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译《黑奴吁天录》的后殖民译论视角解读
2017-10-25万丽倪筱燕
万丽 倪筱燕
[摘要]本文以后殖民译论为理论基础,分别从译著产生的历史社会背景、译者的政治思意识和解殖民功能来解读林纾的《黑奴吁天录》。
[关键词]后殖民译论;《黑奴吁天录》;林纾
一、引言
随着20世纪中叶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兴起,后殖民理论作为为一种新意识和新思想逐渐被受人们关注。后殖民理论融合了消解权威、提倡多元等潮流趋势,具有鲜明的文化意识和对政治的强烈批判性。后殖民理论为日后翻译研究学派所倡导的“后殖民转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由此后殖民翻译研究学派也应运而生。
《黑奴吁天录》由林纾译自美国著名作家斯陀夫人所创作的现实主义小说Uncle Toms Cabin,该作品描述了美国万恶的奴隶制度下黑人奴隶们的曲折经历和悲惨境况,为美国的黑人奴隶解放运动吹响了先锋号角。林纾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翻译先驱之一,他的译著《黑奴吁天录》正是清末民初千疮百孔的中国与西方列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生巨大碰撞的产物。
二、后殖民理论与后殖民翻译理论
传统译学大多强调译本的真实、对等和文字表述的优雅,翻译研究学者们局限于文本对等的视角当中不能自拔。然而,随着20世纪西方文论的异军突起,译学界也进而提出“文化转向”的视野,后殖民理论与翻译学的结合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后殖民理论
“后殖民”一词跟20世纪中叶获得独立后的殖民地国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后殖民理论受到了大量的西方激进思想者的影响,例如: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尼采、雅克·德里达,以及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思想。道格拉斯·罗宾逊将后殖民理论的研究分为了三个相关领域,即后独立时代的研究、后欧洲殖民地时的研究以及相关权力关系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后殖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分别是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萨义德的经典著作《东方主义》被认为是后殖民理论进程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深度地分析了中西方在意识形态和政治领域当中的权力不平衡的归因。斯皮瓦克则认为后殖民批评主义的精髓就在于削弱西方的文化霸权。而霍米·巴巴对后殖民理论最主要的贡献就在于他的杂合思想。简而言之,后殖民理论与政治、民族、种族和帝国等问题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但它又有别于那些传统的语言知识的研究和单纯的文化层面的研究。
(二)后殖民翻译理论
阿萨德的语言间的不平等关系这一观点是后殖民翻译理论最为重要的理论根基之一。后殖民翻译理论以弱势文化为立足点,关注的是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影响。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介质,即充当了强势文化入侵弱势文化的工具,又成为了弱势文化抵御强势文化的手段。
众多学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劳伦斯·韦努蒂、尼楠贾纳等等。其中,韦努蒂的著作《译者的隐身》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专著。韦努蒂在此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归化和异化两个翻译策略的由来和发展,并主张对现今占有主导地位的归化策略进行挑战。尼楠贾纳作为一名印度裔的翻译学者,在她的著作《给翻译定位:历史、后结构主义和殖民主义语境》中提出了她对后殖民翻译理论的见解。她鲜明地指出,翻译是一种政治行为,且“是帮助欧洲扩大在印度的商业市场的手段而已。”
三、林纾的《黑奴吁天录》以及后殖民语境分析
林纾是我国清末民初时期一位非常具有天赋且多产的翻译家。尽管他自身不懂任何一门外语,仅凭他人的口述和自己超强的文字功底,却成功地将一百八十多部西方文学作品译成了中文。他的译著深受康有为推崇,被誉为与严复齐名的近代最具盛名的翻译家,开拓了近代中国人民的视野,打开了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钱钟书就曾经说过:“正是因为阅读了林纾的译本,我才开始了外语的学习。”
《黑奴吁天录》译自反映美国黑人奴隶生活现状的小说Uncle Toms cabin,后世有译者将小说名称翻译为《汤姆叔叔的小屋》。不论译著名称为何,皆是译者对当时政治、历史以及社会环境的投射。《黑奴吁天录》出版之时,正值中华大地风雨飘摇之际。一方面,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劳工们正在遭受非人的待遇;另一方面,八国联军的铁蹄已直捣京师,毁我家园。《黑奴吁天录》便是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由魏易口述,林纾执笔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的。作品一经面世,便引起了读者的巨大反响以及译学界的强烈争议。译学界争论的焦点在于,林纾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与传统的套路大相径庭,他并没有遵循对本原的忠实,而是在译著中使用了大量的改写、省略和增写等这类异化的方式。
后殖民译论最为显著的特征主要在于以下两点:第一、通过历史描述法对作者的价值取向、译本以及翻译策略的选取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和解读;第二、后殖民翻译理论弥补了传统的翻译研究仅仅停留在词汇分析上的不足。
(一)林译《黑奴吁天录》与后殖民翻译理论的联系
从后殖民视角或者从后殖民语境来说,翻译研究已突破了传统的字、词和句子的局限,而走向了更为广阔的范围的探索,例如:文化、社会、国家和权力差异等。不同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决定了译者对文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选取。因此,在殖民和解殖民的过程当中,翻译实际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后殖民理论的精髓也在于试图揭露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操控。从这个意义范畴上来说,林纾所生活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环境毫无疑问成为了林译作品和后殖民翻译理论相关联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国曾经拥有两千年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它曾经是世界的中心,吸引着各地的人们前来学习最为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然而,到了19世纪中叶,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发展。与此同时,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和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国家,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资产阶级革命促使西方國家寻求新的政体,而工业革命的到来大大地提高了西方国家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同时,也使得他们对外扩张的野心得到了无限的膨胀。正是在这样风云变幻的情况下,曾经强大而不可一世的中国,成为了人人想要侵略的对象。endprint
林纾就是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一位最为重要的译者,如果研究林纾的译著仅仅停留在语言结构层面,则注定会有局限性。因此,将林译作品与后殖民翻译理论相结合便有了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二)后殖民译论下小说《黑奴吁天录》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分析
林纾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国受到大规模破坏和入侵之时。1840年的鸦片战争迫使腐败的清政府打开国门与西方列强通商。由此开始,中国逐渐沦为了半殖民与半封建社会。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落败,巨额的赔款致使中国陷入了更加苦难的深渊。
面对日渐颓废的国运,一方面,清政府开始了西化运动以谋求近代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与此同时,以梁启超、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革派于1898年发起了推翻封建制度、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宪政的“百日维新”运动。然而,这次革命却遇到了重重阻碍,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另一方面,在文化领域,以林纾、严复为首的知识分子们,决心大量地引入西方的文学作品,从思想意识上唤醒沉睡的中国百姓,激发起他们救亡图存的爱国意识。因此,在这些小说当中,最受人们关注的就是政治话题。这也就是小说《黑奴吁天录》译介到中国来时的社会背景。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从后殖民译论的角度来看,林纾在用翻译挽救国家命运之时,自身有一种陷入两难境地的困惑。究其原因在于,林纾一方面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爱国学者,他认为中国的文学体系在世界上是最好的,中国的文化也是无可比拟的。另一方面,面对西方文学的入侵和改革以及战争的屡屡失败,林纾却又渐渐地意识到传统文化和政体给中国的发展带来的阻碍。因此,林纾试图通过翻译这一行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加速反殖民和反侵略的进程。
综上所析,林纾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恰逢清廷腐败和变革失败之际,这所有的一切决定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东西方交流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平等的状态。后殖民翻译理论强调的正是霸权文化对思想意识的控制和影响。Uncle Toms Cabin在当时被认为是西方社会中的一种强势文化,当这部小说被翻译成中文的时候,原来的目标语言却变成了所谓的弱势文化了。因此,权力差异决定了林译作品的指导思想以及翻译策略。
(三)《黑奴吁天录》中的政治意识
后殖民翻译理论非常关注影响翻译进程的外部因素,例如:政治意识、民族以及帝国主义。因此,当翻译研究被置入于这样的理论框架中时,那么对译者的政治意识的研究就不可避免了。译者所拥有的政治意识对译本的成形有着关键的影响力。在译著《黑奴吁天录》中,林纾救国救民的政治思想意识在小说的序言、各个章节中均可窥见一斑。
林纾在《黑奴吁天录》的序言写到,“彼中精计学者患泄其银币,乃酷待华工。因之黄人受虐,或加甚于黑人。”清末民初的中国政府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根本没有力量去保护在外的国民。因此,林纾选择《黑奴吁天录》这部小说就是为了激发起民众的爱国意识并寻求建立一个更加强大的国家。
实际上,小说《黑奴吁天录》中有许多部分反映了林纾的民族意识。比如说,像“葬礼”和“死亡”这样的词汇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当中是个禁忌,人们在日常交流当中都要尽量避免去谈论这样的词汇。然而,在英语原语文化当中“hearse”和“driveyou like a funeral”这样的词汇和短语却是用来形容主人公汤姆忠厚老实性格的。因此,这些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不吉利的词汇在林纾的《黑奴吁天录》的译本当中基本被删除了,为的就是避免出现与目的语文化不相符合的语义。
综上所析,译者对强势文化和殖民文化的抵抗主要通过译著当中的政治和民族意识体现出来。林纾的《黑奴吁天录》在那个时代被赋予了极强的政治意义,在后殖民译论视野下,它不再是简单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而是拯救中国于危亡,唤醒民众觉醒的武器。尽管林纾本人并不懂外语,但他并没有因为西方的强权势力而被动地接受其殖民文化。正如林纾在其作品《不如归》的序言当中提到的那样,“纾已年老,报国无日,故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惕。”
四、解殖民的工具
后殖民译论学者道格拉斯·罗宾逊认为,翻译被看作为解殖民的一种渠道。译者自身对西方价值观的抵抗,使得译本在进入主流文化的时候成为了控制西方思想意识的工具。林纾的《黑奴吁天录》也毫无例外的利用翻译作为解殖民的工具来反对外国的主流力量,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翻译的目的。林纾选择UncleToms Cabin这部小说的目的除了要彰显自己的爱国意识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告诫当时的国人,中国人已成为了帝国主义的奴隶。小说里所涉及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也贴合了林紓翻译此书的目的。鸦片战争以后,许多中国劳工涌入美国以寻求更好的生活。然而,大批的华工在美国做苦力期间,受尽了虐待和歧视。在19世纪50年代,美国的加州竟然通过了一系列的针对中国人的歧视法规。因此,中国工人被迫前往美国的西海岸的采矿区进行工作。1871年,洛杉矶地区甚至出现了大量的华工遭到屠杀的现象。当林纾听闻一系列中国华工在外的惨剧时,他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危亡意识,他决心用自己的方式挽救国家免遭侵略。1901年,林纾和魏易了英文版《黑奴吁天录》,他们迫不及待地把译著完成,以唤醒国人的斗志和对抗西方势力的信仰。因此,林译《黑奴吁天录》的解殖民作用便可以从其翻译的目的当中体现。
其次,标题的变换。林译《黑奴吁天录》当中解殖民的功能还可以通过变换了的标题来体现。后殖民译论认为,处于弱势文化当中的译者在翻译时会更多地采用目的性的翻译策略,使得强势文化和思想能够迎合当下的中国现实状况。原著UncleToms Cabin(《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标题被林纾改为《黑奴吁天录》,有两个重要的意义。第一,林纾用“黑奴”取代了原标题当中的“汤姆叔叔”,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很容易让人们把在美国受到虐待的华工跟黑奴联系起来。小说中,主人公汤姆叔叔被塑造成为宁愿死也不愿被奴隶主迫害的英雄形象,变成了国人学习其不屈服精神的楷模。第二,小说名称《黑奴吁天录》本身就能给中国人民带来强烈而又直接的冲击力,从而告诫国人只有自强才能抵抗西方的侵略者。
最后,林纾在翻译时大量地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也是译著殖民功能的体现。林纾早年就有立志救国的志向,随着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他对国家的命运倍感忧虑和无助。百日维新之前,林纾便已经跟他的朋友们在一起讨论过救国的策略。林纾的译著当中或许出现了一些西方先进的思想意识和概念,但他仍然坚持使用那个时代大多中国人可以接受的古文来翻译小说。因此,他采用了改写、省略、误译等归化策略作为强有力的工具,从而完成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解殖民作用。
结语
一般来说,林纾的译著不能归属到翻译研究的范畴,因为他的作品忽视了对原著的忠实。然而,当后殖民译论介入译学界时,我们就不难发现林纾的作品将新鲜血液带人中国的文化圈和意识领域。后殖民译论下,林译《黑奴吁天录》归化策略的运用恰恰彰显了目的语自身的文化特点。
(责任编辑:章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