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汉语反事实表达及其思维特点的分析

2017-10-23刘朕君

青年时代 2017年25期
关键词:汉语

刘朕君

摘 要:现阶段,国内外很多的专家学者对汉语难以进行反事实表达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还未形成相对完善的证明理论。我国从古代开始就大量出现了反事实句型,而现代学者对反事实表达的定义并不了解,使其掩盖了句型反事实表达的真实性。对此,本文对汉语反事实表达及其思维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汉语;反事实表达;思维特点

所谓的反事实表达就是对不真实的情况进行可能替换的一种思维反应,大多数汉语反思维句型具备较强的情感取向,弱化了句子中的逻辑性和客观性。一般来说,使用者在应用汉语反事实表达时,通常采用假设句来进行思维推理,与哲学理论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还需要重点进行研究。

一、汉语反事实表达的标记形式

相比于英语来说,汉语在表达形式上缺少丰富的形态变化,使其在用法上存在一定的限制,导致一些动词或形容词在使用时不能重叠。因此,无法将汉语反事实表达上升为语法范畴。但在表达上还有一定的反事实标记,例如,“要不是”、“若非”等等,这些都是标记形式,可以用以下例句来证明。

第一,要不是李军迟到了,我们就能一起看电影了。

第二,如果不是我们,这些动物早就死亡了。

第三,若非我亲眼看见,我是不会相信的。

根据现有的标记形式来说,“要不是”是最广泛的用法之一,在很多条件下,“要不是”与“如果不是”可以互换。例如,“如果不是这次考试非常重要,我们就出去玩了”。将其用“要不是”来进行替换时,可以表达为“要不是这次考试非常重要,我们就出去玩了”。无论哪种表达方式,都说明了这次考试的重要性。但相比较来说,“要不是”所表达的主观情感比较多,而“如果不是”存在一定的客观性,其情感表达不同,对于听话者来说会获得不一样的信息[1]。

二、古代汉语反事实表达的形式

我国自古代开始就已经应用了反事实表达,在语句中的作用通常是强化情感,通过假设性的条件句来突出主体的真实情感,来获得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一是,《治安策》中所记载的“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二是,《史记·管晏列传》中所记载的“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执鞭,是忻慕焉”。二者分别使用了“假设”、“假令”等反事实表达形式,并在反事实的条件下继续进行推理,使其获得与事实相反的结果,从而强化说话者的主观情感。

三、现代汉语反事实表达的形式

(一)强化情感

一般情况下,汉语母语者在进行情感表达时,会通过语气、语调的变化来展现内心的情感,属于一种直观表达,使听话者直接领悟到其中的情感。而现代汉语反事实表达方式则是强化情感,通过“如果”、“假使”、“倘若”等词语来重点说明问题,使听话者感受句子中的重要性或严重性,从而理解话语者的情感。例如,《说胆》中所记载的“我想,在中国革命漫长的征途中,如果我们的领导人没有这种大无畏的胆量,中国革命是很难取得成功的”。从这句话中可以体现出两个信息,一是,中国革命已经取得了成功,二是,我们的领导人具有大无畏的精神。通过信息的表达与融合,使听话者感受到我国革命领导人的伟大精神,以及对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性,从而表达对领导人的尊敬、崇拜之情,从而强化情感[2]。

(二)表达几率

现代汉语反事实表达的另一作用是用来表达事物发生的几率,通过“要不是”、“如果不是”等条件语句,与结果中的“怎能”、“也许”等进行连接,从而表达事件发生的偶然性。例如,以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为例,“白娘子要不是游湖遇雨,怎能碰见许仙”?通过反事实表达,来表现白娘子与许仙相遇的偶然性以及二者之间的缘分,为以后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三)陈述事实

通过“幸好”、“否则”等关联词进行连接,从而形成引导事实的条件性语句,以获得陈述事实的效果。例如,幸好我包里装了伞,否则就要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淋湿了。通过反事实表达来表现主体中的“我”带了雨伞,所以没有被淋湿,这种表达方式在反事实的推理下来进行客观陈述,使语义更加明确。

四、汉语反事实表达的思维特点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专家学者对汉语反事实表达的研究还存在很多的限制性问题,并不对假设前提的真实性进行区分,使语义发生了变化。主要原因有,一是,专家学者缺少分析反事实现象的眼光,导致对反事实推理缺少逻辑思维。虽然,我国古代在进行反事实表达时存在一定的逻辑思维理念,但并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逻辑学,使其形成了固定的语法规律。在这种条件下,现代专家学者很难掌握古代反事实表达的思维特点。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汉语反事实表达呈现个性化思维特点,单一语义或语法研究并不能表述真实内容,需要与话语者的个性特点相结合,从而更好的了解句子中的语义。

通过以上研究可知,汉语反事实表达的思维特点主要在于情感。通过对语句中增添庆幸或遗憾等情感元素,使表达句更具备情感色彩。一般情况下,在表达庆幸的事件时,通常会假设坏的事态,利用下行性表述结果与客观事实进行比较,从而假设出当缺少某一条件时会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比如,要不是我上课认真听讲,这次考试肯定不能及格。当在表达遗憾事件时,通常会假设好的事态,利用上行性表述结果与客观事实进行对比,从而假设出当满足一定条件时,会带来比较好的结果。比如,如果我再努力学习一些,这次考试就能打滿分了。而实际上,这种假设性思维就是“加减法”原则,在同一事件上,加减某一条件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从而带给话语者或听话者不同的感受。

另外,反事实思维常与人物的心理情感相联系,会对人物的心理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例如,当人们采用上行性原则时,其实际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容易使人们产生自卑、自责等负面心理;当人们用下行性原则时,对现实情况比较满意,又会产生骄傲、自负等心理;而无论是哪种心理,都会影响人的情绪,使其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对其发展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五、结束语

虽然汉语的形态并不丰富,但反事实表达的形式却是多种多样。通过假设性条件句,可以获得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并利用“加减法”原则来获得预期效果,有利于强化汉语情感表达能力,更符合我国的思维特点。同时,需要人们加大反事实表达的掌握能力,防止产生不良情绪,避免对其发展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1]袁毓林.汉语反事实表达及其思维特点[J].中国社会科学,2015,(08):126-144+207.

[2]李萌.现代汉语反事实假设句研究[D].河南大学,2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轻轻松松聊汉语 纳木错湖
轻轻松松聊汉语 青海湖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乌镇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轻轻松松聊汉语——桂林山水甲天下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