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视觉融合视角分析《聊斋志异》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2017-10-24薛娜

青年时代 2017年26期
关键词:视域融合文化负载词阐释学

薛娜

摘 要:伽达默尔阐释学中的视域融合理论强调解释者的能动性,指出对原文的理解即原作、译者、读者视域相互碰撞融合过程。而文化负载词则是最能体现这一理论的研究对象。据此原则,本文对《聊斋志异》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研究,旨在说明原作、译者、读者的视域融合对文化负载词含义的有效传达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阐释学;视域融合;文化负载词

一、引言

《聊斋志异》是清朝作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选材十分广泛,大多数都涉及妖神鬼怪的故事,成功塑造了很多艺术形象,自从出版以来,已经被翻译成20多个国家的语言,促进了中华文化传播。英国汉学家翟理斯(Herbert A. Giles)早在1908年就对其进行了英译,较为著名的还有我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以及美国汉学家梅丹理(Denis C. Mair)和梅维恒(Victor H. Mair)兄弟的译本。翻译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将会遇到许多困难,特别在是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上。本文将从视域融合角度探寻译者如何对《聊斋志异》中文化负载词的进行翻译,以及译者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从而肯定视学域融合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二、视域及翻译中的视域融合

尼采和胡塞尔首先将视域的概念引进到哲学中。阐释学派学者伽达默尔(1999)赋予了它更深的含义,“视域概念本质上就属于处境概念,视域就是看视的区域,这个视域囊括和包含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和看到的一切。”伽达默尔(1999)在著作《真理与方法》中提出了“视域融合”理论。“视域融合”指的是一个视域和其他视域碰撞和交融,并且在此过程中产生新的认知与理解。视域融合下的翻译,就是对象文本所固有的历史视域与译者当前视域的重合,而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也必须考虑到目的读者的文化认知水平以及接受能力,三者视域融合下,译者的理解将达到更高和更新的层次,从而完成了翻译,产生了新的译本。

三、视域融合下《聊斋志异》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文化负载词( culture-loaded terms) 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 廖七一,2000: 232) 。所以,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该客观地估计读者对外来的文化接受能力,译文尽量既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和色彩,又具有可读性。

《聊斋志异》中对中国文化与信仰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涉及许多文化元素,如皇帝、鬼魂、妖魔还有被超自然力量所控制的人类。中国文化负载词展现了中华语言的魅力,是传统文化的最为核心的外在表现形式。《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包含很多文化负载词,因此,在翻译中,译者应谨慎处理这类词语,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准确地传播至国外。

(一)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任何文本的语言都在语法、措辞、句法和修辞上有鲜明的特点。从这方面看来,语言文化负载词主要反映在语言的语音、语法和修辞系统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系统所传达出的声觉和视觉的美感。《聊斋志异》用文言文写成,蒲松龄是语言大师,小说通篇简洁、清晰且富有美感。

译1:“顾念奔月姮娥,且虚桂府;投梭织女,犹怅银河。” (《罗刹海市》)

Yet even the goddess of the moon pines in loneliness under the cassia tree, and the weaving Maid grieves as she watches the Milky Way which separates her from her love. (By Yang Xianyi)

My thoughts now turn to Change, who ran away to the moon only to spend a lone life of loneness in Cassia Mansion, and weaving Maid, who once threw down her shuttle but to this day ruefully watches her lover from across the Milky Way. (By Mairs)

这句话最鲜明特点便是采用四字格的形式,整齐、富有音律,朗朗上口,极具美感。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很难将原作的这种语言形式传达出来。所以在翻译的时候,都省略了原作所拥有的语言形式,而注重传达原作的含义。而在对“嫦娥”、“织女”等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人物进行翻译时,杨宪益作为本土文化的传播者,将人物涉及的背景知识融入到了译文,而梅氏兄弟在翻译时则选择了音译的处理方式,保留了中国文化典故的魅力,开拓了西方读者的阅读视野。

(二)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社会文化负载词反映了特定语言社会的生活习俗、社会生活与行为模式。由于中西方社会的差异,译者往往从文化传播角度和译文可理解角度出发进行翻译,即原文视域与读者视域的重叠与筛选。

译2: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

A scholar named Cheng Ming, who had failed repeatedly in the district examination.(By Yang Xianyi)

A man named Cheng, a student who had often failed for his bachelors degree. (By Giles)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操童子业”指的是男子参加童试,从而获得秀才的资格。杨宪益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详细的了解,所以根据科举考试的特点,选择了意译的处理方式。而翟理斯则是从西方读者角度,将其翻译成了“bachelor”,将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西方学位制度结合起来。

四、結语

《聊斋志异》中还涉及宗教、物质等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为文学中文化负载词翻译提供了新的思路。笔者认为,译者翻译文化负载词,应在视域融合的指导下,即对原内容进行理解从而扩展了自己的视域,又根据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价值观使得自己的视域与读者视域相融合,最终完成翻译,让读者在既能接受与理解中文化,再实现中西文化的深层次交流。

参考文献

[1]Denis C&Victor H. Mair.Strange Tales from Make-do Studio[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0

[2]Hebert A.Giles.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M].Shanghai Kelly&wash, Ltd.1908

[3]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4]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5]郑德虎.中国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上海翻译,2016(2).

[6]张德让,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与翻译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视域融合文化负载词阐释学
《意象之美
——意象阐释学的观念与方法》简介
“阐释”与“训释”——中国古典阐释学的语文学形式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不同翻译研究范式与批评中的批评者阐释学立场①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文化负载词口译策略探析
论现代释义学的“前世”与“今生”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