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功能看饮食习语的英汉互译
2017-10-25庄小燕
【摘要】饮食是人类生存之本,饮食习语在日常生活中层出不穷,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结合饮食习语本身的特点,研究饮食文化,通过文化移植探讨英汉饮食习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期对饮食习语的翻译研究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语言功能 功能对等 文化移植 饮食习语 英汉互译
一、引言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在人类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饮食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当语言与饮食相碰撞,就形成了各种各样与食材、调料或者吃的动作相关的饮食习语。由于地域、历史、社会习俗的差异,英汉饮食文化呈现不同特点。本论文把语言的功能及功能对等理论相结合,分析饮食习语的语言功能及文化,探索英汉互译中的翻译技巧,力求尽可能得实现饮食习语翻译中最大限度的功能对等。
二、英汉饮食习语的语言功能
语言的转换从本质上说是功能的转换。英国翻译理论家皮特·纽马克将语言细分为6种功能:表情功能、信息功能、呼唤功能、美感功能、酬应功能和元语功能。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这种对等语不仅是意义的对等,还包括情感、修辞等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语义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结合二者理论,饮食习语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信息功能(指称意义和蕴含意义,其中指称意义还可能会折射出文化内涵)、表情功能(表达说话人的情感)、美感功能
(语言形式及传达内容使感官愉悦的功能)。其中,信息功能對等是翻译的最基本要求。
饮食习语都包含表示饮食本身的指称意义,同时还会有引申、联想的蕴含意义,如“小菜一碟”的称意义指“一碟小菜”,蕴含意义是“一桩小事”。其次,饮食习语也能反映出说话者的语气和态度,如表示贬义的“临渊羡鱼”、“apple-polisher(马屁精)”,含有褒义的“鱼米之乡”、“the cream of crop(精华)”。此外,许多饮食习语运用到修辞手法,如“as like as two peas(像两颗豌豆)”,“as slippery as eels(滑得像鳗鱼)”,使语言更加生动。当然,饮食习语还承载了不同的文化信息,如“太公钓鱼”源自中国周初时期的典故,比喻“愿者上钩”,“Adams apple”源自圣经故事,指“喉结”。因此,理想的饮食习语翻译要最大程度地在译文中还原信息功能、表情功能、美感功能,做到真正意义的功能对等。
三、英汉饮食习语文化对比
饮食文化与食材的类型、烹饪的方式、长期生活形成的习惯、习俗息息相关。英国和中国的地理位置相距甚远,食材类型、获取途径不尽相同,生活习惯、习俗各有特点,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两种饮食习语文化差异。
1.地域文化。英国是岛国,适于鱼类繁衍生长,鱼是主要食物之一,因此语言中有许多跟“fish(鱼)”相关的习语,比如“a big fish(大人物)”;“have another fish to fry(有其他要事要办)”;“dont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等。中国也有众多的江河湖泊,鱼类也常出现在人们的饮食中,汉语中也有关于“鱼”的习语,如:“鱼目混珠”、“临渊羡鱼”等。
英国主要农作物有大麦、小麦、马铃薯等,园艺农作物中苹果产量居首,番茄产量其次,黄瓜第三。相应的英语饮食习语表达也应运而生,如“take bread out of ones mouth
(抢饭碗)”、“breadline(领救济食品的队伍)”、“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small potatoes(小人物)”、“from an egg to an apple(有始有终)”、“as cool as a cucumber(泰然自若)”等。中国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因此稻谷做的米饭常常出现在中国饮食习语中,如:“铁饭碗”、“粗茶淡饭”、“生米煮成熟饭”等。
英国的畜牧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3,重要性超过了种植业。英语中有许多奶制品的习惯表达,如“the cream of crop(精华)”、“bread and butter(生计)”、“a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富饶之地)”、“milk and water(淡而无味的东西)”等。汉语中也有一些有关畜牧业的相关饮食习语,如“有奶便是娘”、“鸡飞蛋打”等,但相对于英语的此类习语数量更少一些,主要原因是中国畜牧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1/3,不占主导地位。
2.历史文化。不同的国家孕育出不同的历史,一些英语中的历史和文化的饮食习惯表达,难以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表达,比如有关“吃鱼”和“苹果”的习语。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to eat no fish”是“忠诚”的意思,然而在中国,周五“不吃鱼”并不能表示“忠诚”。
英语文化受到《圣经》和《希腊神话故事》的深远影响,英语中有许多apple的习惯表达,比如《圣经》中的“an apple of Sodom (金玉其内)”、“the apple of ones eye(珍爱之人/物)”;希腊神话中的“an apple of discord(祸根)”。Apple也可以指人,一般含有贬义,如:“wise apple(粗鲁无礼的年轻人)”、“bad/rotten apple(指某个不好的人或事”。
3.社会习俗。中国传统饮食中有“以形补形”这一说法,动物内脏常常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所以内脏类的饮食习语在汉语中数量较多,如:“羊肠小道”、“沁人肺腑”、“五脏六腑”等,这些词语多属于中性。英国人的饮食中鲜有内脏,认为内脏不宜食用,个别表示食用内脏的俗语表达也很隐晦,如“to eat a humble pie”,指“用猎物内脏做的馅饼,给地位低下的仆人吃”,含有贬义,同时内脏词汇也没有直接出现,而是用“humble(谦虚的)”替代。endprint
四、翻译策略
鉴于饮食习语的语言功能及文化特点,本着语言交流和传递文化的目的,在翻译的过程中,以“功能对等”理论和“文化移植”的异化策略为指导,尽量在表达出指称意义、蕴含意义,并还原表情功能、美感功能的基础上,传递出源语言的文化信息。
1.直译。饮食习语,采用异化策略,能直译尽量直译,有利于传达出原文的指称意义和蕴含意义,还原其信息功能、情感功能和美感功能,还能传播原语文化。
“临渊羡鱼”在汉语中比喻“徒有愿望,不实干”,可直译为“stand on the edge of a pool and idly long for fish”,还原汉语中“站在池塘边想得到鱼”的指称意义,英语读者又可以通过这一形象联想到“只空想,不通过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这一贬义的蕴含意译,还原了信息功能、情感功能。中文中这一生动的联想表达传播到了英语文化中,传播了中国的饮食习语文化,同时保存了原文的隐喻修辞手法,保留了美感功能。英译汉也是如此,如:“A hot potato”可直译为“烫手的山芋”,这可以重现原文的指称意义“才煮熟的山芋太烫拿不住”,又可以使汉语读者联想到“棘手的事情”,传达出蕴含意义,让读者了解到英语文化习惯用“烫手的山芋”形容“难办的事”,还保留了隐喻的修辞手法。
2.直译意译结合。有的直译因为文化差异令人费解,为了既能传播异域文化,又能使译文易懂,可以采取直译意译结合的补偿手段翻译。汉语中的“食肉寝皮”指称意义是“割他的肉吃,剥他的皮睡”,蕴含意义是“深仇大恨”,若只是直译,英文读者会误解为“残暴凶狠”,难以正确领会其蕴含意义。因此,在翻译时为同时保留其指称意义、蕴含意义,及其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翻译为“swear revenge on the enemy by eating his flesh and sleeping on his skin”。汉英翻译中,此类例子还包括“铁饭碗(an iron bowl,a secure job)”、“割肉补疮cutting the flesh to cure a boil,just a temporary solution”等。英语的“Carrot and stick(萝卜加大棒,软硬兼施)”在第一次翻译时,若只是直译,的确能传播原文的指称意义,但汉语读者可能会纠结“萝卜加大棒”的蕴含意义,直接影响到信息功能这一基本语言功能的传播。加上意译的“软硬兼施”,译文读者就容易理解这一形象的比喻意义,更好传播了蕴含意义和美感功能。
3.借译。为了让译语读者易于理解,用目標语文化中的形象代替源语言中的指称意义,保留蕴含意义,表情功能和美感功能。如汉语的“鱼米之乡”,“鱼”在中国是珍贵的食材,“米”为基本食物,“鱼米之乡”比喻“富饶之地”;英语文化习惯用“牛奶蜂蜜”比喻“富饶”,所以可借用英语的饮食文化形象,译为“a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符合译语自身的语言习惯,让译文生动、易于理解,同时保留了原文的蕴含意义、褒义的表情功能和比喻的美感功能。“民以食为天(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粗茶淡饭(bread and cheese)”、“酒肉朋友(fair-weather friends)”的译文都是借译。英译汉中,此类现象也很多,比如“spring up like mushrooms(雨后春笋)”用“春笋”替代英语中的“蘑菇”,“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多如牛毛)”用“牛毛”替代“蓝莓”等。
4.意译。由于文化差异,饮食习语在目的语中既找不到完全对等的词,也没有可以借用的表达,无法传达指称意义和文化,只能意译出蕴含意义。汉译英中的“柴米油盐(daily necessaries)”、“炒冷饭(say or do the same old thing)”,以及英译汉中的“a couch potato(电视迷)”、“bread and circuses(小恩小惠)”、“Bring home the bacon(赚钱)”中,原文的指称意义直接翻译出来都令人费解,所以都只翻译蕴含意义,舍弃原来的指称意义、美感功能。
五、结语
鉴于要还原饮食习语的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和美感功能,达到译文与原文功能对等,饮食习语的翻译方法可以总结如下:在不致导致硬译和死译的情况下,以文化传播为目的,最好用直译和直译加注,这样能最大程度的还原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和美感功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功能对等;为了让读者易于理解,可用借译的方法,用目标语文化中的形象代替源语言中的形象,这种翻译会改变指称意义遗失文化内涵,但能保留蕴含意义、情感功能和美感功能;由于文化差异,有些源语言中饮食习语只能意译,这就保留了源语言的蕴含意义,遗失了指称意义、文化意义和美感功能。
综上所述,饮食习语翻译首先不能改变其蕴含意义,其次,译者还要从语用、和文化等各个角度和层面进行考虑。如果源语言的指称意义可以保留在目的语中,尽量直译,这样才能在译语中重现源语言的信息功能、情感功能、美感功能对等,同时把原文中的文化传播到译语文化中来,实现理想状态下的功能对等。
参考文献:
[1]Peter,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39-44.
[2]尤金·奈达,查尔斯·泰伯.翻译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4:12.
[3]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225-226.
*2017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课题名称“从语言功能看英汉饮食习语翻译”立项编号:17SB0426。
作者简介:庄小燕(1981-),女,四川广安人,讲师,硕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