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负载词中的文化身份探究
2017-10-23刘雪齐
刘雪齐
摘 要:文化负载词体现着一个特定民族的文化信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是最能体现语言中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文化身份是某一特定的文化所特有的、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以文化身份为切入点,以《聊斋志异》闵福德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译者的文化身份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对译者的影响。通过举例探讨,本文发现闵福德作为新的时期下的文化传播使者,更多的是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希望通过对闵版《聊斋志异》的研究,鼓励更多的文人、译者加入到传播中国文化的行列中来。
关键词:《聊斋志异》;闵福德;文化负载词;文化身份
一、引言
《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代表作,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对该作品的翻译一直以来就是翻译界讨论的焦点之一,作为中国古典小说,《聊斋志异》拥有外文译文的语种最多(文军,冯丹丹,2011:73)。翻译作为语际交流手段,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而且也是文化信息的转换模式,因为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张红艳,2000:60)。对《聊斋志异》的英文翻译,一直是翻译界重点关注所在。越来越多的译者加入了这个队伍中来。我们希望更多的西方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聊斋志异》,了解中国特色文化,也使中国古典文化在世界传播开来。
二、文化负载词和文化身份
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的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区別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000:232)。中国文化负载词则是能够表现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文化身份是某一民族,某一文化特有的一系列特征,译者的文化身份受到其文化、宗教信仰、教育经历等影响,而译者在翻译时必定会受到其文化身份的影响。本文先探讨了闵福德的文化身份,将《聊斋志异》选篇中的中国文化负载词选取了三类:称谓、物质和风俗习惯文化负载词,通过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再来探究译者的文化身份。
(一)闵福德的文化身份
出生于1946年,闵福德从小就对汉文化极感兴趣。他在牛津大学师从著名汉学家霍克斯学习中文与中国文化。翻译了《红楼梦》、《孙子兵法》、《易经》等中国著作。终生热爱中国文化,是新时期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花费14年翻译了《聊斋志异》节选本。
(二)称谓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例1:
原文:予姊丈之祖宋公,讳焘,邑廪生。
译文:Song Tao was the grandfather of my elder sisters husband. He was a first-degree graduate and holder of an annual government stipend.
中国古代有着严格复杂的官僚选拔制度和教育制度。不同于西方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中国的等级更加森严也更加复杂,分为秀才、举人和进士。虽然从大体上看也是三个等级,但却是完全不同的。闵福德在这里翻译时,没有简单的将中西方教育体系对应,将“廪生”(秀才中优秀的)翻译成“Bachelors Degree”,而是将文化负载词背后的意义也翻译出来,让西方读者更加了解这个词背后的含义。
(三)物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例2:
原文:僮去,先以绣囊将琵琶至。
译文:The boy went, and returned carrying a piba-mandolin in an embroidered case.
这里闵福德采用了异化和音译的翻译手法,将“琵琶”翻译为“piba-mandolin”。因为琵琶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乐器,西方读者并不了解,可能会联想到吉他,但是闵福德并没有将其翻译为“guitar”,而是采取音译方法,将琵琶和曼陀铃结合一起,让西方读者更够想象到这一特有的中国乐器。这里闵福德也保留了中国文化特色。
(四)风俗习惯文化负载词翻译
例3:
原文:忽同衾幄,遂疑广寒宫殿,未必在云霄矣。
译文:Throughout the wedding ceremony Kong gazed blissfully at his bride, wondering if he was still on earth or had been transported to the Palace of the Moon.
广寒宫对于我们中国读者来说十分熟悉,我们都知道它出自嫦娥奔月这个神话故事,是嫦娥在月亮上的住所。但是对于西方读者,他们可能不了解这个神话故事,也不知道“广寒宫”是什么,闵福德在这里将其翻译为“the Palace of the Moon”,说明了它的性质与地点,让西方读者明白这个词语是讲什么的,也会使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广寒宫或者嫦娥奔月的故事。
三、结语
闵福德的《聊斋志异》英译本是近期影响较大的译本,其中包含了104篇故事,闵福德用了14年的时间来进行翻译,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心血。闵福德作为新时期文化传播使者和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在翻译时多选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保留了《聊斋志异》原文中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部分,虽然这样西方读者读起来会吃力 ,但对于传播中国文化是十分有益的。《聊斋志异》目前还没有完整的译本,希望未来,更多的译者投入进来,我们期待有朝一日整译本的出现,也希望更多的中国古典小说可以走出国门,传播到西方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喜爱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文军,冯丹丹.国内《聊斋志异》英译研究:评述与建议.[J].蒲松龄研究,2011,(03):72-84.
[2]张红艳.试评《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安徽大学报,2000,(04):60-63.
[3]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