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叙事教学视角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2017-10-23李虹霞

青年时代 2017年25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信息化

李虹霞

摘 要:叙事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凸显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学从“灌输中心”到“对话中心”的转变,教学效果明显。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中,教师如何在叙事教学的视角下,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实施教学改革,是面临的重大挑战。笔者以“压力挫折应对管理”教学主题为例,阐释基于叙事教学视角的信息化教学实施策略。

关键词:叙事教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叙事教学理论概述

(一)叙事教学的内涵

叙事教学借鉴了叙事理论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主张从叙事与认知的角度组织教学。在教学中,运用叙事化手段,将教学的某一过程及教材尽可能以叙事的形式设计和呈现,营造出一种真实的情境,确保学生在叙事化的语境中,有效发挥语言、情感、想象、创造等心智能力,使认识活动生活化或艺术化,并在这种生活化或艺术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得知识经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二)叙事教学的优势

叙事教学符合认知理论、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先进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者对知识主动建构,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叙事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以讲故事和听故事作为教学交流,彰显了学生建构知识的主体性和个性。同一个故事,每个学习者都根据自身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建构、创造新的经验和知识,再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意义潜势得以增强,进而获得更深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运用叙事教学法的课堂,学生不是在外部刺激下被动接受和灌输,而是能在叙事中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建构者。

叙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内化所学知识,实现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转化,赋予缄默知识以彰显的意义,把语言形式转化为语言意义,从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有利于思维的发展以及对经验的深层次理解,同时其批判性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得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生活,从而对经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真正实现了教学从“灌输中心”到“对话中心”的转变,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三)叙事教学的要素

叙事教学主要包含三大要素:一是叙事。叙事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故事,即内容、事件链或背景;另一个是讲述表达,是内容沟通的手段。故事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知识和技能都被蕴含与故事之中,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与故事的完成同步。二是叙事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在叙事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是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主体,在叙事参与中积极建构。三是叙事教学情境。学生在叙事情境中亲身体验,探究、碰撞、交互,达到“学以致用”。

二、基于叙事教学视角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

在心理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叙事教学视角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通过真实的情境、开放式的问题,渐进式的解决和发展性的评价展开教学,充分体现知识认知和运用的情境性、生活性、交际性和操作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运用能力。具体实施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赋权增能”,挖掘每位学生的故事潜能,学生通过叙事“讲述”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因为叙事是对经验的最好呈现和理解,学生叙事中的故事具备感染力和教育意义,能有效激发情感共鸣和理性思考。笔者以“压力挫折应对管理”教学主题为例,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和特色创新四个方面阐释如何开展基于叙事教学视角的信息化教学实践。

(一)教学分析

“压力挫折应对管理”教学主题选自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八章。该课程通过传授心理知识、突出心理体验,强化行为训练等,帮助学生优化心理素质,提升心理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和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本章节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压力挫折知识是基础,形成积极心态是关键,掌握方法、技巧是重点,提升适应能力是最终目的。其中,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理性认识压力与挫折,形成压力挫折应对的积极心态,难点则定位为培养学生压力、挫折应对的正确心智模式及有效行为模式。

作为高职学生,在心理需求和认知规律等方面都有自身独特的特点。第一,成长过程中故事资源丰富,他们有着更多的挫折体验和危机意识,心理冲突大,行为改变难,渴望专业的指导和点拨;第二,擅长直观形象思维,对与之相关联的直接经验容易理解接受,理论抽象思维是短板;更喜欢实践活动,在学习情境中的协作学习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故此,有效将学生特点和优势化作资源,更好的借助各种信息化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流程,是教学设计必要的考量。

(二)教学设计

本章节的教学设计思路秉承建构主义、积极心理学、叙事教学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体“智库”能效,充分利用多种信息化技术手段,整合调用世界大学城空间、微课、慕课等数字资源,形成“云端一体化学习交互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坚持做中教、做中学的原则,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实现顿悟和改变,并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法、游戏参与法、心理测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三步: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学生通过任务领取自学体验;课中主要通过任务驱动实践操作,团队分享交互,实现顿悟改变;课后拓展训练和个别指导,助推学生实现学习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课前,教师通过表格化学案发布学习任务,学生完成《逆商小测验》和“压力挫折档案”制作两个任务,整理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深刻的压力挫折事件及应对处置方式,提交个性“压力挫折档案”上传至教师空间。教师通过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课中包括五个学习流程:一是视频导入,激发兴趣;二是自查自省,深度反思。从学生课前提交的压力挫折档案作业中,选取普遍性的压力事件“考前紧张”,和职场情境“遭遇老板批评指责”进行测试,帮助学生对比感受压力应对的“草莓症状”和“坚果特征”,激活学生自我优化改变的危机感;三是理论讲授,学习新知。本环节要帮助学生理性认识压力挫折,并掌握压力挫折应对的有效策略。这一环节要改变传统的理论讲授方式,而要通过游戏体验、案例探讨等,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获得新知。在讲解压力挫折原理时,要求学生完成压力创意作品,通过作品的分享探讨,学生能更深刻理解压力的发生原理和正向价值,形成了压力挫折应对的积极心态;四是任务驱动,实践强化。教师整理学生的“压力挫折档案”,随机分发给学生现场再解决。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组建“帮帮团”,针对具体的压力挫折事件制定帮扶计划,并上台展示汇报,接收其他同学的打分评比,最大程度的激活个体的生活智慧和资源,学生在互助、助人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助,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五是总结凝练,深化认知。教师结合学生实际表现,及时点评,帮助学生提高压力挫折应对能力。上述教学过程充分确保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分享中感悟,在同伴中学习,在总结中提升,在拓展中成长。

课后,学生以“压力挫折应对”为主题拍摄心理剧,以视频的方式再次叙事,强化压力挫折应对的正确思维模式和有效行为模式,强化学习效果。

(四)特色创新

本次信息化教学特色在于,依托多样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叙事教学,有效激活发挥每个个体的“智库”能效,同时有效整合了丰富优质的数字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了理想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最大程度的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打造了高效满意课堂。

参考文献:

[1]熊沐清,邓达,叙事教学法论纲[J]《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0(6):104-113.

[2]米卫文,张敏,叙事教学: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新探索[J]《高教探索》2012(5):94-97.

[3]张凌南,叙事教学及其实现方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

[4]王欣,杨泽伟,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及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4(5):76-77.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信息化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