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电影制片厂的兴衰与改革
2017-10-21米迪
米迪
广西,虽是一个富饶的土地,但仍算是地处中国南疆边陲,是一个远离政治文化中心,风景秀丽的民族自治区。正是这样一个在经济和文化都在地大物博的中国都扮演着默默无闻角色的地方,借助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中国的电影市场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奇迹般地培养出了第一批中国第五代导演。广西的电影史大致可以归为广西电影制片厂的兴衰史,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电影厂进入21世纪后面对新的历史机遇,走上了转型求发展的漫漫长路。
一、广西电影制片厂历史简介
如果要谈广西电影史,最耀眼的星星恐怕就是广西电影制片厂了。但是和国内各地电影发展情况相比,广西电影的发展起步比较晚,也比较困难。广西电影制片厂筹办于1958年,在过去六十多年的发展中,从一个纪录片厂、少数民族译制厂,转变为故事片厂,拍摄过100多部故事片,获得国际和国内的大奖六十多项。这让广西电影制片厂在中国电影史上被誉为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和“探索片“的摇篮。
二、广西电影制片厂主要创作历程
广西电影制片厂在创建之初以摄制新闻纪录片、科教片和生产译制片(讲电影译制为少数民族语言和广西方言,以便在广西各地传播)。电影故事片的创作起始于1960年5月,当时广西电影制片厂还名为南宁电影制片厂,与长春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了根据广西壮族民间传说改编的《刘三姐》。南宁电影制片厂负担了影片投资的一半,并且派出了一个摄制组的主创人员在拍摄中向更加成熟的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艺术家学习,共同创作。《刘三姐》作为流传最广的关于广西题材的电影,直到今天依然在民间流传。可惜的是,由于广西电影制片厂方面坚持不同意见而取消了原有的“联合摄制”字样,现在在网络上搜索《刘三姐》的出品方也都只会出现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名字,所以很多人不知道1960年版的《刘三姐》也倾注了广西电影制片厂的心血。1975年9月,广西电影译制片厂以广西电影学习班的名义拍摄了表现农村阶级斗争的故事片《主课》,并于1977年在全国上映,这是广西电影制片厂在建国后独立创作的第一部电影故事片。
1979年至1983年时广西故事片创作的摸索期。广西电影制片厂在1979年开始拍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十天》和喜剧片《真是烦死人》,开始正规生产电影故事片。到了1983年,广西电影制片厂一共出品了13部电影,但是这些作品在艺术创作上没有太大的突破。因此,除了《春晖》因填补了国内中学生题材创作的空白而获得了1982年度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之外,其他影片在全国的影响不大。但是在这四年的时间还是很有意义的,广西本土的电影人在这期间努力摸索电影的创作手法,并且经过大量的实践拍摄后,对电影镜头语言和剧本创作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为后来制作电影打下了基础。
在1984年—1992年间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故事片63部,占其总出品数量的一半。广西电影制片厂积极引进外来人才,把当年北京电影学院一群怀揣着形形色色梦想的年轻人,包括导演系的张军钊,摄影系的张艺谋、肖风和美工系的何群,引进到刚成立不久的广西电影制片厂。到厂的第二年五月,广西电影制片厂便召开大会,宣布成立以张军钊、张艺谋等人组成的“青年摄制组”,负责拍摄电影《一个和八个》。该片剧本改编自郭小川的长诗《一个和八个》,诗歌原作表现的是正统的革命意识形态主题,但在改编为剧本的过程中,却被这群年轻人大胆的颠覆了原有主题,不仅重塑了“一个”王金的正面形象,更重要的是将“八个”罪犯置于同等位置的主角地位,通过抗日战争的时代大背景,形象的刻画了同仇敌忾之下人性的复杂性和可塑性。然而这部电影在审查的时候正好碰上当时文化界批判“人性论”,《一个和八个》被当成是“精神污染”的活靶子来重点批判。广西电影志原厂长韦必达在1983年11月21日的厂长会议上特别提到“对于这批有事业心又勇于创新的年青人,应该关心和爱护,肯定他们的成绩,有缺点和不足不要过多的指责,如有错误应当由厂领导承担,由厂长来负责。”后来听到了原厂长的讲话的张艺谋、何群和陈凯歌等人都十分受感动,纷纷写信表达对厂长的感谢。而《一个和八个》的审核也在社会上诸多的叫好声中拖了11个月后获得了通过,并先后在国内外获得大奖,也使得广西电影制片厂名声大噪。
正是这次广西电影制片厂和这群年轻导演的放手一搏,才打出了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最响亮的第一枪。紧接着,广西电影制片厂又推出了《黄土地》、《加油—中国队》、《大阅兵》、《弧光》等一系列探索性影片,进一步催生了中国第五代电影,所以中国电影界称广西电影制片厂为探索片的摇篮。
三、广西电影制片厂的转型与改革
1997年时广西电影创作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广西电影平淡了几年后,终于又在这一年频频亮相于中国乃至世界电影的颁奖台。在1997年至2002年间,广西有8部故事片获得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五个一工程奖、童牛奖等23项国内电影奖,此外还获得了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最佳影片奖、德国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等18项国际电影奖。
然而从2004年开始,广西电影制片厂开始了体制改革,并于2006年完成由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向国有独资文化企业的转变。建立起新型的,适应市場需求的、按照经济规律运作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实行多种经营,积累资金,发展电影艺术。从目前来看,广西电影制片厂的转制获得了初步成功,激活了电影创作,恢复了主业生产,在2006年至2008年间,出品了11部影片。这些影片在制作上大多采用合拍的方式,在内容上仍然以其擅长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题材为主。包括了《我们需要你》、《希望》、《桃花村》、《村主任和他的女友》等作品,以低投资高收入的特点基本上扭转了原先亏损的局面逐步适应了全国电影市场环境。
在2011年广西电影制片厂和广西电影公司联合组建成为广西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努力整合广西各地方资源,延续广西电影制片厂的宝贵经验和人才,从2011年共摄制了《阿佤山》、《天琴》、《黎明之眼》和《再见,在也不见》四部影片。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西人,对于广西电影印象最深还是停留在六十年代版的《刘三姐》上,虽然广西电影在发展的几十年间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起伏挫折,但是在国家强调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前提下,加上广西电影制片厂留下的优秀资源和广西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的资源整合,广西电影会走上一条越来越好的道理,如果有机会的话,希望我也可以为广西电影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繁星似锦落花无声-广西电影发展轨迹探析 陆汉军〔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院报,2010.
[2]广西厂_转企改制成效初见 何晓诗〔J〕,中国电影报,2008
[3]广西电影何去何从 覃咏梅〔J〕,广西日报,2006.
[4]来自边陲的先声与求索_广西电影的创新及民营影视的转型 申扶民〔J〕,当代电影,2006.
[5]论广西电影故事片创作的历史轨迹 王建平〔J〕,电影文学,2009
[6]论新世纪广西电影的文化症结及生态转向 兰世兵〔J〕,硕士言说
[7]中国地缘电影史的视域去蔽和流脉勘—以多元结构存在中广西电影生产作例的考察 董迎春〔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