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2017-10-21赵丽梅
赵丽梅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众所周知的社会问题,毕业生供过于求是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而在求职大军中,女毕业生一般更不占优势。为了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需要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也需要高校、社会和国家等各个方面的积极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国内的热点问题,在中国GDP 逐年增长,平均国民素质逐年提高的环境下,不少大学成功实现扩招,但令人意外的是,在看似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背景下,却出现不少大学生难以就业的现象,甚至出现“毕业等于失业”的势头。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且主要的原因。全国高校实现扩招,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然而就業市场已接近饱和。201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为749万人,2016年毕业生数量以达到765万,显而易见,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根本没有如此多的就业岗位。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而现如今的就业形势对于女生来说则更是不利。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720万,加上历年累计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有700万,其中女大学生约占48.5%。日益突出的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个人平等发展的利益,以及数百万家庭的民生和社会的稳定。在我国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大背景下,许多单位设置了性别限制,使得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如何解決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大学生要从自身做起。1.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大学生刚入学的时候都还不成熟,要想毕业后有一份好的工作就要多锻炼自己。社团活动的举办会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到很多,那些都是对以后就业有用的。它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参与能力、动手能力等等。加入一个学校组织,在组织里可以认识许多有能力的人,接触更多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今后更好地工作。2.努力学习,明确目标。好的文凭会给就业提供更多的便利。尽管学习成绩好坏与能力高低并不完全对等,但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些问题,因此学业成绩还是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影响的。许多大学生不知道毕业后自己想干什么,应聘时也没有明确目标,甚至认为工作不满意可以跳槽。这种心态使他们无法更好地就业。所以,大学生要努力完成学业,明确就业目标,要沉下心,从基层做起。3.提升自身能力。(1)自我决策能力。自我决策能力关乎一个人能否独立思考,果断抉择。在未来的工作中,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问题及其变化都不能像在学校里那样有老师作指导,进入职场以后很多事必须靠自己迅速决定,及时处理。(2)适应社会能力。适应社会,是为了承担社会赋予的职责和使命。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后,在职场中才能尽可能地缩短自己的适应期,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3)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是人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中介,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必要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能够直接影响到其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4)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指通过语言向别人阐明自己观点的能力。要想准确表现自己,表达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素质。在求职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较强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差的人不一定综合能力也不强,但至少证明其在表达交流方面有所欠缺。(5)社交能力。社交能力实际上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能否有效地处理、协调好工作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人脉和人缘。因此,社交能力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一项能力。4.女大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在优势方面,女生一般做事比男生心细且更有耐心,想象力与语言能力比男生强,在公关领域优势大于男生,性格比男生温顺,更容易与他人沟通,善于与他人合作。在劣势方面,较于男生,女生在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往往略逊一筹,在体力和吃苦方面也显不足,在某些行业中难于立足,招聘单位也会提出各种针对女生的条件。所以,女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劣势,扬长避短,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
(二)教育机构、社会、国家等方面的积极努力。1.学校教育机构方面。学校应不断加强软件、硬件设施建设和师资力量,拓宽学生知识的面,增加应用性、实践型课程,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同时,高校不但要加强学科建设和改革力度,还要努力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要提早说明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提高女大学生的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强化女大学生市场竞争意识。2.社会方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前提就是用人单位要对大学生公平对待,尽可能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而就业机会平等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对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创业培训对于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拓宽就业思路乃至自主就业具有重要意义。3.国家方面。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国家应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例如对刚毕业的大学生给予资金支持或政策优惠,创造公平的就业生态环境,拓宽就业渠道,引领、引导大学生创业。针对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国家需要制定《反就业歧视法》等相关法律,为女性劳动权利的保障提供明确而有力的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