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的法治文化建设

2017-10-23杨怀中杨白雪

学习导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法治文化全面依法治国

杨怀中+杨白雪

摘要:法治文化是法治发展的历史沉淀,在其构成上包括精神内核和外在表现形式。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既具有一般法治文化的共性,又有区别于其他法治文化的特质。在当代中国,法治文化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法治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其目标指向是提升全民法治文化素质。

关键词:法治文化;全面依法治国;全民法治文化素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深刻阐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目的、意义和重要作用。法治文化建设不仅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程,其目标指向是提升全民法治文化素质。

一、法治文化及其特质

法治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法律制度及其实践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法治文化建设的提出,不仅出于我们党的理论自觉,而且也出于现实的客观需要。

法治文化是法治发展的历史沉淀,在其构成上包括精神内核和外在表现形式。正如有学者所说:“法治文化的深层结构,即法治文化的内核,主要包括法治精神、法治观念、文化取向、价值追求等;法治文化的表层结构,即法治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或载体,主要包括与法治文化内核相配套的法律制度、法律行为、法治设施等。”[ ]法治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外在表现形式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整体,精神内核代表了法治建设的最终目标,寄托了公众对构建法治社会的理想或信念,是设计法律制度体系等法治文化外在表现形式的思想支撑法治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相对于其精神内核而言,对公众的引导和社会治理更具有操作性,为法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明确的行为标准。

在当代中国,我们要建设的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類型,既具有一般法治文化的共性,又有区别于其他法治文化的独特性或特质。其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的社会行为方式,力求规范立法、执法、司法机关的行政行为,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提高公民自觉守法的法治意识,为社会发展塑造良好的法治风尚。当前,我国的法治建设在当代世界的主要法律体系中愈来愈呈现出混合法系的法治文化特征,既吸取了传统中华法系的特点,又借鉴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优秀精华,同时又建立在自身社会现实和文化基础之上。因此,具有中国特色并不是否定法治文化的共同属性,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更是世界文化和人类法治文明的一部分。概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具有民主性、意识形态性、开放性以及科学性等特征的先进文化。

二、法治文化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依赖于经济、社会以及法治文化等诸要素的共同推进,其中法治文化是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是实施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程。

1.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将法律约束转化为法治崇尚

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是树立法律权威。当今时代,“法律在一个社会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享有崇高的威望,得到普遍的遵守和广泛地认同,法律在调控社会生活方面发挥基础和主导的作用,其他社会规范在法律的统帅下发挥作用”[ ]。全面依法治国强调法律的约束力、尊重社会规则,这既需要我们党和政府的积极主张和引领,又需要广大公民对法律的实践与尊崇。

法律的正确实施,依赖于法治文化的启蒙,而法治文化建设就是要“围绕倡导和引领全体公民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遵守宪法法律的规范、自觉守法护法用法等方面,提出法治文化精神层面的建设主张,制定法治文化宣传教育的有效措施,倡导和引领全社会民众自觉做宪法法律的守护者和执行者”[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活动,就是要引导广大公民积极学法用法,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纳入法治的范围和轨道。

法治文化建设重在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核心在于培育广大公民的法治观念和法治信仰,将法治约束转化为法治崇尚。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构成之一,培养广大公民的法治思维,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坚定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形成全社会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就是要从价值观的层面和思想的高度推动全面依法治国。

2.法治文化建设是将保障人权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必由之路

人权是一项特殊的权利,为世界各国宪法、法律和司法实践所认可。而法治的真谛就在于人权,法治建设的目的就是要维护人权,保障公民享受充分的人权,创建一个以人权为核心的法治社会。

自2004年“人权入宪”以来,人权的价值理念推动了我国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核心价值的法律体系的形成,逐步“构建起了保护公民的生存权、健康权、政治权利、经济、文化、社会权利、司法中的人权、公民的宗教信仰、妇女的权益、少数民族的权益、残疾人的权益等完备的人权保障法律体系。”[ ]今天,“建设法治中国将逐渐由‘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转变,‘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核心价值”[ ],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原则。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是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必由之路。当前,我们尤其要继续健全人权保障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权法律制度,不断提高全社会的人权意识,“坚持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贯穿于立法、行政和司法各个环节之中,在各个领域不断推进人权保障的制度化和法治化,最终建成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核心价值的法治国家”[ ]。

3.法治文化建设助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endprint

法治文化建设能够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形成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场效应”,并且内化为广大公民的观念意识,进而规范他们的行为方式,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严格遵纪守法的和谐状态。在这种法治文化氛围中,公平正义意味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有公民都拥有平等的生存、发展机会和条件,都有机会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生命线,也是司法活动的价值追求。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习近平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 ]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上,法治文化建设大有可为。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法治文化以其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把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转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规范公民思想意识的发展方向,引导公民树立具有法治思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制各种非法治思潮的影响,从而使公平正义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根植于广大公民的内心深处。

三、提升全民法治文化素质是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最终都取决于全民法治文化素质的提高,这是决定法治文化建设成效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把提升全民法治文化素质作为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法治文化认识

提高法治文化认识,是提升全民法治文化素质的前提性工作,其基本要求是全民普法教育常态化,充分调动全民学法、懂法、用法的积极性,努力使法律学习成为公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第一,因人制宜。结合我国人口众多且教育背景复杂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公民开展基础性的普法教育,重点提高其对法治的基本认识,树立起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对文化程度较高的公民进行专业性较强的法制宣传,开展相关的学术研讨活动,使其把握现代法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并提出有益见解,推动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持续深入。

第二,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经济条件的地区,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如针对经济相对落后、信息闭塞的地区主要采取集中教育的方式进行普法教育;针对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地区综合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媒介进行宣传教育等。

第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相结合。其一,采取严肃庄重的形式,深入机关、社区、企业、学校以及乡村举办法治文化讲座、法律知识竞赛以及法律咨询等活动;其二,采取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法治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晚会,使人们主动积极地去接受法治的熏陶;其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如报刊、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媒体手段进行宣传,将法律知识渗透到公民的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公民对法律的理解和认同,进而在理念上形成法治信仰、崇尚法治。

2.培养法治文化意识

法治文化意识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是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法律制度的感受体验、评说议论和情感态度”[ ]。强化法治文化意识,就是要强化公民崇尚法律的意识、遵守法律的意识以及运用法律的意识。

崇尚法律的意识就是人们尊重法律、信奉法律、推崇法律的意识。崇尚法律意识的提高,最根本的途径就在于提高立法质量,切实反映和实现公民的利益诉求。这样,法律才能符合社会主体的理性要求和情感要求,既能够保障公民的权利,又能够满足国家管理的需要。

遵守法律的意识是指广大公民自觉树立有法必依的意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公民现代法治文化意识的集中反映,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引导的遵守法律意识集中表现为公平正义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法律至上意识等几个方面。培养遵守法律意识的目的就是要努力“使法治观念内化为民众的一种理念崇尚与信仰,铭刻在国民的心里,从而自觉地认同法律、敬畏法律,最终转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和良好的法律秩序”[ ]。

运用法律的意识就是自觉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法律问题的意识。运用法律不仅是指发生纠纷时要寻求法律的保护,更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用法律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法理分析社会现象,运用法治精神和原则区辨是非。为此,既要树立法律的权威,建立广大公民对于法律的信任感;又要为广大公民运用法律创造实践条件,不断提高广大公民运用法律的能力。

3.强化法治文化认同

法治文化认同是提升全民法治文化素质的灵魂,全体公民从思想意识层面自觉地产生对法治的尊崇和信仰,是一个国家法治文化赖以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卢梭曾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心中。”[ ]提升全民法治文化素质就是要唤醒人民在建设法治文化中的主体意识,进而转化为人民内心对法治的认同和强烈追求,引导全社会崇尚法治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激发全民建设法治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强全社会的法治文化认同首先表现在情感认同上。情感认同包括对法治的信任感、对法律的敬畏感和对法治建设的责任感。一方面,国家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将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融入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处处彰显法治文化所体现的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法治的优越性,唤起全民的法治文化意识;另一方面,司法机关在处罚违法犯罪行为上要坚持公平正义、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原则,树立法律权威,不断强化人民群众对法律的敬畏感。

其次是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是指广大公民基于情感认同而对法律法规进行理性认知,并内化为自己价值取向的过程。法治具有普适价值,法治文化的价值认同正是对法律的价值体认,反映的是全体公民追求公平正义的普遍诉求。因此,法治文化的价值认同就像对民主的认同一样,应当得到普遍的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再次是行为认同。法治文化认同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理念到实践、从情感认同到行为认同的过程。只有把法治文化内化为行为准则,用法治思維来践行法律,才能真正实现法治文化的认同。因此,行为认同是法治文化认同的关键,“也是法治文化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的本源性基石,有了这块基石,中国法治文化的雄伟大厦也就有了坚实牢固的根基”[ ]。endprint

猜你喜欢

法治文化全面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律素养及培育路径调查研究
基层检察院规范司法行为的实现路径
领导干部为官做事为什么要紧握法律戒尺
当代大学法治文化的构建
试论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创新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路径的思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论中国特色政治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