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传承中的黑人女性主体建构

2017-10-22李洁茹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

李洁茹

摘 要: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美国作家艾丽斯·沃克的《外婆的日用家当》中麦姬、母亲和迪伊是遭受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三位非裔美国女性。被男性和白人群体双重边缘化的麦姬的是被“他者”化了的典型;具备主体意识的美国劳动黑人妇女—母亲捍卫了非裔美国家族文化;大女儿迪伊是黑人自由女性主义的代表。尽管如此,后殖民语境下三位非洲裔美国女性仍存在身份认同危机。

关键词:后殖民女性主义;黑人女性;女性主体;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7-0051-03

一、前言

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强调的女性解放和男女平等都是针对白人女性的,黑人妇女仍然属于遭受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底层群体 ①。“后殖民女性主义揭露父权制和殖民主义话语把第三世界妇女建构为它者,使她们在历史上受到双重的压制、掩盖和擦抹;她们坚持差异性的原则,批判资本主义对当代世界的同质化,包括西方女性主义表现出的这种同质化倾向;她们把种族和性别两种视角结合起来,集中地提出了第三世界妇女作为一个文化群体的特殊性问题”② 。

《外婆的日用家当》 (EveryUse,1973) 是美国杰出的妇女文学和黑人文学的领军人物艾丽斯· 沃克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爱情与困惑:黑人妇女的故事》(In love and trouble: stories of Black women,1973)中的一篇。该小说以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黑人文艺运动为背景,叙述了一个黑人家庭中的母亲与其大、小女儿对象征传统美国黑人遗产的百纳被的不同态度而引发的冲突。目前为止,对该小说的探讨涉及民族文化继承、身份认同主题、人物塑造、叙事角度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学派也纷纷从中找到佐证的材料。

本文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研究艾丽斯·沃克的短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通过分析遭受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的三位黑人女性--麦姬、母亲和迪伊的形象与性格,揭示了黑人女性的主体意识在家族文化继承中的建构及在白人话语权占优势地位的美国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危机。

二、麦姬——作为“他者”形象的黑人女性

莫汉蒂在《在西方注视之下:女性主义学术研究与殖民话语》一文中指出,西方女性主义者把“妇女”这一范畴看作一个“先验的、统一的、有着一致利益和欲望的整体,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它内部包含的阶级、种族、文化等等的差异”③。例如,在西方女性主义者看来,妇女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受压迫,受压迫把世界上所有妇女联系在一起。当他们表述第三世界妇女的特征时,他们便在这种受压迫之外,再加上一些第三世界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就是“不发达”(undevelopment)。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中,第三世界妇女的形象往往是贫穷的、没有文化的、受到传统严重束缚的、家庭取向的、没有权利意识的、软弱无能的等等。麦姬正是这种第三世界女性的典型。作为家中的小女儿,她外表丑陋,缺乏自信,心地善良且逆来顺受。既是白人社会中被边缘化的黑人,又是男权社会中受压迫的女性。

首先,作为一名女性,家中的一场火灾致使麦姬身上留下了疤痕,这使得她缺乏自信,甘于卑微的生活下去。“在姐姐离开之前,她会一直心神不定,他会神情沮丧的站在角落里,为自己胳膊和大腿上烧伤后留下的疤痕而自惭形秽”④。在母亲眼里,麦姬走路时的样子如同一只跛了腿的狗,“被一个粗心莽撞的有钱买得起汽车的人压伤后侧着身子向一个愚昧的对他表示关切的人走去”⑤。

其次,麦姬的而性格也是软弱的,她不聪明,不懂得欣赏自己,只知道羡慕别人,比如姐姐迪伊。麦姬觉得迪伊“真正是生活的主人,想要什么便能得到什么,世界还没有学会对她说半个‘不字”⑥。纵然如此,麦姬从未想过向姐姐学习进而改变自己的生活。婚前的她与母亲相依为命,婚后的她也只能依附于丈夫而生活。麦姬懂得忍让别人,却不懂得主动争取一些东西,比如,在迪伊夺取百纳被后,麦姬只说了句,“让她拿去吧,妈妈”⑦。麦姬这种逆来顺受的品行是长期男权社会和种族歧视压迫下的结果,是西方女性主义者眼中第三世界妇女的典型特点。

然而外表孱弱、缺乏教育的麦姬却对家族文化有着深刻理解,不同于迪依将百纳被视作供人欣赏的艺术品,麦姬将百纳被看作是对外婆的怀念,在迪伊将被子夺走后,麦姬说道“即使没有被子我都会记得外婆”⑧。她从外婆那里学会了缝制百纳被的技巧,她能理解母亲对她的关爱,她最终成为了家族文化遗产的继承人。

小说结尾处,麦姬看到迪伊的太阳镜后笑了起来,麦姬的笑容表明她此刻已经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传承家族遗产的神圣使命,这是她的内心逐渐变得强大的起点。

麦姬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彰显了沃克对第三世界女性的高度同情,同时对黑人女性在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上给予了肯定。

三、母亲—觉醒中的女性主体

沃克是一个主张男女和谐、种族平等的女作家,如果说对麦姬这一角色的刻画表达了她对第三世界女性遭受压迫的不满,那么对黑人母亲的描写则彰显了她对第三世界女性主体性的高度颂扬。

母亲是一个有着主体意识和丰富精神世界的黑人女性,是一个勤劳能干、勇敢坚强的传统美国黑人劳动妇女。母亲是家里的顶梁柱,她能承担一个男人所能承担的家庭责任。她叙述自己是一个“大块头、大骨架的妇女,有着干男人活儿的粗糙双手……我能像男人一样狠狠地宰猪并收拾干净。”“我能整天在户外干活,敲碎冰块,取水洗衣……我能吃从刚宰杀的猪体内切下来、还冒着热气、尔后在明火上烧熟的猪肝”⑨。从母亲的这段对自身真实生活的一系列描述并没有流露出对生活艰辛的抱怨,相反,读者可以看出母亲对自己独立于男人之外的勇敢与付出而感到自豪。

虽然只受过两年的教育,母亲却是一个聪明且富有幽默感和审美能力的女性。首先,在语言使用上,母亲使用了大量的带有动物昆虫形象的生动比喻。比如母亲在形容迪伊男友下垂的长发时说“像一只卷毛的騾子尾巴”⑩。麦姬吸气的声音使母亲联想到“一条蛇尾巴在你脚尖前蠕动时发出的声音”11;母亲形容迪伊的两根长辫子时说“像两条小蜥蜴,左盘右绕在耳朵后面”12。除此之外,母亲经常使用的喻体还有绵羊、鱼、小鸟、蜜蜂等等。这一切都反映出母亲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她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母亲对家族历史也有非常详细的了解。她清楚的记得大女儿迪伊的名字取自于其外婆的名字,此外,母亲还承认她能把她的家族史追溯到南北战争以前。母亲对其家族遗产——譬如说胶乳棒和百纳被的质料和来历有着敏感细腻的把握,她知道这些物品是何时做成的以及怎样被做成的。例如母亲叙述胶乳棒的来历时说“那美丽的淡黄色木料来自于大迪伊和斯坦士所住的院子里的一棵树”13。可见,母亲有着超强的记忆力和家庭使命感。endprint

除了生活上的独立坚强,思想上母亲也是独立的,这集中表现在她对于家族文化遗产继承的态度上,不同于麦姬的逆来顺受,母亲能坚决捍卫和守护作为传统美国黑人文化象征的百纳被。在小说结尾处,当两床被子被迪伊抢走后,母亲望着失落的麦姬,突然产生了一种顿悟感,她形容那种感觉“就像在教堂里受到上帝的神力感动后激动得狂喊乱叫时的那种感觉”14。她随即从大女儿迪伊手中夺过被子并塞入麦姬怀中。

本文认为,母亲所谓的激动的感觉并非上帝的感召,而是其主体意识猛然间发挥作用的体现,这种主体意识源于母亲对祖辈亲人的热爱与怀念,进而转化为对家庭文化遗产的忠贞捍卫。在争夺百纳被的这场“战争”中,母亲和麦姬最终取得了胜利。

上述分析表明,虽然遭受白人歧视,母亲却是有着主体意识的勤劳独立的黑人妇女并在传承非裔美国文化遗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迪伊—于探索中求进步的黑人女性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是有理性的,社会要对女性公正,机会均等,女性无论在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有自我选择权”15。自由女性主义的特点在迪伊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虽出身于黑人家庭,迪伊的肤色是家中最浅的,身材略丰满,头发也好看。迪伊还有独立的个性,敢于追寻理想的生活。

早年时的迪伊成功地接受了白人文化的教育,这是她勇于探索、追求独立自主的个性的来源。她对自己的进步感到骄傲,而对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母亲和妹妹则流露出一丝鄙视和不懈。 “那时她常给我们读点什么,读时毫无同情之心,将文字、谎言、别人的习惯以及整个生活强加于我们俩……她的声音凌驾于我们之上……她严肃地强迫我们听他读书,把我们俩人看成傻瓜一样,刚有点似懂非懂的时候又把我们挥之而去”16。迪伊还懂得追寻时尚,从穿衣穿鞋到言谈举止她都能形成自己的一套风格。迪伊用白人先进的文化知识全面武装自己,她是挣脱社会传统黑人妇女的束缚的典型。同白人女性一样,迪伊大胆的行使着一个女性主体所拥有的一切权利:接受高等教育、主动追寻自己喜爱的异性、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交往……她的许多朋友都被她得体的言语、漂亮的身材和尖酸的幽默所吸引。迪伊活出了自我,彰显了新女性应有的魅力;迪伊不仅在教育上和生活上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理性,还希望以此来启发懦弱的妹妹,在争夺百纳被失败后,迪伊对麦姬说“你也该试着做一个真正的你了,麦姬。今天对我们而言是新的一天,但你和妈妈的生活方式让你们永远意识不到这一点”17。迪伊的话表明了她具备与时俱进的品质并能充满激情的面对未来。

迪伊最大的进步之处在于他对黑人文化由忽视到重视的态度转变,早年的迪伊讨厌自己家居住的房屋和母亲在她上学时送给她的被子,她认为那是陈旧和过时的东西;后来迪伊参加了美国轰轰烈烈的黑人民权运动,意识到自己作为非洲人的后裔应当捍卫非洲文化和黑人权利,开始了一系列寻根非洲文化的实践活动。迪伊给自己取了一个非洲人的名字“万杰罗 李万里卡 克曼乔”,并在炎热的天气里穿上一件颜色花哨亮丽的非洲拖地长裙,戴上非洲人特有的耳环和手镯回家找寻家族文化遗产。实现了由白人女性形象向非洲女性形象的转变。

综上,作为一个奋斗在白人社会的黑人女性,迪伊不仅在衣食住行上获得了身体的解放,在精神层面,她也能主动接受白人先进文化并将其运用到对非洲文化的探索中,从而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迪伊是新时代中勇于探索并追求进步的黑人女性。

五、后殖民语境下的黑人女性身份认同危机

周兴杰在《他性语的交汇—论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话语融合》一文中论述到:“强势的西方文化总是要要强制性的对作为‘他者的非西方文化进行渗透,使得非西方文化不得不以殖民者的话语来进行自我身份建构。这样,‘他者与主体间的对立就变成了一方面后者对前者的身份优越性的认同,另一方面以扭曲的‘镜像进行自我认同”18。“谁能想象我敢直视一个陌生的白人?和他们讲话时,我总是紧张不安,随时准备溜走。我的头总是转到离他们最远的方向”19。母亲的这段自述,表明她默许了自己的‘他者身份,昭示着美国社会中黑人女性话语权的丧失。而自卑的麦姬则更是受白人文化压迫而把自己异族化了的典型。

此外,迪伊在身份认同上也存在危机。

首先,迪伊将自己的民族身份定位在非洲大陆,这是因为她未能正确区分非洲文化和非裔美国文化,“霍米巴巴断言,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文化相互影响时,第三空间会充当一个模糊无界限的区域不断发展(198)”20。16世纪的欧洲殖民者所从事的奴隶贸易使得成千上万的非洲人被迫到北美殖民地做奴隸。生活在白人为主体的美国社会的非洲人及其后代已经部分脱离了原始的非洲文化及其血统,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既不同于白人亦不同于非洲人的文化—非裔美国文化。迪伊的家族文化就属于此种混合型的文化,这一点可以从母亲对百纳被的缝制历史的叙述中得到证实。

其次,迪伊误认为她的名字是压迫者对她的称呼,而她所更改的新名字“Wangero Leewanika Kemanjo”是拼错的几个东非部落的组合21。由此可见迪伊并非了解真正的非洲文化。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非裔美国黑人,她应该传承的文化不仅是非洲文化,还有黑人在美国的伤痛文化”22。

综上分析,小说中三位黑人女性都存在着被扭曲化了的自我认同,沃克本人也意识到,美国白人价值观及其对黑人种族的统治和压迫构成黑人妇女的精神和社会压力,严重地阻碍了黑人妇女解放的进程。由此可见,后殖民语境下的黑人女权主义的道路依旧漫长。

六、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虽然受到父权制和帝国主义的双重掩盖,《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三位黑人女性并非西方女性主义者笔下的 “纯粹受男性控制的消极的缺乏反抗的牺牲品”23。麦姬是第三世界妇女受压迫的典型,然而在沃克笔下,麦基却能领悟家族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并最终获得了家族遗产继承的权利;母亲是美国黑人劳动妇女的代表,她身上体现着正在觉醒的女性主体意识;而迪伊则是寻求自我解放和身份诉求的黑人女性主义的代表。沃克把对黑人女性的描写融入与黑人文化继承的有关事件中,充分展现了第三世界妇女的民族意识和文化传承意识,凸显了第三世界妇女的社会价值和尊严。与此同时,本文对三位女性的身份认同危机的分析揭示出沃克对后殖民语境下非裔美国女性身份重构的忧思。endprint

注释:

①杜荣芳.胡庆洪.寻找女性的家园—浅析艾丽斯沃克的《外婆的日用家当》[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30.

②罗钢.裴亚莉. 种族、性别与文本的政治—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理論与批评实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100-108.

③朱宾忠.英美短篇小说精粹—八位女权主义作家作品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84-293.

④朱宾忠.英美短篇小说精粹—八位女权主义作家作品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84.

⑤宾忠.英美短篇小说精粹—八位女权主义作家作品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85.

⑥宾忠.英美短篇小说精粹—八位女权主义作家作品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84.

⑦宾忠.英美短篇小说精粹—八位女权主义作家作品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92.

⑧宾忠.英美短篇小说精粹—八位女权主义作家作品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92.

⑨宾忠.英美短篇小说精粹—八位女权主义作家作品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84:285.

⑩宾忠.英美短篇小说精粹—八位女权主义作家作品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87.

11宾忠.英美短篇小说精粹—八位女权主义作家作品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87.

12宾忠.英美短篇小说精粹—八位女权主义作家作品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88.

13宾忠.英美短篇小说精粹—八位女权主义作家作品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88.

14宾忠.英美短篇小说精粹—八位女权主义作家作品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93.

15袁洋泱.女性意识的觉醒—评《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人物角色的身份认同[J].时代文学, 2009(06):81.

16宾忠.英美短篇小说精粹—八位女权主义作家作品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86.

17宾忠.英美短篇小说精粹—八位女权主义作家作品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86.

18周兴杰.他性话语的交汇—论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话语融合[J].人文视野,2006:119.

19朱宾忠.英美短篇小说精粹—八位女权主义作家作品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51.

20赵婷婷,贾晓云.困惑中的非裔美国文化先锋—对《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迪的后殖民分析[J].安徽文学,2015(07):36.

21Helga Hoel. “Personal Names and Heritage: Alice Walkers ‘Everyday Use ” [C]. American Studies in Scandinavia 1,1999: 35.

22张建惠.南辕北辙的迷途--《外婆的日用家当》中迪伊的性格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 2008(04):84.

23刘莉.族群政治、性别政治和阶级政治的三维空间—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简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112.endprint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
无间地狱中的“泣儿”
试论中美体育电影中的身份认同
云想衣裳花想容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英语专业定向生交友圈子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