协商主体的广泛性,增加了协商主体间的交流和沟通的机会。由于来自各个层级的参与者有着不同形式的文化背景和利益诉求,协商形式的创新满足了他们各方不同偏好的表达。

(二)网络媒体的发展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丰富了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它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有利于协商主体偏好的转换。网络媒体具有公开性、及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公民可以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在网络平台上交流和对他人的偏好产生影响,从而排除了权力、受教育程度、资源掌握程度等不平等因素的干扰。网络媒体的发展壮大了中国网民的规模,促使各个阶层的网民参与协商,协商形式日益多样化。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表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国网民总体规模占总人口的1/2。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进行网上投票和网上监督。特别是微博等即时通讯的发展,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人们可以及时追踪最新事态的发展,及时在网络平台上交流和沟通。微博就像一个时代广场为广大公民提供了便利的舆论通道,拓展了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在微博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人被赋予平等的地位,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选择,其他人也不能强迫自己作出选择。我们能够在不断的互动中了解彼此的价值偏好,通过说服的方式使彼此间的分歧缩小。

三、偏好转换面临的挑战

(一)偏好伪装

“偏好伪装是指在某种特定的社会压力下,一个人隐瞒自己真实欲望的行为。”社会生活中,我们随时会伪装自己的偏好。自己明明不喜欢朋友家的新装修,为了避免伤害朋友间的友谊,你会假装喜欢这种装修风格。偏好伪装有可能是出于好意或善意的谎言,有可能是迫于压力而作出的选择。这种压力可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可能是追求社会群体认同的考虑。在协商民主制下,当协商主体制定政策进行讨论时,人们出于成本一收益的考虑有时会对偏好进行伪装。持有少数偏好的公民为了寻求社会多数人的认同选择放弃自己原有的偏好。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偏好伪装除了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受到信息的限制和特殊利益集团的影响。在协商中,信息缺失会导致个人偏好得不到真实的表达。比如,新闻媒体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给人们呈现的报道有时会左右人们的看法。而利益既得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利用新闻媒体掩饰自身的缺点放大对方的缺点,为自己赢得多数人的支持。特殊利益集团的干预会使协商政策策的实施变得比较困难。“特殊利益集团因为反对政策A进行交流——公民们变得反对政策A——政策A死亡”;“特殊利益集团反对政策A进行交流——代表们误解公民是反对政策A的——政策A死亡“。特殊利益集团使公民真实偏好伪装起来,公民的个性被压制。因此,如何使协商民主下公民的偏好向更加真实的方向发展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偏执信念

信念是我们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动力,没有了信念的支持我们可能会随时放弃前进的脚步。不可否认,我们需要这样的信念。但是当非理性因素成为主导因素,信念过于偏执时,往往会使我们为了坚持而坚持,丧失认清现实的机会。偏执的信念对协商主体偏好的转换带来了挑战。因为,个人的偏好由于偏执信念的影响会向着某一个方向不断延伸、不断强化。如果科学家盲目的相信科学技术可以拯救一切,忽视人文艺术的影响。人们可能会陷入一种“科学万能论”的境地。“美国科罗拉多州进行的一次就全球变暖、平权运动和同性恋组织公民联合三个热点问题进行协商试验中,结果表明,自由主义者在协商后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更倾向于自由主义,而保守主义者的看法更倾向于保守主义。”偏执信念会使协商的结果难以达成,甚至会使双方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桂杉杉)endprint

猜你喜欢

协商信念理性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信念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协商民主与偏好转变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