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产生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2017-10-23李旭
李旭
摘 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加大党建工作力度,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作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最富活力和能力的群体之一,他们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能力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奋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而当前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接收和管理主要是以人事档案为纽带,依托就业(人事)代理服务,通过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各级人才中心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进行相对单一、简单的管理活动。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对毕业生流动党员成因的分析研究,探索新时期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规律和模式,意义重大且深远。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类人员在产业之间转移和地区之间流动日益频繁,其中有不少是共产党员。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是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以近年来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局所属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为样本,试从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推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建设和发展。
一、我省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
根据近年来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局累计接收毕业生流动党员情况,通过自主研发的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对系统内注明发展意向的9015名毕业生流动党员样本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一些基础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流动党员产生的原因。具体如下:
(一)毕业生流动党员学历层次情况
博士研究生121人,硕士研究生3413人,本科生5157人,专科生324人。
(二)毕业生流动党员毕业后情况
已就业1517人,继续找工作4654人,拟考公务员1068人,拟考研982人,自主创业158人,出国(境)290人,其他346人。
(三)已就业毕业生流动党员单位性质情况
党政机关16人、科研设计单位31人、高等教育单位43人、中初等教育单位56人、医疗卫生单位151人、艰苦行业事业单位4人、其他事业单位56人、国有企业136人、三资企业137人、艰苦行业企业6人、其他企业583人、部队12人、自由职业9人、灵活就业89人、其他188人。
二、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将组织关系转入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局的主要原因
(一)已就业的毕业生流动党员
1.受地方政策限制,无法落实户档和组织关系。目前到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地就业的毕业生,按照当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规定,就业手续不全的不能签发《报到证》,不能办理落户、落档、组织关系转入等相关手续,因此一些毕业生成为北漂一族,这其中不乏毕业生流动党员。据此次调查统计,样本中共有523名毕业生流动党员属此种情况,占调查已就业毕业生流动党员总数的34.5%。
2.毕业生党员与公有制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单位却不接收组织关系。一些毕业生党员虽与公有制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但不属于在编人员,单位不接收档案和党员组织关系或待转正后再行接收。因此,毕业生党员选择与省大学生就业局签订人才代理协议,并将组织关系随同人事档案转入。据此次调查统计,样本中共有506名毕业生流动党员属此种情况,占调查已就业毕业生流动党员总数的33.3%。
3.一些畢业生党员选择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自主创业,单位无法接收或落实人事档案。据此次调查统计,样本中共有488名毕业生流动党员属此种情况,占调查已就业毕业生流动党员总数的32.2%。
(二)未就业的毕业生流动党员
1.继续找工作。一些毕业生党员在离校时尚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准备继续在沈阳或者其他地方找工作。据此次调查统计,样本中属此种情况的省外生源毕业生流动党员共计1112人,占调查继续找工作毕业生流动党员总数的23.9%;沈阳市外辽宁生源毕业生流动党员共计2589人,占调查继续找工作毕业生流动党员总数的55.6%;沈阳市生源毕业生流动党员共计953人,占调查继续找工作毕业生流动党员总数的20.5%。
2.拟考公务员。据此次调查统计,样本中属此种情况的省外生源毕业生流动党员共计174人,占调查拟考公务员毕业生流动党员总数的16.2%;沈阳市外辽宁生源毕业生流动党员共计678人,占调查拟考公务员毕业生流动党员总数的63.5%;沈阳市生源毕业生流动党员共计238人,占调查继续找工作毕业生流动党员总数的22.3%。
3.拟考研。据此次调查统计,样本中属此种情况的省外生源毕业生流动党员共计281人,占调查拟考研毕业生流动党员总数的28.6%;沈阳市外辽宁生源毕业生流动党员共计506人,占调查拟考研毕业生流动党员总数的51.5%;沈阳市生源毕业生流动党员共计195人,占调查拟考研毕业生流动党员总数的19.9%。
4.出国(境)就业、留学。据此次调查统计,样本中属此种情况的省外生源毕业生流动党员共计82人,占调查出国(境)就业、留学毕业生流动党员总数的28.2%;沈阳市外辽宁生源毕业生流动党员共计109人,占调查出国(境)就业、留学毕业生流动党员总数的37.6%;沈阳市生源毕业生流动党员共计99人,占调查出国(境)就业、留学毕业生流动党员总数的34.1%。
5.暂没有就业意向、待业等其他状态。据此次调查统计,样本中属此种情况的省外生源毕业生流动党员共计100人,占调查此类毕业生流动党员总数的28.9%;沈阳市外辽宁生源毕业生流动党员165人,占调查此类毕业生流动党员总数的47.7%;沈阳市生源毕业生流动党员共计81人,占调查此类毕业生流动党员总数的23.4%。
三、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产生,主要原因是新形势下就业形式的多样化,而因此产生的毕业生流动党员未来仍会存在,甚至会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是我党建设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如何更好地教育、培养和管理好这个庞大的党员队伍,对全国各级党组织既是一个课题也是一个挑战,且目前困难重重。究其缘由,有我们受到人员编制、经费投入等限制而引发的管理问题,也有高校、社会和党员自身的问题。根据实际工作,提供如下建议,以便分类施策,加强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endprint
一是要把好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关。高校党委组织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离校前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通过专题培训、专题组织生活会或上党课的形式,帮助毕业生党员熟悉组织关系接转流程,方便其离校后迅速落实组织关系,避免口袋党员的产生。在办理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移手续时,要询问工作单位落实情况,对已落实工作单位的,根据隶属关系,组织关系介绍信直接开往工作单位。对拟转入本人或父母居住地的地方党委、街道或乡镇党委,必须要求毕业生党员与转入地先行沟通,确认可以接收后再行办理,确保毕业生党员都能有效生活在党组织的管理之中。
二是要严格落实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规定。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督促基层党组织落实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大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接收党员组织关系行为的处理力度。要畅通党员向党组织寻求帮助、反映问题的渠道,对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实行首问责任制,对基层党组织、毕业生党员反映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受理的党委要向上逐级反映。要配强党组织力量,任用政治素质好、党务工作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志担任党务干部,以建设高素质的党务工作者队伍。
三是行使好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责任。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模式是以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共同管理。因此流入地党组织和流出地党组织要各司其责、加强配合,共同行使好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责任。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负有主要责任,要加强与流出地党组织的联系,把流动党员纳入本地党员教育管理的整体工作中。流出地党组织要了解掌握外出流动党员情况,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系,配合流入地党组织共同做好流动党员外出期间的教育管理工作。同时流出地对已落实工作单位或居住地相对稳定的毕业生流动党员,要及时要求党员办理组织关系转出手续。比如,在此次调查的毕业生流动党员中,沈阳市生源的已就業流动党员共计243人,且工作地点也在沈阳的共计162人;沈阳市生源的未就业流动党员共计1566人,这些流动党员其实都应该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入家庭所在地的街道(社区)或乡镇,这不仅方便流动党员就近参加组织生活和交纳党费,而且也减轻了流出地党组织的管理责任,降低了管理成本。
四是加强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毕业生党员在校期间政治素质过硬,学习成绩优秀,活动表现突出,个人能力较强,通过高校党组织的严格培养、正确引导、慎重发展,成为我党组织建设中蓬勃朝气、年轻有为的骨干分子。但由于大多数毕业生党员是在大学三、四年级发展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党龄短,接受党组织教育和培养的时间不长,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是很成熟的特点,他们刚刚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尤其是到海外留学的党员和预备党员,这个阶段正是他们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更需要组织的培养教育和关怀帮助。因此,加强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打破时空界限,使他们在流动中能够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正常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让他们在困难时有组织帮扶,在迷茫时有方向指引,在漂泊时有真情关怀是各级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鄢来均;龚建文;曾艳;胡志波;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08期.
[2]辽宁省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探索与实践;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局党委;《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20):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