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和启示
2017-10-23赵卿
赵卿
摘 要:依托云计算、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信息科技手段,凭借用户、渠道等独特优势,互联网企业探索出一套不同于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并逐渐搭建起自己的金融版图。互联网与金融的加速融合,让第三方支付、互联网理财、网络贷款及金融机构线上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逐渐为人们所熟悉。此处,笔者将着重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基本面,以期对互联网金融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银行业;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主要风险
互联网金融行业内,企业保持积极扩张,推动了中国P2P网贷市场规模环比上升。然而,在政策监管高预期及社会征信体系不完善、P2P行业去担保化背景下,行业内企业展业受到一定的限制,行业规模继续快速扩张或有瓶颈,相关风险分析如下。
(一)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属于金融体系,因此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信用风险。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公司在贷前审核时,主要基于客户交易数据的积累,依赖自身的信贷技术进行信用审核。而中国信用体系并不完善,相关信用信息由央行征信局管理,绝大多数网贷公司没有权限共享其数据,无法更好地进行信用审核。另一方面,贷款用途无法监控。目前我国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只有客户交易数据,没有资金流向数据,资金很有可能被挪用,信用风险判断会发生失误。
(二)操作风险
互联网金融依托的是发达高效的计算机网络,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成为互联网金融最重要的技术风险。首先,密匙管理和加密技术不过关、互联网传输故障、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网络信息被窥探和截获,引起交易主体的资金损失。其次,如果技术系统存在设计缺陷或操作失误,与客户终端软件兼容性差,则可能导致传输终端或者速度降低, 延误交易时机。最后,许多互联网金融机构寻求外部技术支持或者技术外包,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无法获取高质量的服务。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
根据易观智库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总体收单规模突破59666亿元,同比增长率达56.9%,但对比先前高达90%以上的增長率,近年互联网收单的增速明显趋缓。这也显示出第三方互联网收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所以传统的互联网支付公司进一步加强了线上线下的融合,向移动支付和线下POS收单市场拓展。另一方面,随着基金支付牌照的发放,互联网支付公司开始在基础支付的基础上构建金融、理财等增值服务,构建竞争壁垒;在业务范围上,也从网购、个人缴费、航旅市场等传统互联网收单领域,向保险、教育、跨境支付和P2P资金托管等新兴细分市场拓展。
近年来,互联网理财产品收益表现平淡,多数产品的收益率都在4%到7%之间。这表明背后的基金产品大成现金增利货币在经历上周收益疯狂上涨吸引客户后,后劲明显不足。总体而言,银行系理财的收益仍高于互联网理财。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依然呈现持续走低的态势,其中市场规模最大的余额宝已经排名倒数第三,随着银行资金面得到缓解,余额宝的大额协议存款议价能力也会下降,收益的走低是可以预见的。随着基金收益的变化,互联网用户的投资渠道也不断分流。有回归传统银行渠道的,也有进入P2P新兴领域的,互联网理财也开始推出收益更高的票据贷等产品,类余额宝理财将逐渐回归初期小额闲置资金理财的本质。
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在第一届新金融联盟峰会上发言表示:支付业务是银行业务的核心,为保证支付的安全,及在支付业务当中不出现反洗钱等犯罪行为,监管当局对第三方支付业务进行严格管理;央行在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时,要求第三方支付仅仅完成小额支付,且要求其资本金是客户沉淀资金的十分之一;若严格执行这一监管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最终会回归专业支付领域。在P2P层面,银监会创新监管部主任王岩岫表示:“P2P机构是为借贷双方的小额交易提供信息服务的中介机构,不应是资金经营机构、受托理财机构,也不是担保机构。应清晰界定其业务边界,与其他法定特许的金融业务进行区别,相互隔离。同时,防范和严厉打击冒用P2P名义的非法金融活动。”
由此看来,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然是金融,需要遵循金融的内在规律。特别是涉及资金、涉及公众存款人利益的金融业务,核心命题仍然是长久地保证安全性,守住风险底线。互联网金融在发挥金融创新优势、服务民间借贷的同时仍要充分披露信息、加强行业自律、有效配合监管。
三、对银行业的影响及银行采取的对策
(一)互联网金融给银行带来的影响
以阿里为代表的新金融势力,在支付、结算和融资领域内的举措,给银行的传统经营管理带来了部分冲击。首先,表现为客户流失、中收渠道受到挤压、资产业务竞争加剧等。从本质上来说,风险的根源在于新金融势力凭借平台的优势垄断了客户的信息,银行对客户信息获取的渠道被技术性阻断,从而无法针对客户快速变化的金融需求有针对性进行创新。其次,在互联网金融业态下,新金融势力凭借日益扩大的社会影响力以及近乎零成本的平台信息获取方式,逐步占据了信用成本和作业成本方面的主动。
(二)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银行业采取的对策
在传统优势受到威胁之后,银行界也加进了创新步伐,其对互联网的应用主要分为以下三点:
1.传统业务在线化
主要涉及传统银行业务网上银行化和手机银行化,这一改变几乎涵盖了传统银行业务中除现金业务以外的各种金融服务,包括电子支付、资金管理、理财投资等。特别是随着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银行将会在现有的近场支付、远程支付、类Square支付等模式上更加的普及,更加的便捷。另外工行在一季度还推出了能够在个人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平台上均可以使用的U盾,进一步丰富了工行移动银行等电子银行渠道的身份认证方式。数十家银行的直销银行陆续上线上线,托管、P2P、理财、存贷汇等业务百家争鸣。endprint
2.类余额宝产品大力推出
银行自主开发“宝宝”产品,联手货币基金,仿照余额宝,开创新型货基销售模式,一时间,宝宝江湖风起云涌。一些上市银行开始调整资产结构,发力信用贷和消费贷,兴业银行、北京银行等多家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推出多种额度较高、期限长的综合消费贷款和类余额宝产品。值得一提的是,民生银行、中国电信联手打造的添益宝是通信行业涉足互联网金融的大胆尝试。在收益功能方面,添益宝由中国电信和民生银行强强联手,对接汇添富现金宝货币基金。
3.采取与电商合作共赢的形式
建行、工行、招行在一季度均开展了与电商网站及平台合作的营销活动,以营销活动促进老客户在电商网站交易,以电商网站流量带来新客户交易。产品创新方面,商业银行正在不断加快自身的互联网化进程,工商银行“融e购”电商平台于1月12日正式上线,将客户与商户,链接支付与融资,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进行了有机结合。
四、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展的优劣势、进步空间及对银行的启示
(一)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优劣势
银行作为传统的金融机构,在发展互联网金融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首先,银行历史底蕴深厚、资金实力雄厚、政策资源丰富,一直是市场各方广泛接受的合作对象。新金融势力发展势头虽然迅猛,但在上述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其次,银行在结算、信贷和咨询等领域的天然优势,以及体量巨大的卡资源、分布广泛的网点资源、数以亿计的客户群体、体系成熟的IT构架等,都构成相对于新金融势力的互补性资产优势;最后,现行体制下,所有机构的资金划拨和结算清算最終都需要借助银行平台完成,银行承担着为整个社会提供信用中介和结算终端的职责,核心作用无法取代。
然而,银行在电商领域基础较为薄弱 ,发展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也存在诸多劣势:其中以海量数据分析能力不足最为突出。以阿里巴巴为代表,作为在互联网与电子商务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在基于客户信息的数据分析与信息流解构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阿里小贷的成功已显示出其基于“大数据”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成熟。银行虽然在对传统的结构化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方面信心较足,但面对互联网金融领域常见的海量非结构化数据,整合与分析的能力严重欠缺。
(二)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金融是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金融需求催生了技术的发展,反过来技术发展又推动金融模式的变革。互联网金融业态下,银行一方面从单纯规模扩张的粗放型经营过渡到重视客户信息分析和客户需求感知的智慧型经营,另一方面也不断加强与新金融势力之间学习与合作的良性互动 。究其互动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和新金融势力之间的优势互补。金融机构所起到的融通功能在于流动性转换和信用风险管理。银行凭借资金优势在流动性方面做得比较好,而新金融势力凭借信息优势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着潜力。此外,长期游离于传统信贷体系之外的小微企业,在互联网金融业态下成为了亟待开发的“富矿”。面对这一巨大的信贷市场,银行和新金融势力需要发挥彼此的优势形成合力从中获利。
从目前的银行系电商平台发展现状来看,与传统电商平台在模式创新能力、客户黏着度、平台购物体验和物流配送体系等方面的差距依然较为明显。但是,为适应客户金融行为从线下向线上迁移的特性,保持银行在对客户资金、信息和需求掌握上的主动权,银行以电商平台建设为契机主攻互联网金融成为大势所趋。银行在发展电商平台方面也具有积极的因素,例如,银行通过信誉优势和成熟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赢得了同新金融势力错位竞争的先机——银行系电商平台能够为企业进行品牌和产品的无形增信。例如,一些很难在传统线上渠道销售的产品,如黄金、奢侈品、汽车等大宗消费品,在银行系电商平台上则很容易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五、总结
目前国内传统的金融格局尚未完全打破,金融领域核心竞争力还是来自于对地域资源的控制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这也正是银行多年经营所积累的优势所在。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新金融势力正依靠互联网技术摆脱了地缘束缚,发展所面临的最后障碍就是金融制度。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和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推进,制度破冰已是可以预期的事情。对于银行来说,在互联网金融业态下应立足全社会信用体系中枢地位,利用好丰厚的资本与政策资源,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联合新金融势力为客户带来更为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开创互联网金融业态下各方共赢的局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