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程及现状研究
2017-10-20王燕张帅陈杭
王燕 张帅 陈杭
【摘要】历史街区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记忆,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有着不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常州历史文化街区为对象,通过论述常州历史街区的风貌特色、保护和发展历程,并指出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着重对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方面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文脉;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脉的灵魂,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信息,担当着一定的城市功能,是城市傳统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因此历史街区又被誉为“城市历史的活化石”和“城市名片”,它仿佛是一部活着的史书,需要我们细心呵护。然而随着时代的更叠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建筑不断发展更新,古建筑正在从城市版图上逐渐地消逝,曾经辉煌而悠久的历史街区蒙上发展缓慢、逐步衰败的阴影。
一、常州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特色
常州作为一座具有2500余年建邑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存。目前常州市政府公布的有三片历史文化街区:南市河街区位于常州老城区中部偏南,地处市中心繁华地段,南临护城河(即南市河),西面直通商业中心南大街,东连常州历史保护区、最负盛名的古街巷青果巷。作为青果巷的西端头,紧邻南大街繁华商业区,扮演着承接现代与历史的重要角色,是一个承前启后、遗古通今的过渡要塞,其作用与地位不可小觑。常州的水系,主要是靠东西走向的老运河维系的,作为青果巷段的老市河并不是很宽广,便于两岸架设桥梁,有利于集市交流,容易以市河为中心形成街市,更方便货物运输。这种几百年历史造就的形制,成为青果巷古代蔬果贸易的独特性优势。
青果巷规模不大,但因河设市,自成街区。明万历9年前,这里尚在运河岸边。当时船舶云集,为南北果品集散地。沿岸开设各类果品店铺,就称“千果巷”。《常州赋》云:“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陈”。后运河改道,巷名保留至今。后来由于重修运河,生意日渐衰落,青果巷反倒成了文人墨客读书行文的好去处。仅长数百米的小巷,明清两代走出进士近百名,为名宦巨绅所居,其中有明嘉靖八年进士唐顺之,号荆川,与王慎中、归有光并称“嘉靖三大家”,是明代著名文学流派“唐宋派”的首领之一,晚年又率军抗击倭寇,屡立战功;乾隆年间的钱维成、近代语言学家赵元任、中国新文化的先驱瞿秋白都诞生于此。清末谴责小说家《官场现行记》的作者李宝嘉后也曾迁居于此。此外还有书画家汤贻汾、法学家张志让、近代中国工商业开拓者盛宣怀等等,经初步核实,青果巷内至今保存着明、清名人故居建筑群17处,其中有贞和、八桂、松健、礼和、筠星等唐氏八宅,赵元任、恽鸿仪、刘国均故居等明清建筑群,如此众多的海内外名人与青果巷有关,在全国也是极为罕见的,其价值不可估量。
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具有“东坡文化”和“状元文化”两大文化主题。这里原是三面环水的半岛,古称白云尖。明清以来,名士云集、灿若群星,是常州的文脉所在。仅在明末到清朝前期,前后北岸就出了杨廷鉴、吕宫、赵熊诏、庄培因4位状元和7位公卿,这里出的进士难以计数,清代全国诗坛闻名的“毗陵七子”中,有5位出自这里;大画家恽南田也曾赁居于此。这里西有苏轼“藤花旧馆” 、东邻县学大成殿,常州的名人学士多选择踞居于此。这里有建于明朝的苏东坡终老地楠木、有清代大学士吕宫状元府、有以木化石阴沉木为柱础的清代漕运总督管干贞府第的楠木厅“锡福堂”、有清代“江右三大家”、历史学家赵翼的“湛贻堂”和迷宫般的赵家园、有优秀古建筑“道台府”四合院和将军楼、有状元赵熊诏读书楼“魁星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从这里传出、“廿二史札记”在这里写成。
二、常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程
从以前的城市空间形态概况可知,常州曾经是一个河网纵横密布的典型江南水乡,建国初年,仅常州老城区内就有各类古桥60多座,每一座都生动而应景,而如今,随着众多河道的填埋、道路的变更,这些桥、路,很多已没了踪迹,抑或是名存实亡,它们的消失是水乡文化的衰落,也是常州城市发展、历史变迁的侧影。这期间,还经历了五十年代的大规模清拆,六十年代的文革“扫四”运动,更是给文物保护以致命打击。而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起,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建设的步伐更是加快,常州老城区内大规模的拆迁重建始终没有停止,仅2002年公布的全市27个文物控保单位,到2005年底,已有11个被拆毁,个别文保单位拆除后又重建。而未列入历史保护的成片颇具江南水乡特色的传统民居作为危旧房被拆毁的更是不计其数,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大道、高楼。
近年来,随着对历史文化保护认识的深入,法规制度的健全、规范,对旧城改造发展的不断反思和再认识中,常州市政府逐步重视起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自1987年,常州市政府就已经将青果巷东段青果巷、前后北岸确立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2002年经江苏省政府公布为历史街区。编制了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整治的研究。在这种环境下,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在近几年没有遭到大拆大建的破坏。2008年,常州市规划局开始启动《常州市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的,并在2009年8月,把《常州市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草案》进行公示。从那时起,古运河畔的青果巷开始日益受到市民们的关注。根据2012年公示的《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20)》最新规范要求,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调整,规划形成3片历史文化街区和4片历史地段的格局,其中新增了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
就日前已基本整治完成的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来说,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整治和变迁,如今已变得面目全非。前后北岸原本为两条河所夹,南面叫顾塘溪,北面叫白云溪,故称“前后北岸”。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顾塘溪和白云溪先后因修建马路和人防工程,被填平变成今天的延陵西路和迎春步行街,部分沿街传统民居也因此拆除,至此,往日小桥流水、碧波环绕的水乡意境不再,前后北岸已是名不副实,所幸其院落街区基本完好,苏东坡等文人名士的故居安在,街区所蕴涵的人文气息依然存在,并且,常州市政府于1997年制定了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但其后,前后北岸的整治维修方案却数易其稿,由起初的象征性恢复小桥流水、基本保存街区原有面貌的修复方案,代之以效仿“上海新天地模式”——推倒全部房屋,街区所有文保单位集中“建设”,让出街区面积,在其东、南、西三面建造店铺、楼房,整个修复历史文化街区的项目成了房地产开发项目……直到2003年常州市政府才最终明确并决定对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实施修缮整治,该街区的拆建破坏由此才最终停止。此时,无论历史保护文物建筑还是控保单位,更不用说未列入保护的传统建筑,都已被拆得七零八落,居民基本全都迁出,街區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已遭到严重破坏。
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问题
总的来说,常州历史文化街区经历了一个先破坏后保护整治的过程,暴露了不少问题。首先,过去的大部分时间,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意识不够,导致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矛盾突出。早期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缺乏统筹系统的规划,致使街区内大量未列入保护等级却有历史价值的遗迹被拆毁、一些文物保护单位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致使其历史风貌难以得到时保护和延续。其次,保护资金短缺,使得保护与地产开发结合在了一起,利益的驱动使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无法得到切实的保护整治,传统风貌破坏在所难免。另外,保护管理机构不健全、保护制度不完善。很多传统街区本来有保留价值却作为危旧房遭到拆毁,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及时划定明确的保护范筹或没有相应的保护法规、依据。而且,像前后北岸这样的历史街区,即便早已制定了保护规划方案,却由于缺乏相应的行政执法、监督机构进行制约管理,同样遭到了严重毁坏。上述这些问题导致的最终后果就是,常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特色正逐渐消失。
四、对历史街区保护与再利用的几点思考
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增与减,二是恢复与注入。
首先保护和保留街区核心地段历史风貌的完整性,根据地段内历史建筑保护等级,对历史建筑实施保护维修、保留修缮等措施。保持街区内历史建筑风貌的完整性与连续性。街区内原有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遵循“修旧如旧,整旧如旧”的原则。对于重要的历史文物建筑的恢复更新遵循“原址原建原高”的原則 ,即原基址,原有建筑风格,原建筑高度。对于后期违章搭建、加建的那些体量与风格都与街区不相协调的建筑物进行拆除整治,保留现有特色植物,补栽乡土树种,通过抽疏补绿,还原其历史空间的原真性,恢复其历史时期风格的协调性,恢复破碎的景观和生态。
第二要恢复其原有的功能和气息。像青果巷里的很多历史建筑,原有功能完全被破坏了。很多建筑内部,客厅被分割给几个住户,吃喝拉撒全在里面,还有很多建筑墙体被破坏性改造成门店(麻糕店、鸭脖店、水果店、按摩店等等),更有乱搭乱建的各种乱象存在。要恢复原有的功能,就要对这些乱象进行整改搬迁。保护和恢复历史建筑的物质空间形态。然而青果巷的魂,并非其建筑形态,而是高素质的人文气息,因此要在精神层面上加强居民场所归属感,选择性的保留街区的居住功能,彰显街区人文内涵,发扬江南水乡风貌特色。
第三要注入鲜活的时代元素。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城市职能和格局的不断发展变化,街区原有的格局、肌理已经很难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需求。一味追求保护而不发展,势必将历史建筑打造成一成不变的古董。因此要想办法让街区和历史建筑活化起來。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促进历史建筑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鼓励私人使用,用商业投资做好街区内历史建筑的维修和保育工作。只有用起来才能让历史建筑散发出生机和活力。而要让过去的建筑满足现代的需求,就要赋予其创新的修整,注入新鲜的时代元素,让原有的文脉得到延续和发展。
另外,还要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积极鼓励公众的参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公众的参与也非常重要。我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修复文物建筑,保护历史遗迹的层面,我们更加应该增强对历史文化建筑历史的了解,增加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从而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由此可见,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是一个复杂、漫长而又永续的过程,它传承过去,活在当下,演绎未来,对它的研究和实践将会随着城市的更新、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向前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何云姝.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模式研究——以常州青果巷历史街区为例[D].南京:东南大学,2010.
[2] 青果巷改造启动,历史文化街区5年内开放——城市建设系列报道篇[EB/OL].http://news.cz.fang.com/2014-03-26/12389819_3.htm.2014-03-26.
[3] 陈圣泓,汤朝辉,徐可颖.共生与秩序——常州市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J].中国园林,2014(11):54~58.
作者简介:王燕(1979.11—),女,讲师,研究方向: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教学与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