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壮族与越南岱、侬族三月三扫墓节习俗比较研究

2017-10-25覃肖华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21期
关键词:广西壮族习俗比较

覃肖华

[摘要]扫墓节在中越民俗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是广西壮族与越南岱、侬族共有的特色节日,节日习俗有同有异,通过比较三个民族的节日时间、节日祭品、扫墓仪式过程、娱乐习俗等四方面,揭示三个民族在传承其文化的过程中所保留的同源节日文化习俗以及所出现的差异,增强民族认同感。

[关键词]广西壮族;岱、侬族;扫墓节;习俗;比较

广西壮族和越南岱、依族均属于古代百越族属,是百越中的骆越之后,就中越两国而言,三个民族均属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是民族文化精华的集中表现,作为同源异支的民族,除了具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在文化上,尤其是节日文化,他们还存有极为相似的习俗和信仰。

一、扫墓时间比较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祭祖的扫墓节,当地人称为“拜山”,家族祭祖仪式是扫墓节的传统文化内核,同时也是壮族的盛大歌节。

而农历三月初三也是岱、侬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扫墓节,侬语称为(len xo xan),每逢这个节日,在外打工的亲人都会齐聚在一起扫墓,悼念亲人。人们认为,扫墓必须在农历三月份完成,过了这个时间,祖先墓将“关门”,再来扫墓祖先也享受不到人们的孝心了。

二、扫墓祭品比较

壮、岱、侬族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人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也需吃穿住行,而孝敬祖先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祭祀的方式。三月初三这天,各家各户都准备好丰富的祭品祭扫祖坟,其中要特别做上几样已故的亲人生前爱吃的食品。祭品分为两类:一类是食品,壮族食品有“三牲”、五色糯米饭、糍粑、鸡蛋、酒,岱、侬族则有彩色糯米饭、烤猪肉、整鸡、彩色糯米饭、艾粑、酒等;一类是纸祭品,如冥币、冥衣、香火、锡箔做的元宝、纸质的家电、器皿、纸幡等,祭祀时烧掉给阴问的亲人“享用”。

(一)三牲。壮族民间的“三牲”指的是猪、鸡、鱼。扫墓时,壮族必须是整只腌鸡、整条煎鱼、一块猪肉条。岱、依族的“三牲”指的牛、猪、鸡或羊、猪、鸡,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说法,扫墓时,不一定要有“三牲”,但烤猪肉必不可少的。稻作文化丰富的民族,拿亲自饲养的家禽鸡和猪作为祭品,既能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同时也是祈求祖先保佑六畜兴旺。在壮、岱、侬族的饮食民俗中,鸡是接待客人的首选,是很多节日祭祀活动必不可少的吉祥动物,象征着大吉,鱼象征着“年年有余”等美好的希望。

(二)彩色糯米饭。壮族日常饮食中粳米占主导地位,糯米则担当了壮族节日饮食的“主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舍不得食用它,只有到了节日等特殊的重大场合才将它派上用场”。五色糯米饭又称五色饭,乌饭、青精饭或花米饭,壮语为“ngaizndangq”,是壮族三月三祭祖必不可少的祭品,“有白、黑、红、黄、紫色五种颜色,采集枫叶、红蓝草(或红结藤)、槐花、黄花(或黄姜)、苏木、野生的紫藤等作为主要原料(原料因地方而异)”,是壮族最具有特色的食品之一,寓意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的美好生活。五色糯米饭与祭祖娱神活动融在一起,充满着壮族民族风味。

扫墓节岱、侬族做的是彩色糯米饭或什锦糯米饭,有时是好几种颜色混在一起,不一定是五色,越南高平省的岱、依族是用五色糯米饭祭祖,颜色有白、红、绿、紫、黄,和壮族五色糯米饭的颜色有所区别。尽管三族的糯米饭颜色相似,但采用的植物却不尽相同。如红色糯米饭,龙州一带的壮族用金郎草煮水浸泡而成,岱、依族则用苏木煮水浸泡而成。

壮、岱、依族的彩色糯米饭,尽管颜色和采用的原料有同有异,但其中蕴含的文化却很相似,都把它当成祭祖是最珍贵的贡品,基本上都是先用于祭祀敬神,神“享”后人才能享用。五色糯米饭传承了壮、岱、侬族对五行、对大自然、对天地人的朴素认识,在他们看来,五色组成的糯米饭,代表着世间万物的此消彼长,能量的循环,事物的相生相克,运动变化的过程,认为五色代表着五行,也是这三族同胞观念里的三才(天、地、人)。

(三)蚂蚁蛋饼。除了艾粑,越南东北部的岱族在三月三扫墓节还喜欢吃蚂蚁蛋饼,一种用蚂蚁蛋作馅的饼。农历三月是蚂蚁产卵的季节,准备到扫墓节的前几天,岱族人民便到树林里找蚂蚁蛋,透明的蚂蚁蛋如牙签头那么大,拿回家炒干后,放在饼里做馅,用三龙爪叶包起来,蒸熟了,透着三龙爪叶的清香,连着叶子一起吃,味道香美可口。“吃蚂蚁蛋是壮、岱、侬族三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之一,尤其是中越边境两侧”,吃法多样,壮族只有一部分地区流行,不一定是扫墓节期间吃。

(四)纸祭品。纸祭品是各种祭祀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壮、岱、依人们相信,只有保证祖先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富裕幸福,才保佑子孙后代生活平安,纸祭品越丰富,越能表示自己的诚心。对于壮、岱、侬人们而言,纸钱有着特殊的社会影响:一是宣扬着“灵魂不死”的鬼魂崇拜,二是纸钱闪现着“极乐世界”的宗教色彩。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纸祭品也日益丰富。

三、扫墓仪式过程比较

扫墓祭祀是清明不变的主题,壮、岱、依族人民感激先人赐予生命,所以十分注重扫墓仪式。仪式过程可以被视为一个文化体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除草、添土、涂白石灰

三月三早上或中午,壮、岱、依族人们开始忙碌起来,拿祭品、锄头、铲、镰刀等,来到墓地之后,男人们则清理自家墓地周围的杂草和垃圾,重新修整墓碑。人们认为,墓地就是祖先生活的世界,只有清理干净,给墓地添土,才能保证祖先在“家”里和人世间一样住得舒服。添上新土后,壮族人在金坛及周围的石块上涂上白石灰,岱、依族则在石碑上涂上白石灰。

(二)摆设祭品和插标挂钱

到了墓地后,壮族男人们除草,妇女们则开始摆设祭品,将祭品、3或5个酒杯、3或5双筷子摆放在墓地祭台前的地上,倒酒时需跪着,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尊敬。倒完酒后在坟前上3炷香,燃放鞭炮,请祖先出来吃饭,有些地方还要给周围的坟上香,邀请他们过来一起共享祭品。接着在坟顶插标挂钱,这根插在坟顶并缠有纸质铜钱串子的细木条,壮族称为“标”,也称为清明吊,岱、依称为(幡纸)。endprint

岱、侬族摆设祭品则比壮族更讲究,有些家庭还带了草席、矮凳、芭蕉叶放祭品,除了自家坟前的祭品,还准备了一份祭品供拜山神,以示拜神。人们会照顾到周围无主的坟墓、没有家人来扫墓的坟墓。扫墓时,分出一部分祭品和纸钱到这些坟墓前并上香,还把整只鸡分出来拿去祭祀。这样做,既可以安慰孤魂,也可以防止孤魂野鬼抢夺走自己祖先的供品。

除此之外,岱、侬族很注重插香和插幡纸的人,一般是由家长或族长才能实行,幡纸一般都是沙仁枝做成的竿。壮族插“标”和岱、依族插幡纸包含的意义相似:一是表示报到,插上意味来看过亲人,希望亲人不再感到孤独;二是把幡纸或“标”当作纸钱,给亲人钱花,以示孝心,虽然两者都含有纸钱意义,但是不烧的,和祭祀时烧的纸钱有所区别;三是对逝世亲人的缅怀。

(三)焚香、烧祭品、燃炮

一般而言,壮、岱、侬族的祭祀都少不了焚香的仪式。香燃尽了,则祭祀仪式可以结束了。人们叩头、行礼,把酒倒到坟前,便可焚烧纸祭品,送达给祖先。从这里的仪式可以看得出,三族在各种祭祀活动中,人们经常用“火”这一媒介去和祖先交流,通过火焚烧祭品可以把敬意和思念带给祖先。祭祀仪式结束后,要鸣放鞭炮,按壮、岱、侬族的理解,“祭祖的仪式往往是以鞭炮的鸣响开始同样也以鞭炮的鸣响结束,这是借助鞭炮的响声来唤醒在另一个世界的祖先,邀请他们来接受献祭”。

(四)分食祭品

祭祀完毕后,壮、岱、依族都有共同分享祭品的习俗,人们认为在坟地旁与祖先共同进食,是神圣的,也有拿祭品到家中拜祭后加热后吃的。祭品来源于人们的灵魂不死观念,人们把祭品当作是神人相通的中介,认为食用祭品可以得到神灵祖先的福佑,娱神和娱人合为一体。祭品因为担当献祭的角色,包含的意义超出一般的食品,具有神圣的性质。

四、娱乐习俗比较

“三月三”是与祭祀、酬神等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以祈求和娛乐为主题的习俗节日。除了扫墓主题,还是壮族的歌圩,青年男女通过唱歌来交朋结友,歌圩使民族的文艺传统吏加丰富多彩,并伴有许多的民间娱乐活动如抛绣球、碰红蛋、抢花炮等活动,是壮族最有特色的节日。农历三月三,万物吐绿,岱、侬族除了给故人祭祀外,人们还去野外踏青,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壮、岱、依扫墓节的名称、时间、祭品、过程、娱乐习俗上极为相似,但同中有异。祭品的“三牲”虽指的对象不同,但都是人们心目中的吉祥家畜;彩色糯米饭在原料、颜色上有所差异,在象征意义上都是代表五谷丰登;扫墓仪式过程相似,只是在祭拜的程度上有差别;除了含有缅怀祖先意义外,壮族的扫墓节多了歌节这层内容。

(责任编辑:桂杉杉)endprint

猜你喜欢

广西壮族习俗比较
浅谈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的审美教育内容和意义
钢琴音诗化的广西壮族民歌音乐浅析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广西壮族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舌象与证素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