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筹指导,合理衔接

2017-10-25陈晓波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解决策略问题分析

陈晓波

[摘 要] 教学实践中发现,高一新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较大困难,这一现象表明我们的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出现了问题. 本文从教材体系脱节、课业负担沉重、教法学法矛盾以及教师认知脱节等方面分析了衔接问题的发生原因,并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分析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高中数学;初高中衔接;问题分析;解决策略

教学中我们有着这样的发现,刚刚升入高一的学生普遍觉得高中数学特别难学. 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初高中的数学教学衔接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因何而发生,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都值得数学教师深刻思考.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分析

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以及对自身教学情况的反思,笔者认为造成学生难以适应,在衔接阶段发生较大学习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初高中教材体系的脱节

众所周知,初高中教材自成体系,基本内容出现脱节,编写风格无法呈现出整体化这是无法避免的. 特别是当前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相比于之前有了很大的删减,不仅内容大幅减少,其教学要求也有所降低. 可能是考虑到义务教育普及化的需要,初中教材普遍呈现出“浅、少、易”等特点,而高中数学的内容和相应教学要求却没有发生大的调整. 那些在高中阶段还将经常使用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例如分式方程、多元高次方程组、韦达定理、等式的证明等等,初中基本不做要求,而高中的数学学习依然要用到,但是数学教材上没有专门的章节对其进行系统化呈现,课时安排上教师又挤不出时间为学生进行补充,这些自然就带来知识过渡上的问题.

2. 高一学段的课业负担重

新课程改革以来,为了体现知识建构螺旋上升的基本理念,高中阶段数学教材的编写呈现为模块化,且分成必修与选修,而在高一阶段,学生要学习四本必修模块的教材,容量较大,且课时紧张,而且高一学生的其他功课也是如此. 这样教师课上教得匆忙,学生则疲于应付,再加上多门功课齐头并进,学生高一阶段的课业负担和学习的紧张程度不亚于高三的冲刺阶段.

3. 应试思维衍生的教法学法矛盾

即便是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很长时间,但是应试思维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初高中教师的教学安排. 由于初中阶段内容少、要求低、课堂容量小,因此教师上课的进度比较慢,且能够在重点内容上重复强调、反复练习;在各类习题讲解上,教师可以详细地进行讲解和示范,学生则在慢节奏的学习中逐渐习惯于通过教师的反复讲解来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遇到特别难的问题时,学生甚至能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住分析方法和解题流程.而在高中阶段,课堂容量猛然增大,节奏明显加快,部分教师甚至提前将高考水平的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进行练习,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学生还想按照初中时代一样通过机械模仿和生搬硬套来应对高中学习已经无法办到.

4. 教师对知识结构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脱节

近年来的初高中课程改革的力度都很大,教师对知识结构的认识和理解往往不够全面,也跟不上调整的节奏. 很多高中教师只熟悉高中阶段的数学内容结构,对初中数学的知识结构以及高一新生的知识基础都仅限于自己的经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这种忽视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只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越听越吃力,效率极低.

优化衔接教学,促进学生适应的教学策略分析

基于上述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发生的原因,笔者结合教学经验,从“教”与“学”两个角度提出优化教学,促进学生适应的教学策略.

1. “教”的角度——整体统筹,融入衔接

“整体统筹、融入衔接”指的是教师要在优化知识结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衔接教学不仅仅是高一入学阶段的工作,而是需要将其放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体系中进行统筹性安排,从而确保各个阶段的数学学习都能有效实施衔接,其具体的教学要求包括:

(1)优化知识结构的调整

高中教师从课程标准出发,充分研究整个高中数学的教材体系,明确高一教学在整个高中知识体系中的定位,以及它与后续内容之间的联系. 只有这样,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不会盲目地求全和补充,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高一数学的教学.

(2)明确各个阶段知识的衔接点

教师要实时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需求,确认初高中知识衔接点在高一数学中的体现. 比如必修一中“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简单代数不等式”、“不等式证明”以及“韦达定理”;必修二中的“三角形的四心”、“三元二次方程组的求解”、“垂径定理”、“含有绝对值和根式的方程求解”等等,类似的章节都和学生的初中数学学习有关联,教师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基础性认识,一方面要有效利用学生的前概念知识来帮助新授内容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学生某些肤浅和片面的理解对新课学习带来负面干扰.

(3)巧妙整合以实现融入式衔接

什么是“融入式衔接”?笔者认为这主要是针对衔接教学方法的选择,这是因为高中教学任务较为繁重、容量大而且课时紧张,教师无法单独辟出专门的时间为学生梳理初中高知识的联系,强化他们相关认识,所以只能结合新课知识学习的需要,适当而及时地将有关衔接内容整合进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这种“融入式衔接”的教学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实施.

第一是“提炼整合法”,此种方法指的是从高中教材的当前需要和长远目标出发,科学统筹衔接教学,提炼出相关衔接点,在学生有对应需要之前进行集中而针对的介绍,这样既能增强衔接的时效性,也能提升新课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引导学生研究“函数的奇偶性与单调性”时,教师就可以专门组织一节衔接课——“代数等式和不等式的证明”,有这一课做铺垫,教师再引导学生趁热打铁地学习新的内容,学生在相关问题处理时会更加顺利. 当然,要让衔接发挥效果,我们在选择素材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来进行,避免盲目延伸. 而且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还要有全局观念,在高二阶段,学生还将重新系统化地学习不等式,而有关单调性的证明还可以采用导数的方法进行解决. 所以在高一阶段,教师只要让学生能够把握简单函数的单调性证明即可, 比如y=ax2+b(a≠0),y= (k≠0),y= . 其他的比如高次函数,或是需要采用代数式进行复杂变化的问题,这些都可以放到高二再来处理和解决.

第二是“化整为零法”,此种方法是针对那些相对比较离散独立且内在逻辑关系不强的衔接点,可以在新课教学之余或在具体问题处理过程进行穿插,例如某些问题处理的方法和数学思想等等. 比如韦达定理、二次函数的性质等等这些内容都属于较为松散和零碎的知识点,前者教师可以在具体问题处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认识,后者教师则可以在引导学生探索函数的基本性质时,以例题的形式安排学生进行探索,从而帮助学生重新理解.

2. “学”的角度——指导学法,转变方式

很多学生(甚至包括教师)都存在这样的误解,那就是他们将初高中的衔接问题误认为只是知识层面的衔接,事实并非如此. 处理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衔接问题关键在于让学生尽快地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以最快的速度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由机械模仿走向透彻理解. 这就需要教师善加引导其具体的学法,同时反复强调,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揣摩.

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很多,而且在微觀操作层面还因人而异,本文也就不在此一一列举. 从高中教学的实际出发,再联系学生的具体需要,笔者认为高中数学的预习环节是不可或缺的,这既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学习方法. 预习本身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直接体现,学生通过预先自主学习,明确知识的总体框架,了解哪些内容是自己无法掌握或存在一定困难的,在对应内容上做出标记,然后在课堂上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来实现难点的解决. 这样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能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具针对性,提升他们的课堂效率. 当然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预习指南,指导学生科学而高效的预习,此外教师更要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让学生交流预习成果,讨论预习问题,以多种方式来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预习.

总之,初高中数学的衔接教学既是知识层面的衔接,也是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以及师生情感的衔接.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具体学情出发,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制定出完善的措施,促成学生有效衔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学习.endprint

猜你喜欢

初高中衔接解决策略问题分析
历史课外阅读
历史课外阅读
浅谈《物理初中—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用书》的作用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在体育课中设计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关于我国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分析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