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实?身体?生存景观

2017-10-24李逸飞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7期
关键词:身体形态

摘 要:在金行征导演的纪录片《消失在黎明前》中,关于身体形态的表达无疑构成了一套隐秘的欲望话语装置体系,无论是在山野间繁密生长的植物、还是在浓草中疯狂媾和的动物抑或是片中老人无声而静默的身体动作,都构成了多重身体景观的指认。在某种程度上,金行征利用强烈的纪实性效果构置了一种叙事形态,而这样的叙事模式在电影中实质处于被架空的属性,这正是《消失在黎明前》鲜明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纪实镜像;身体形态;情欲景观;社会规训力

作者简介:李逸飞,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研究生组一年级。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1

在当代中国纪实镜像中,身体是一套负载着多种读解路径的复杂场域,罗兰巴特在红色革命时期曾对中国进行过长期的考察,在进行细致的社会参数比对之后,曾得出过这样的结论:“在中国,我绝对没有发现任何爱欲、感官的、色情的旨趣与投资的可能。这可能是因为特殊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结构上的原因:我特指的是那儿的体制道德主义。”

在毕克伟的表述中,关于身体景观的话语表达联结着“后社会主义的一种情感结构,在毛泽东时代一直被压抑,在后毛泽东时代则得到了有力表达,异化与幻灭是它的两个主题。”作为一则脱胎于现实母体中的纪实影像,《消失在黎明前》很明显承袭了“幻灭”与“异化”主题,金行征导演借助直露性的身体景观构造了一片纷繁蓬勃的情欲世界,在突破了纪录片伦理、边界与表达形式的同时,亦挑战了电影节展的评价传统与框架的“虚构”寓言。

一、身体标记:生存空间的建构

布鲁克斯说:“身体的标记不仅有助于辨认与识别身份,它也指示着文字领域,进入文学的途径:身体的标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字符,一个象形文字,一个最终会在叙述中的恰当时机被阅读的符号。”在《消失》中,金行征导演通过细腻流畅的镜语,达到了对于身体符号的极致性改写,从而建构了一套潜抑性的情欲景观。

脚在电影中成为一处隐喻性极强的器官,它近乎于一则符号,成为涉入老人内心情感的重要的认知性标印。脚位于身体的末端,是身体形态的延伸物,也是身体构造中与外部世界最直接接触的部分。在影片中,老人的身体时刻处于空间禁锢状态之中,而脚作为身体移动的负载体承担着更为多元的结构意义——身体对于时空的打破往往是从脚开始的,脚的禁锢往往隐喻了身体结构的失陷性困境。布莱恩·特纳认为:“人肉体表现方面,在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超越社会,也不是身处社会之外……身体行为的一些方面,如走、站坐等,都是意识形态性的社会建构,这些实践行为要求有官能性基础,但是官能的潜力得以实施则需要一个文化语境。”脚与外部环境的触碰成为电影中情感语境的讯号,在呈现纪实形态之余也在不断推动着情欲景观的指涉、对于个体情感欲求的符号修辞策略的建构。

《消失》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长期生活在浙江边陲村镇中的老人终日过着孤独寂寥的生活,他唯一的生存方式就是在自家后院的竹林中采摘茶叶自产烘焙。当老人走向一间颓败的屋中烘焙茶叶时,摄影机有意识以极低的姿态选用平视视角进行拍摄,在沾染了褐色泥土的脚趾前,导演在画面前景中加入了一把雕刻着彩纹的柄手,脚踩在柄手上发出尖锐嘶鸣的声响,这种前后景并置的景框设置,无疑构成了一种指涉意味极强的情欲景观的寓象符号——脚作为身体结构的延伸,象征着被潜抑的欲望的投影,脚与柄手的触碰就已规定了一整套性动作组接。

二、欲望的窥视:身体主体性困境

陈旭东教授认为:“‘身体的解放代表了一种‘现代性的精神维度,无疑,身体范畴以及与此相关的快感、欲望、力比多和無意识等均包含了对理性主义的反叛的以为。事实上,身体的地位和价值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消失》呈述的正是一则身体欲望被潜抑、被镇压的个体寓言。

眼睛作为身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空间单元折射着个体的欲望/情感,摄影机常常隐匿于老人的身旁捕捉老人凝视时的姿态,导演对于老人视线的模拟恰恰构造出个体欲望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联,聂伟教授曾指出:“欲望是底层社会介入都市化进程的一个关键词,也构成了都市民间影像世界的重要内容。”中国诸多地下纪录影像都清醒地表明,民间的物质与精神欲望无法在现实空间中获得完整的情感兑现,只能借助都市仿像(simulacra)的欲望投射获得假想性的满足。《消失》中,老人的家门前延展着一条柏油公路,这条公路成为打破村庄封闭空间、联通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在电影的寓象系统中,这条公路是村外城市世界的仿像景观,公路的贯通暗喻着强大城市文明对于脆弱乡村世界的强力侵袭,这是社会意识形态训诫力幽灵式的浮现。当然,片中欲望视线的阻隔除了真实呈露出对于城市文明的惊惧与惶恐外,还深入个体欲望展示出了身体主体性的另一层焦虑——性的长期缺席与想象性的满足,眼睛的窥探也构成了性欲萌动的深刻隐喻。在片中,老人曾在夜晚的广场上向着跳广场舞的女人们长时间的眺望,这正是一种潜抑的欲望的宣泄。

真实的情欲困境将最终导致个体的“死亡”,欲望视线可以对现代文明选择叛逃,但在生存景观中只能重复上演不断陷落的边缘悲剧,这也正好呼应了片名“消失在黎明前”:黎明象征着现代文明与情欲景观的双重诱惑,在叛逃与落网中个体最终“死亡”。

参考文献:

[1]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布莱恩·特纳.身体问题:社会理论的新近发展[J].汪民安、陈永国.后身体:权力、文化和重合政治学[C].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身体形态
2006~2016年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医学专业大学生身体形态功能动态比较研究
青少年皮划艇(静水)运动员选材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要素初探
啦啦操规律性训练对女学生体质变化的影响
医专生体质健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啦啦操选修课对高中女生身体形态与机能的影响研究
浅析跳绳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益处
不同区域经济环境下黎族与藏族学生身体形态的阳光体育干预研究
瑜伽练习对产妇身体形态影响的研究综述
近三年来安顺市大学生身体形态及生理机能现状调查与分析
浅析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的选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