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舆情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研究

2017-10-23周春晓

青年时代 2017年25期
关键词: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

周春晓

摘 要: 高校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在高校里的扩展和延伸,大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面对舆情传播方式的变革和青年大学生思想行为方式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工作机制和实施途径,有效增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以积极引导网络舆情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成长的思想。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随着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仅能够通过网络渠道获取大量信息,更多的是人人手中都有一个“话筒”,大学生还可以参与到网络新媒体的互动当中,借助网络社交平台及高校论坛等进行媒介信息的扩散和传播。高校网络舆情也正是在這种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已成为当前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新兴力量。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一支特殊主力军,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把握高校网络舆情态势,并据此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络,大学生对国内外突发的热点新闻事件或与大学生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等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它不仅形成迅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倾向性,同时还对高校校园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1]。可见,在互联网成为了社会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的背景下,作为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一支特殊主力军的大学生群体,国内外所发生的新闻热点焦点事件等都会很容易在高校校园网络空间中传播和放大,形成波及效益和放大效应,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关注、激烈讨论,进而生成了高校网络舆情。从其内涵中,可将高校网络舆情概括为由主体、客体和中介三个部分构成。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顾名思义是指高校网络舆情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在此主要是指在网络上发表观点或受到网络舆情影响的广大在校大学生群体。高校网络舆情客体是引发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定事件”。而高校网络舆情的中介是指联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思想政治教育受制于舆情,良好的舆情能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反之,负面的舆情将会消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二、高校网络舆情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权威化的话语体系带来的抵触情绪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是定位在师生之间,有明确的角色区别。在教育和被教育上,高校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以长者的姿态进行说教,语重心长、谆谆教诲。学生则处于被灌输、被教育的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可能会被忽视。然而,大学生在开放、自由的网络环境下,他们渴求肆意的表达自我、展示自我,追求个性化的发展和双向交流。从这一意义上讲,大学生极度要求去权威化的话语体系,而网络社会的发展,为他们这一诉求提供了可能性。但受制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权威化的话语体系未能及时有效转换,因此权威化的话语引导难以真正地走进大学生心中并得到他们的支持,甚至会使其产生反感、敌对的情绪,教育效果就显得苍白无力。

(二)在对待网络舆情态度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倾向于扮演的是 “控制者”,而不是一个 “引导者”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热点新闻事件或突发事件的处理上,通常采取回避、封堵、删帖等方式,扮演的是事件 “控制者”,而不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这种保守、被动的处理方式,限制性因素过多使高校大学生的情绪得不到合理的宣泄,大学生反而会产生更多的逆反心理和非理性化的表达方式。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有时反而导致矛盾激化、问题愈演愈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舆情引导中过于呆板、乏味,一成不变,引导方法和手段缺乏巧妙性、艺术性,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效果不明显甚至起不到任何效果。某条信息一旦发展成舆情就会被瞬时大量关注、转发,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回应迟滞或不到位将会导致舆情井喷。事实上,高校网络舆情客体的复杂性,决定了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引导策略,而不能采取封堵、压制、“冷处理”的方式[1]。

(三)网络思维意识和网络化管理的弱化,对网络新媒体的适应滞后

当前,我国高校的网络意识还十分落后,没有形成系统的、权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尽管各大高校的微博、微信、论坛等公众账号已开通,但很少和学生进行在交流与互动,有些公众账号甚至已成为“僵尸”账号,内容上也是许久没有更新,更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校园信息发布周期和频次,疏于对平台经营和管理。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社区不断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越来越依赖网络,一些对学校管理不满,对学校餐饮卫生、价格垄断、后勤服务等不满的高校网络舆情,很难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回应,问题得不到解决,会激化矛盾,引起大家的反感。大多数高校的舆情信息仅仅依靠网络信息管理员人工监测,并且大部分网络信息管理员是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担任,几乎没有专职的监测人员,高校在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投入都较少。

三、高校网络舆情视阈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基本路径

(一)积极利用网络环境带来的机遇,改进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话语权是指一种信息传播主体潜在的现实影响力。传统的传播媒介如电视、报纸等是单向度的传播方式,公众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在网络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网络社群以及高校 BBS、QQ 等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互动交流平台,其设置的公共界面对外界的信息实时更新,还可以自主发布、随时评论、畅所欲言、共享信息。同时,网络平台的平等性、交互性和匿名性为公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传播空间。在这种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大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去探究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新媒体技术紧密结合的模式和策略,可以说,高校网络舆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遇。endprint

比如,在高校的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认真审视微信公众平台所蕴含的能量,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功能和影响力。微信公众号不仅应是一个免费发布校园信息的平台,更应是学校、教师、学生多方参与、资源共享的互动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方面应巧妙运用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功能和资源,定期或不定期策划开展学生用户参与度较高的活动,并最终创建富有特色的属于自己高校的品牌活动,增强与学生用户的良好互动。运用微信公众号信息的定向推送功能,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文章或重要动态向学生用户定向发布,通过网聚力量获得学生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关注。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生出一种新的网络语言,它更新速度快,新词新用语层出不穷,并与当下的流行文化紧密相连。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语言与网络语言存在着较大的差别[2]。因此,要规范和善于运用网络语言,赋予网络用语特殊的积极内涵,坚决抵制低俗网络用语。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仍需要谨慎维护微信公众平台,将微信公众平台纳入学校日常管理之中,使高校的校报、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平台三者发挥协同效益。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实现网络的“正引导”,传递 “正能量”。

(二)树立和创新网络舆情管理理念,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建设

高校要不断创新网络舆情管理理念,贯彻落实舆情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大学生合理的诉求,尊重网络主体与客体的对等性,从“教育者中心论” 转向“大学生中心论”,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收集与研判,及时追踪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其意愿诉求,并借此提高高校管理水平[3]。作为大学生思想的重要指引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掌握理论知识,而且熟悉大学生的生活,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點,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中坚力量。高校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提高其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技术水平,利用高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参加网络管理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方面的相关培训,从而更好地引导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者尤其要对网络平台上的 “异常信息” 保持警惕性和敏感性,特别是对学生反常的文字和图片,对不实负面信息帖子也不可忽视,要利用评论抓住时机,及时收集和研判舆情,跟踪舆情的发展动向和趋势。当舆情事件来源于高校内部,并且其消极影响在网络上蔓延之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立即采用立体的方式、全面地予以回应。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可以立即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发出自己的声音,向学生呈现事件真相,表明学校的态度。与此同时,马上组织人手介入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实时发布。网络舆情处理后,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注重网上干预与网下干预相结合。从而有效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引领[4]。

此外,高校通过加大培训和有效管理,吸纳一些思想政治素质高、知识经验丰富、热心网络评论并且熟悉网络流行语的人员进入网络舆情引导评论员工作队伍,并为网络舆情引导评论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充分发挥网络评论员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曹银忠,许方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6).

[2]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顾赟,林丹.高校网络舆情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6(15).

[4]王颖等.新媒体语境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问题探析[J].理论导刊,2016(12).endprint

猜你喜欢

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演进及其现实启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紧紧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