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探究的平台 以理驭法
2017-10-21邓雪颜
【摘要】 计算,在小学数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学生计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他们其他方面数学能力的提高。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和谐与创新的计算教学,做到: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充分探究凸现算理;努力让低年级的计算教学更 “扎实有效”,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真正意义的发展。
【关键词】 计算 策略 算理 探究
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数学学习和数学能力发展的根基。计算在小学数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生计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他们其他方面数学能力的提高。每当听到高年级老师埋怨学生计算能力差,基础没打好时,作为一名低年级教师,心里真的不是滋味,细想之下,近年来由于课程改革,对计算教学的目标进行了适当调整,把生活实践和应用意识渗透在计算教学当中,使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这给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谈一点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在新教材中的计算课教学都是在情境的创设中提出数学问题,进而建立运算的模型,然后进行计算教学。这样的编排意在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它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一年级上册教学“0 的认识”时,我根据教材编排创设了孙悟空吃桃子的故事情景:孙悟空它最喜欢吃桃子, 这天,它来到王母娘娘的蟠桃园里,看到盘子上放了几个桃子?(2个)他可喜欢吃桃子了,一会儿工夫就吃掉1个桃子。你们看,现在盘子里还剩下几个桃子?(1 个)可是,他太喜欢吃桃子了,吃了1 个桃子后觉得不够饱,于是他又吃了一个。你们看,现在盘子里还有几个?(0个)你能说说刚才的过程吗?(1 个桃子,吃了1 个就没有桃子了,现在盘子里可以用“0”来表示),你能说说0表示什么吗?(什么都没有)这样的设计,把原本生硬的数字教学改变成学生喜欢的故事,吸引他们到故事中,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说出来,使学生乐学、易学。
实践证明,在计算教学中,若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则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又学得扎实,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二、充分探究,让学生感受活动过程,凸现算理。
计算教学中,抓住算理的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规律和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算理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观动作思维。因此低年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直观操作,让学生充分探究,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算理,达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形成技能——发展数学思维。
1、 1.凭借迁移,理解算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在小学教学内容中,很多的计算方法都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这就为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提供了前提条件。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我先让学生复习用小棒摆一摆“25+2=”,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能很轻松地把单根和单根的合起来。然后,我再让他们用小棒探究“25+8=”,由于有了前面的基础: 先算8+5=13,再算20+13=33计算方法清晰明了了。满10根捆一捆的过程,从而悟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把握进位加法的算理是本节课的难点,把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相关知识迁移到进位加法的计算中来,教学难点就轻易突破了。
2、 2.动手操作,感悟算理。
动手操作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也是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形成、发展的最基本、最简单的方法之一。让学生动手操作,既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又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这一课时,27+5=?把握进位加法的算理是本节课的难点,如果仅仅进行语言的描述与分析还不足以实现对进位加法中满十进一的理解与把握这一目的,因而,通过捆小棒描述满十进一就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
生1:
生2:
学生通过摆小棒,揭示了满十进一的形象化理解,从而悟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
3、 3.运用比较,明辨算理。
乌申斯基认为:“比较式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在三年级的“有余数除法”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棒让学生先动手摆,然后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是有余数除法的重点,我没有直接说出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尝试写算式,
15÷5=3(组)
16÷5=3(组)……1(根)
17÷5=3(组)……2(根)
18÷5=3(组)……3(根)
19÷5=3(组)……4(根)
20÷5=4(组)
21÷5=4(组)……1(根)
22÷5=4(组)……2(根)
23÷5=4(组)……3(根)
24÷5=4(组)……4(根)
25÷5=5(组)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发现余数是有规律的,从而得出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规律。这一环节正是通过大量的数据比较,使学生有效地明辨了有余数除法的算理算法,为后续的除法计算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 4.引導归纳,深化算理。
学生在刚开始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时对“凑十法”往往感到难以理解,我把“凑十法”编成儿歌的形式:凑十法呀,我会算,大数凑,小数分,小数分成1和几,最后得数就是十几。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诵读,短短的几句儿歌节奏明朗、生动活泼,学生从简练的语言中,不仅学会运用“凑十法”,同时也体会到美感、愉悦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 三、既要体现算法多样化,更要提倡算法优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种理念下,算法多样化成为了计算教学的一大亮点。
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教学中,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要求,我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寻找23-7的口算方法,根据学生汇报:1、 2 ;3、 这样出现不同的算法。引导:尽管摆法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做法,都要打开一捆当做十再减,使学生体验到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的计算方法,本课的难点“退1作10”就迎刃而解了。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只有正确认识学生、正确认识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努力让低年级的计算教学更 “扎实有效”,才能提高我们的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其得到真正意义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 张兴华
江苏教育出版社
3、《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叶澜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作者姓名:邓雪颜
工作单位: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第四小学
通讯地址: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同福路
联系电话:13928579266
邮政编码:52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