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命与生育的意义探讨全面二孩政策与中国人口趋势

2017-10-23陈俊颖

青年时代 2017年25期
关键词:人口结构全面二孩生育

陈俊颖

摘 要:从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二孩政策”到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方案》,“二孩”便获得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想不想生、可不可生、能不能生、会不会生”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计划,也关乎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大计,对于人口结构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生育与生命的意义、生育制度与生育政策入手,探讨全面二孩政策对于推动中国深化改革的意义。

关键词:两险合并;生育;全面二孩;妇女地位;人口结构

在进入20世纪以来,便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生育率下降趋势。以欧洲国家最先开始,研究表明,其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之后,又继续下降的趋势,甚至会达到1.3以下的极低生育水平。我国于本世纪90年代进入低生育率国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公布总和生育率只有1.22,2005年小普查时1.33,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根据估算甚至不到1.2。从数据来看,我国的低生育水平已经是“超低型”。从对低生育率的追求到对“低生育率陷阱”的焦虑,低生育率背后掩盖的人口结构失衡、“独子老龄化”、“空巢老龄化”等一系列人口问题,在不断的拷问着人们对生育与生命意义的思考。

一、生育与生命的意义

生育是一项古老的行为,昭示着一切生命的诞生和降临。《圣经》中记载上帝用六天时间“创世纪”,中国也有“女娲抟土造人”的古老神话,生育已经伴随着人类文明走过了几千万年。从词源和词义来看,“生”形如破土而出的树苗,“育”则如一个头倒立而出的婴儿。两者合在一起喻义着生生不息,生育是种族得以绵续的保障,也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人,人之本在育。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人丁兴旺确保了国家的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可以提供足够的“用兵之丁”、“充饷之银”。国家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战争是一件临时发生的社会大事,每一种战争都需要一种能够担负这种事务的社会结构和人口容量。一定数目的作战部队需要配备相应的补充预备部队,这也决定了每一时期要训练多少壮丁来参加作战,制造军火和装备,生产粮食充实军饷。在现代战争中,人数的调遣也是最高统帅部作战计划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战时动员的意义就是调动社会各部门人口数量的配合。正是生育确保了社会所需劳动力和人口源源不断的生产和提供,同时也保证了资本积累的形成。在《资本论》一书中,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其一,资本构成不变,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其二,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阐述了“两种生产原理”,将生产的本身归结为两种,一种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需的工具的生产,一种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由此可见,生生不息的人类繁衍提供了源源不断劳动力,促进了资本的积累和国民财富的创造,生产的持续为国防储备了充足的“用兵之丁”、“充饷之银”。另一方面,在持续低生育率和“未备先老”、“未富先老”的国情下,生育为国家和民族提供了生生不息的源动力。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确立,生育逐渐由传统社会意义上的“私人物品”演变为“准公共物品”。现收现付制下,正在工作的年轻一代供养已经退休一代人的退休金,一个家庭的孩子成人后要担起赡养家人和全社会的養老重任。生育保证了一代人又一代人的生生不息,在持续低生育率和“未备先老”、“未富先老”的老龄化背景之下,生育的意义在此便更多了一份历史的责任和担当。

从家庭和个人的角度来看:家之本在人、人之本在育。在我国古代就有“传宗接代”、“养儿防老”、“人多好种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等说法。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生育观偏向“多子”和“多育”。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的宣传和普及,一种“新生育文化”悄然生起。“一家一个好,政府来养老”、“计划生育利国利民”,加之西方家庭文化观念的传入,“丁克家庭”成为一种时尚。然而殊不知,在这背后蕴藏着另一层危机。“4-2-1”家庭结构所引发的人口塌陷、“独子老龄化”、“少子老龄化”、“失独家庭”问题日益凸显,众多独生子女家庭也开始变成“风雨飘零”中的风险家庭。国之根基在家,家之根基在人。儿牵父母心,生育是父辈的延续,生命是亲情的托付。生育与生命对于家庭的意义在于血脉相连的骨肉之情,在于一个家庭对和乐平安的追求,更关乎一个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二、生育制度和生育政策的演变

生育制度是一项社会制度。B·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将社会制度定义为人类活动有组织的体系。任何社会制度都针对一种基本需要;在一合作的事务上永远团集着的一群人中,有它特具的一套规律及技术;任何社会制度都建筑在一套物质的基础上,包括环境的一部分及种种文化设备。生育,最重要在于满足人类繁衍生息、种族绵延的需要。男女依托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设备,结成夫妇,在抚育子女上达成合作的伙伴关系。生育制度将这一行为和关系规范化、制度化。经过长期的发展,生育制度逐渐渗透在人们的生育行为中。费孝通先生在《禄村农田》一书中提及,在以体力耕种的技术下,农忙的季节里即使动员全村的劳力还是不够,这为传统社会倡导多育原因之一。其二,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自然条件下,人们也倾向多生育来延续子代。进入二十世纪对于生育行为和人口控制也引发了两种人口学界的辩论:一方以马尔萨斯为代表,建构在人口与粮食、地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之上的积极限制人口理论;一方以孔多赛为代表,他认为随着财富的积累、经济实力的增强的同时,人口的增长反而会导致“幸福感的持续下降”。就我国而言,建国初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地矛盾冲突,生产力落后,在人口理论上主要受马尔萨斯的影响较大。著名经济和人口学家马寅初教授更是在《新人口论》发出疾呼:必须控制人口。迄今为止生育政策的演变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反复无常期(1950~1972年),又称“毛时代的计划生育”。早在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致蔡和森的信中》就远见性的提出了对人口问题的重视,信中写道:“我对于无政府主义的怀疑......这种状态是要造成人类死率减少而生率加多的,其结局必至于人满为患。”建国后,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之下,1953年政务院对粮油米面生活必需品的计划供应,使得人口增长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压力凸显而出。毛泽东支持马寅初提出的计划生育观,提倡以宣传、教育为主的“柔性计生观”——宏观上出于计划经济的需要,微观上考虑农民和家庭的节育需要。“文革”期间,坚持避孕为主的节制生育主张。到1975年,对计划生育的要求更加决然:“人口非控制不行”。由于在这段时期农民自身生育观念的落后和“文革”期间的政治波动,因此计划生育政策并没有严格的执行下去,属于国家指导下的家庭计划。我们将这段时期称为反复无常期。endprint

第二阶段:计划生育期(1973~2002年),在这一时期又可以细化为晚稀少政策期(1973~1979年)、独生子女政策期(1980~1981年)、完善政策期(1982~2002年)、政策反思期(2002~2013年)。相对于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实施更为严厉的一胎化政策。1980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严格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将计划生育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经过这段时期的严厉控制,妇女生育率持续快速下降,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自1992年以来妇女生育率水平下降并维持在更替水平以下,计划生育也由此进入了稳定政策期,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成效为世界惊叹。然而,“低生育率陷阱”、“少子化”、“失独家庭”、“老龄化”等问题开始出现,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正视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以穆光宗为代表的学者早在我国人口生育率初次降到更替水平以下时,就开始对一孩政策和低生育政策进行反思,我国也于2002年开始调整以一胎化为基本特征的计划生育政策。

第三阶段:从计划生育到家庭计划过渡期(2014~2019年),2013年11月15日出台的“单独放开二孩”人口新政是大家期待已久的重要改革,自2014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的短暂遇冷,预期堆积的人口并没有释放出来。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宣示:全面实施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标志着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基调将从“一胎化”向“非一胎化过渡”,从“人口控制”向“人口优化”过渡。

第四阶段:家庭计划(2020年~?),让生育行为回归家庭,成为家庭的自由选择,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国家指导,弱化“大众化选择”,使之成为“小众化选择”甚至“个别化选择”,重建健康的人口生态,规避一孩化人口风险,还生育权于民。

生育政策演变的四个阶段中,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具有转折性的意义。它意味着政府公权对生育私权的放开。

三、全面放开二孩及相关影响

20世纪80年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了一代人,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此举标志着在我国实行长达35年之久的独生子女政策的终结。全面二孩政策是生育政策的“中点”而非“终点”,要想取得生育率回升的效果,相关的配套措施必须跟进。

(一)生育意愿与生育选择

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及其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展开,毫无疑问将会影响一代人的生育意愿和生育选择。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乏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二孩放开开启了生育政策的宽松化进程,民众“想不想生、可不可生、能不能生、会不会生”,政策的实施效果(生育意愿)备受关注。长期以来独生子女政策宣传和经济因素的双重叠加效应,在新的文化氛围和社会体系中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一代更倾向于一种新的生育文化——少生、优生、优育。在剧烈变迁的时代,年轻一代的价值观与老一代有较大的差异。生育,成为新时期女性实现自我价值与繁衍后代的一项博弈。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和劳动参与率的提高,使得女性在生育行为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费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一书中将生育分为“生殖”与“抚育”两部分。生殖是新生命的造成,抚育是生活的供养。人类在断乳之后,生理上虽则可以说已经长成独立的个体,但是还是需要一个更长的时期去学习在社会中所需的一套行为方式。如此以来,具备生育二孩资格的职业女性,普遍面临职业发展的“天花板效应”和抚育的时间成本问题,不见得人人都会将生育意愿其转化为生育行为。《人民日报》就曾发文探讨“3岁以下孩童谁来照护问题”、二孩妈妈职场“软壁垒”,一时使得二孩的目标人群在“生”与“升”的面前望而却步。

(二)政策层面“保驾护航”

二孩政策放開后,各地纷纷响应增加了生育奖励或延长产假,以更好地保护大部分特别是高领产妇的两孩妈妈的健康。休两次产假,领两份产假津贴,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压力随之面临压力。据统计,2016年底,全国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为18451万人,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有913.7万人。其中,享受医疗待遇609.9万次,享受津贴待遇310.8万人次。人均生育保险支出15385元。其中,2016年内生育保险基金累计结余675.9亿元,可支付15.3个月。生育保险基金呈现出阶段性收不抵支。职工的生育保险基金来自于企业和个人的缴费,生育是利国利民千秋大计,是全社会的责任。在经济新常态下,为支持供给侧改革,减轻企业的负担,人社部2015年7月下发《关于适当降低生育保险费率的通知》后,25个省份所辖394个统筹地区进行了费率调整。2016年,全国生育保险费率0.618,比2014年下降了0.09。同时为了适应更加公平可持续要求,开始推进生育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2017年2月份,国务院出台了《生育保险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试点实施方案》。选择了邯郸、泰州等12个城市进行试点。自此“五险一金”变“四险一金”,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合并试点并不是简单地将两项保险在制度层面合并,不涉及生育保险待遇政策的调整,而在管理运行层面合并实施,以整合两项保险基金及管理资源,强化基金的共济能力,提升综合管理效能,降低管理运行成本。生育保险基金与医疗保险基金在医疗项目、管理服务上有共同之处,合并项目,裁撤机构,简化办事手续,省去中间不必要的环节。全面二孩政策的配套措施,一则节约政府的管理运行成本,二则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三则为二孩母亲提供便利安心的生育环境,使其实现既“想生”又“肯生”。

四、总结

在过去40多年里,中国的生育政策一直是国家控制的结果,并且创造了巨大的奇迹。与此同时,国内外学者更多关心的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几十年后中国生育率将持续低迷、老龄化程度加剧、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等负面影响。如何寻求破解之道?“低生育率”、“老龄化”、“风险家庭”各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孩子的身份也开始由传统社会中家庭的“私人物品”到“准公共物品”的转变,年轻一代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从生育与生命意义的角度,基于我国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去考察生育政策的变迁,发现实行国家指导下的家庭计划在中国目前的情境下更为适宜。

参考文献:

[1]宋健.转折点:中国生育率将往何处去——基于欧洲的经验与启示[J],探索与争鸣,2017(4):70-75.

[2]穆光宗.人口生态重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10.

[3]http://www.zdic.net/z/1e/zy/751F.htm

[4]穆光宗.人口生态重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214.

[5]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77.

[6]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0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9-30.

[8]B·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M].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17.

[9]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42.

[10]穆光宗.人口生态重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22.

[11]《中国计划生育全书》编辑部.党和国家领导人论人口与计生育丛书: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论述[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132.

[1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50.

[13]解丽.生育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可支付15个月[N].北京青年报,2017-5-9(A05).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口结构全面二孩生育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
医改和生育 两大重点有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