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易成本视角的城市社区养老优势分析
2017-10-21王雯林
王雯林
[摘要]城市老人及其家庭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潜在地包含了对进行该种养老方式的交易成本考虑。本文分析并细化了这种基于交易成本视角的养老方式选择,并遵循以交易成本为视角进行养老方式选择的思维路径,得出了社区养老是交易成本视角上的最优选择的结论。
[关键词]城市老人;养老方式;交易成本;社区养老
1、概要
“Better City,Better Life”是城市化背景下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之语,但更好的城市生活并未使广大城市老年人享受到称心如意的晚年生活。城市老年人的养老生活主要包含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个方面。子女们早出晚归在外工作,大部分老人可以得到基本足够的经济供养,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却是子女们有心无力的,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甚至部分缺失。本文将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分析家庭(子女)、社区、养老机构各自向老年人提供服务时的效率问题。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由科斯(Coase,R.H.,1937)在其著作《企业的性质》中提出,指达成一笔交易所要花费的成本,也指买卖过程中所花费的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本文使用交易成本的广义定义:指达成一笔交易或从事某项事情的前、中、后过程中,为正常进行该交易或事情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包含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
2、对城市养老的四方面交易成本分析
2.1经济及时间交易成本分析
对于子女等赡养提供者。首先,我们考虑子女正常“早出晚归”情况下,中途(中午等时间)抽空回家照看老人的成本。因这部分时间、精力和货币(交通费等)的付出并非直接作用于“照料老人”这件事本身,故可将其总括为子女日间照料老人的显性交易成本。对于这部分成本,整个社会都是有共识的:成本巨大且来回折腾。子女们就算有心每天日间来回,被赡养的老人也不愿子女承受这高得不合理的交易成本、受这份罪。于是替代方案有:老人白天去日托所、社区活动中心;自己在家自理衣食;子女提前将老人日间的衣食等生活照料事宜粗略准备;雇人照料。显而易见,这些替代方案都使老人的养老品质打了折扣,纵使是雇人照料、茌生活上满足老人的起居需要,也难以满足老人的精神慰藉需要。另外子女们为了日间回家照料老人,可能失去如和同事共进午餐交流工作、抽空学习以图进步、午休、锻炼等机会,这些可能是子女们日间回家照料老人的机会成本,这部分就是隐性交易成本。
对于老人所在社区。就地理位置而言,老人居住在该社区,该社区提供上门服务或老年人出户前往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日托所的路程极短,这部分时间、精力、货币的交易成本几乎为零。就场地的提供而言,场地为社区、小区的活动中心或物业提供的公共用房,这样充分利用社区、小区现有资源。就服务人员提供服务时的交易成本而言,服务组织或社区义工常驻社区、小區,再前往老人家中、社区活动中心、日托所等地的成本也是几乎为零的。
对于养老机构。老人长期居住于其内,且养老机构内健身、医疗设施较为齐全。所以就养老机构对居于其内的老人提供服务而言,各方面的交易成本都几乎为零。
2.2制度交易成本分析
对于子女等赡养提供者。子女赡养老人在道德上法律上都是无可争议的,照顾老人的生活并为其提供精神慰藉不需包含政府在内的任何机构、组织认证许可就可以进行,即制度上的交易成本为零。
对于社区。老人与其家庭生活在其中,已经有比较完善的登记,故由社区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娱活动不需要繁复的认证和考察手续,只需要老人自己、子女等赡养者同意,在与社区签订简单的照料协议即可,故运用社区的资源来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服务的交易成本较低。
对于养老机构。公办养老机构设施服务俱佳,但是一床难求,有些老人排队许多年也未能顺利入住,这就表露出公办养老机构在认证、入院进程方面的制度交易成本是巨大的。民办养老机构也有其问题:民办养老机构的风险意识强烈,在老人入院前都要求其提供体检报告,对身体不好的老人拒绝接收,对于同意接收的老人也要签订相当严苛的免责条款,为老年人进入该养老机构造成非常高昂的交易成本,这个交易成本就是民办养老机构在制度上、规则上的制度交易成本,其高昂程度亦是令人止步不前。
2.3精神交易成本
老人不仅需要衣食照料,也需要文娱活动来充当其精神食量以丰富晚年生活、屏蔽孤独感。本文将精神交易成本定义为:老人在接受至完全适应新的养老环境的过程中,所忍受的陌生感、孤独感等各种心理压力的总和。
多数情况下,子女等赡养提供者当然与老人最为亲密。老人与他们足够亲密,以致对他们的照料能力、照料意愿、耐心程度有比较准确的把握。这种关系下,老人的陌生感、孤独感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几乎没有,即精神交易成本极低。
同一社区中,都是邻里,大家有共同的居住环境、共同的地理认同,有些甚至还是老人的亲戚,这就使老人认为自己所在社区、小区是自己的地盘、自己熟悉,陌生感剧减;有时,老人还会以主人翁的心态看待社区、小区中的人和事。这种比较强的心理暗示,消除了老人的陌生感和孤独感,所以社区内养老的精神交易成本很低;有些情况下,老人非常愿意参加日托所、或社区老年组织,因为那里有他们的“老伙伴”、能够使他们比在家中更加自在。
养老机构则要冷淡得多,居于其中的人多为生活难以自理、子女也无力照料的,更有甚者住进养老机构就是为等待其百年之事的,种种这些都为养老机构内部蒙上了一层压抑、忧郁的气氛。纵使养老机构们对外宣传其文娱活动如何完善,外界的老人们对进入养老机构养老这件事在心底还是有痛苦的情绪,陌生感、孤独感、甚至绝望感使很多进入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精神上饱受煎熬、承受巨大精神痛苦后才逐渐适应养老机构的养老生活。对很多久居养老机构的老人而言,处理这种精神压力与抑郁,与其说是适应,不如称为遗忘、麻木。可见,在當前的社会精神文化氛围中,老人进入养老机构养老的精神交易成本极其巨大。
2.4道德交易成本
道德发挥作用有三种方式:通过道德舆论的褒扬和贬斥来引导人们的社会行为:通过传统习惯的力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发挥作用。
我国向来强调孝道文化,悠悠数千年里,无数的孝亲敬老典故耳熟能详,子女照料年迈长辈天经地义,这是传统道德习惯之所倡;若子女尽孝有欠缺那反倒会为社会道德舆论所贬斥,子女们的心中也会有愧意。茌这种道德氛围下,我们自然地将道德交易成本定义为:选取某种养老方式需要抵消的道德压力。所以子女直接照料老人没有道德交易成本;子女白天上班时将老人托管于社区,晚上下班后将老人接回家中照料也无太多非议。但是,将老人送往养老机构,即使是送往价格不菲的高档养老院,也必定会受人非议、为社会道德舆论所压迫。可见,在当下社会,虽然有移风易俗之趋势,但若采取机构养老,子女、老人及整个家族的道德交易成本是非常高的。
3、基于交易成本视角的城市社区养老优势分析
上节从货币(含时间)交易成本、制度交易成本、精神交易成本、道德交易成本四个方面浅要分析了采取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种养老方式的交易成本。采取家庭养老,制度交易成本、精神交易成本、道德交易成本都非常低,但货币(时间)交易成本最高;采取机构养老,货币交易成本最低,但制度交易成本、精神交易成本、道德交易成本都是非常高的。社区养老模式是介于专业的机构养老、于温馨的家庭养老之间,对于那些子女早上上班前将老人置于社区托管、下班时接回的社区养老方式更可以视作是家庭养老的“外接设备”。
社区养老货币(含时间)交易成本较低,许多社区更是把关怀老人作为一种社会工作,而非利益使然,他们把社区服务队伍进行多途径使用,茌维持社区、小区事务正常運转的同时,就近关怀老人,有效地减少了各种、各地工作的切换成本,极大地提高了社区服务队伍的使用效率。另外,由上节分析,我们至少能定性地看出社区养老的制度交易成本、精神交易成本、道德交易成本都非常低,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接近家庭养老的非货币交易成本。
科斯在其《企业的性质》中指出,交易时存在交易成本,许多时候各种交易成本加总后数目可观,而企业的存在将这些交易成本内化了,转为采用行政和计划的方式来管控某些阶段的交易成本,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视角来考察养老方式选择這件事,社区养老就好比这个企业:一方面,它对外联系养老机构以获取专业养老机构的人员、资讯与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它有效减少了子女们日间回家照顾老人的高昂的货币(时间)交易成本;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就是“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计划、组织的力量,提升经济效率”。鉴于此,大力发展以社区为节点的社会养老网络、以点带面,就有可能做到“既缓解老人日间照料缺乏的压力,又充分盘活社区组织现有资源”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