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志愿服务在我国高校的行动困境探索

2017-10-25金川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21期
关键词:困境高校

金川

[摘要]伴随着青年的多元化生存状态,我国高校同时存在着原子化、自组织化以及单位化的志愿服务形式,这些志愿服务方式交织成一幅壮观的画卷。但是,多元化的志愿服务也产生出相应的困境,要使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走出行动的困境,我们应当建立枢纽型志愿服务系统,整合不同形态的志愿资源,建立一个开放的、互补的志愿服务系统工程。

[关键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困境

一、问题的提出

志愿服务和志愿者的概念最早是作为西方的“舶来品”而传人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公共精神的不断拓展,志愿服务在我国已经和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慢慢融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精神理念与实践方式。而从志愿服务价值观上来看,志愿服务所体现出的价值理念更是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高度吻合。志愿服务事业既是一项高尚的事业,更是一种优良的生活品质。志愿精神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近年来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志愿服务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被青年群体所接受,并且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在社会服务、救助弱势群体、保护环境和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发挥出的巨大能量和凝聚力。但是随着高校青年志愿者“量”的增长,在青年志愿者行动“质”的层面却易于被人忽视。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青年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经历投入不够,设计活动内容单调,服务对象也很局限,志愿服务过程中“搭便车”现象明显。这些内容使得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出现了大量的行动困境,导致志愿服务无法形成系统、长期以及持续的服务模式。因此如何发现问题,剖析问题,继而解决问题就成为放在我们眼前的首要任务。

二、目前高校青年志愿活动存在的困境

高校的青年志愿组织则是一系列志愿行动的载体和行动者的聚合状态,要了解高校志愿服务存在的困境,就必须了解青年志愿服务的行动逻辑。我国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行动逻辑是与青年的生存状态紧密相关的,目前青年生存状态的多元化发展不仅导致了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参与主体和组织主体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对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组织形态、活动形态也都产生了影响。

从纵向来看,自建国以来,我国的青年先后经历了单位化、原子化和自组织化的生存形态,相应地,我国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也是经历了这几个阶段。在计划经济时期,党中央推行的“学雷锋”活动充分地反映了单位化青年生存状态,体现了在志愿服务当中组织先行的行动逻辑和利他主义精神。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青年退出了原有单位化的生存状态,使得青年的生存形态就呈现出原子化的状态。进入21世纪以后,原先处于原子化状态的成员,基于共同的兴趣、利益或者价值观,开始寻找在职业共同体之外的交集点,并以此开始形成了全新的交往方式以及组织模式,我们将其称之为自组织化青年。在这种生存状态下,自组织化的青年会主动地参加社会组织或志愿服务,希望能够得到不同于单位化志愿服务的行动空间,以及参与志愿服务后对方给予尊重的满足感。

而从横向来看,这三种青年状态在当前的社会中同时并存,甚至在同一个青年身上同时存在。例如一位青年学生既可以参加共青团组织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亦可以在社会中寻找非政府组织或志愿服务团体。甚至以原子化的状态出现,独自进行志愿服务行为。所以目前我国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具有三种类型:一是完全个体化形态,主要是由个人直接对他人进行志愿服务,没有与他人合作进行志愿活动;二是自组织形态,主要是指由青年自发结合形成的有组织的志愿活动;三是被组织形态,主要是指青年参与既有组织力量开展的组织活动。目前我国高校的青年志愿服务的行动逻辑正是在这三种生存状态下展开的,而相应的,志愿服务的困境也集中在这三个层面。

首先,在个体化形态上,个体青年志愿服务的困境主要在于难以形成长期、系统的志愿服务体系。个体化形态的志愿服务虽然是由志愿者自身直接面对帮扶对象进行志愿服务,能够使志愿者直接感受到参与的满足感,但是这种类型的志愿服务往往缺乏组织的架构,使得志愿者无法长期、平稳、持续地获得志愿服务的信息与资源,因而使得志愿者将志愿服务做成了“一次性的游戏”,最终导致志愿服务的中断。

其次,在自组织形态上,自组织志愿者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心态完美化以及理念表面化的特征。由于自组织形态的志愿服务往往都是由志愿者凭借共同的兴趣组织在一起,依靠自己的热情去帮助他人。但是这种类型的志愿服务往往没有进行缜密的前期调研和工作准备,而是想当然地认为受助对象需要什么。所以在服务的过程中,没有切中帮扶对象的要害,挖掘出服务对象的声音,发现服务对象的问题,为受助对象增添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同时又让志愿服务的参与者得不到受助对象的感激和尊重,最终使得志愿服务的失败。

最后,在被组织形态上,青年志愿服务的困境主要在于“搭便车”现象的普遍存在。志愿者所提供的志愿服务属于公共物品的重要范畴,而公共物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非排他性。集体行动或团体的目的主要是增进群体中共同的利益,也就是提供公共物品,但因公共物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使得所有的成员都能享受到公共物品,就算该成员没有负担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也不例外,所以容易出现可以不付出成本却可坐享其成的“搭便车”现象,如果大部分人都有此倾向,那么所有组织或团体的行动都将失败,这就是所谓的集体行动的困境。

三、建立枢纽型志愿服务系统

对于高校志愿组织来说,志愿服务行动模式的重新调整不仅仅意味着要走出高校志愿服务的困境,而且是为了更加清晰地引导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的价值诉求,在行动逻辑转换中实现志愿服务对青年在文化、价值观方面的引领。针对目前青年志愿者行动所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当建立枢纽型志愿服务系统,通过聚集、整合多元化形态的青年志愿服务行动,达到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在政治性和社会性上的统一。

首先,在調整志愿服务组织形态上,枢纽型志愿服务系统能够将个体形态、自组织形态以及被组织形态的志愿行为有效的整合起来并构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系统工程。在当前青年的生存状态以及行动状态下,枢纽型志愿服务组织能够将各种类型的志愿行动有效的整合并形成多向互动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同时将不同类型的志愿行动融合成互补性志愿服务资源,在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形态下进行有效供给,以确保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运作。

其次,在提供志愿服务的内容上,枢纽型志愿服务系统能够基于不同行动逻辑,不同生存状态的青年学生,通过建构青年志愿服务网络、提供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包容性的志愿服务项目,凝聚不同类型的青年,为高校志愿服务系统工程提供在价值观上的认同。枢纽型志愿服务系统在原子化青年中,能够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与服务,促使原子化青年能够持续地获得参与志愿服务的机会。在自组织青年群体中,枢纽型志愿服务系统能够提供服务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并且为其社会责任履行提供相应的平台和机会,形成小规模、持续化的志愿服务行动机制。而在单位化青年中,枢纽型志愿服务系统能够进一步加强青年对社会责任的认同,同时将原子化、自组织化的志愿行动同社会公共发展的规律联系起来,更加有效地发挥单位化志愿服务所应有的政治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功能。

最后,在对志愿服务价值引领功能上,枢纽型志愿服务系统能够加强引导青年对国家、社会和政党的认同与信任。青年志愿服务是一种能够加强价值引导,又能提倡社会正义的有效行动机制,同时更能够将青年的生存方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载体。志愿服务是青年社会参与的重要渠道,能够凝聚起青年的社会组织就是凝聚社会参与的热情。枢纽型志愿服务系统不仅能够搭建起人才集聚平台,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汇聚力量。而且更是在倡导志愿精神与整合多元中实现对青年的价值引领,推动青年一代公共精神的发展。

(责任编辑:封丽萍)endprint

猜你喜欢

困境高校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