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贾又福山水画的演变及其影响

2017-10-23周晶

青年时代 2017年25期
关键词:山水画

周晶

摘 要:当代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家、美术教育家、理论家贾又福国画创作46年。他所创造的山水画新样貌和新风格,是既识古人之技,又识古人之心;既识古人之理,又识古人之道的状态来继承古代大师的精神文化遗产。此外,最重要的他还是深知古人之道的层面上来把握传统。

关键词:贾又福;山水画;风格演变

一、贾又福的生平简介

贾又福先生,1941年生于河北省肃宁县农民家庭,父母都是贫苦农民,生活过的很艰苦。由于从小就对绘画非常感兴趣,美术上他受李秀堔先生的启蒙,一年级参加美术图画比赛,还获得过学习奖品,正是这种儿时的经历,促使他在绘画上产生了极大兴趣。后来上了中学,贾又福先生先后师从朱濂,薛玉璐先生学习中国画。功夫不负有心人,1960年贾又福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次年选入中国画山水画科,主修山水画,此间他得到李可染先生的亲授,经受了系统的严格训练、临摹了大量历代山水画名作,具备了坚实的传统基础。为了毕业创作,贾又福先生首次来到太行山写生,在太行山雄浑景观的感染下,贾又福先生表现太行山磅礴气势的激情。至今,贾又福先生已经三十多次壮游太行,每一次壮游归来遂有感而发,把笔如刷,创作了一大批令人难以忘怀的可以传之外远的力作。

二、贾又福山水画的风格演变

贾又福先生18岁入中央美术学院,跟随名师李可染、李苦禅、宗其香、何海霞等诸位大师学习中国画。对李可染先生极为崇拜,受益匪浅。多年来,他遵照李可染指引的方向坚持写生,无数次深入大自然中,感受大自然的雄浑深厚、磅礴大气,思考山水画的深层内涵,以高亢的创作激情去描绘祖国的大好山河,创作出无数张富有时代气息的艺术作品。

贾又福艺术作品的独创性是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融入了自己对山水画的研究和深入挖掘,使其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新时期以来,他先后三次变法,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前(1965—1981年),这个时期贾又福返回中央美术学院任教,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以山乡风格为主,这与他对太行的风情、山乡父老的感情有密切的关系,此时作品多为小幅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描绘的是田园诗式般的境界,鲜明生动地描绘了质朴的太行山村和纯朴的太行山民,处处洋溢着纯朴自然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乡村风情。这时期的代表作有《家乡院落》、《太行写生》、《暮韵》等作品。

太行山是贾又福的创作基地,同时也是他灵感迸发之地。其中的《太行写生》,表现傍晚山间牧归的景色,充满了作者对画中那种天人合一的农村生活气息的乡情。其中画树的方法和大面积的泼墨运用,传达出作者内心对故土的无限爱恋及山村田园般生活的向往。《暮韵》画的是日落中孩童牧归的景色,树木丛中隐约看到逐渐暗滑下去的落日,正在悠闲吹着笛子的孩童。表现手法简练,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

第二阶段为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2—1986年),这个时期是贾又福个人风格开始形成的时候。1982年,贾又福先生首次登上太行山顶,在太行山雄浑博大的景观感染下,贾又福先生产生表現太行山磅礴气势的激情。此期作品尺幅大多数为大幅,如《太行丰碑》、《太行崛起图》、《太行铁壁图》、《大岳扶摇》等代表作,创造出一种令人望而敬之的纪念碑式的个人风格。

贾又福的作品在画面的构成上突破传统,他基本不用平衡稳定式构图形式,而是主张“突破全景式山水”,他不画全景太行而是截取部分景象进行创作。贾又福用大开大合式的强烈对比,描绘太行山的危岩绝壁,突破了地域性景观的局限性。例如《太行丰碑》,从画面的构图上采用高远和深远之法,夸张了山形的碑铭感,崇高感和量感,用强烈的朱红色泻染逆光,使这如碑之山顿生神采。正如贾又福在题识中所说,太行山“确乎是碑”,是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之碑。

《太行铁壁图》,可以说是贾又福先生带着“大我” 、“大观” 、“大气象”以及“大美” 的态度进入艺术创作的关键性作品,标志着贾又福先生由酝酿落实到探索的第一步。他突破“全景式构图”,采用横断式构图,描绘太行山危岩绝壁,宛如一道钢铁长城。这一时期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北宋时期“为山河立传”的传统极为鲜明地显现在贾又福先生的创作实践之中,从而使他的作品,表现出了具有取向雄浑壮阔的审美气象的端倪。值得注意的是,贾又福先生此期所做的《太行铁壁图》,显然是一种比“为山河立传”这样的文化意指精神含量更高,在精神含量(审美意指)上更加进步或曰有所转型的产物。由此说明,20世纪80年代,贾又福先生已经接近了自我风格“方向既明、道路既广”之路。

第三阶段为80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以来,这是贾又福最重要的一次变法。贾又福先生开始探索表现壮观、雄伟的大山气骨。从1986年开始,此后他的艺术作品从具象山水转向意象山水,进入了贾又福所称的“以石观化”的创作时期。

贾又福先生以中国文化中的崇高精神和高度尊重物理、物态、物情、物趣的方式,把中国人自古崇高的“天地精神” 、“圣人精神”引入绘画形象表达,把自我的文化感知加入自然之理,使之合二为一,从而使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精神在他的探索中得到清晰而准确表达。这是贾又福先生嗣后强调“重在精神感应”和强调在“格物致知”意义上“以石观化”的起点。此期,在以自然物象和中国文化精神互为感应为前提的“比兴”中,贾又福先生在创作实践中开始了“人的社会立身姿态”与绘画笔墨造型语言“植入转化”的探索研究。嗣后,贾又福先生的“以石观化”的观念逐渐成熟。贾又福这一类作品相对多一些,如《打野疾风》、《高山仰止》、《洗礼》、《穿破固垒》、《大音希声》、《抚琴欲令众山皆响》、《天行以健大道庄严图》、《净化世界》等代表作。

刘骁纯先生在谈到贾又福的《穿破固垒》时说:“《穿破固垒》的中心原来画了一个很小的人,在贾又福赠送我的小册子中,贾又福特意将这张画中的小人儿临时用黑钢笔水抹掉了,而在为今年画展印的小册页的封底,这张画中的小人儿被正式用重墨压涂。这个改动很好。对这张画来说,不需要点景人物,因为山石太博大、太神秘、太沉后、太有力了,人无法站在这个超世的巨大空间中。”刘骁纯先生此语,可以看作是理解贾又福开始“以石观化”观念关照他的创作枢纽。这幅《穿破固垒》,显现出与亨利·摩尔的雕塑风格有着某种意义上的和而不同式审美趋同性,具有超现实主义的自由遐想之构成手法,明晰地表现出画面的视觉感和空间感。贾又福先生的这幅《穿破固垒》,画面张弛有力、浑然一体,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因其作品气势宏大,可以称之为“气势派”。当然,这是一种雕塑感十足的水墨味道的美。endprint

贾又福意象山水中的抽象意味的产生和形成,离不开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儒道佛思想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性格的过程中互补相融,《洗礼图》中题到:“探道法道妙道,然后知抱一为养……化机,生生不息矣。”贾又福非常重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研究,力图把哲学精神引用到画面之中,使画面的景不仅仅是生活和大自然的物象,而是一种超然于物质世界的清净的精神之上的景。此画中前面突出一大块从四周向内聚集滚动的巨石,似乎将要冲破远处即将来临的旋转,在冲撞挤压中透出一线光亮,来确立自己的位置。面对这幅神秘的作品,让人有着一种精神上的震撼、一种呼唤、一种洗礼。

贾又福先生的画,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可以说还是有待发芽的“种子”,他不断给他的“种子”输入营养,希望能培育出一种能震撼人心灵的优良品种,经过以“艺术当随时代”为目的艰难探索,果然,他的创作开出了引人注目的绚烂的花朵。

三、贾又福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贾又福先生的画,是以画面中的“气”、“韵”、“意”、“势”,来向我们的心灵进行直接传递,这便是我们在这样的仪式获得的一种感受过程,即通過他画面的“气”、“韵”、“意”、“势”的中介,我们不在需要思想,而直接与他的心灵交流,直接与他的画面蕴含的“天地精神”交流,直接与他的画面蕴含的“圣贤精神”交流。这就是我们精神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贾又福先生的绘画蕴含的本真文化精神。邵大箴先生在谈到贾又福时说:在当今中国山水画坛,贾又福是一位最有成就、最值得注意和研究的画家之一。他创造的山水画新样貌和新风格,是继李可染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对于当今和未来的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50余年的时间中,贾又福先生经过不懈的努力与思考,他将历史悠久的中国画艺术精神带入到现代语境之中,形成了一个将传统文化语境与现代文化思维相结合的风格类型。在当代文化多样性的世界下,以共同繁荣发展当下文化,贾又福先生自成体系的绘画风格,具有极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邵大箴:《大自然的丰碑——续贾又福的画》,1991年.《贾又福画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2]薛永年:《熔铸山水精神——论贾又福的山水画》,《美术研究》,2009年第3期.

[3]贾又福,于洋:《贾又福谈《太行丰碑》》,《美术向导》,2010年第1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中国山水画大观 从隋唐到明清
雒红强山水画作品
室内山水画最养人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