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视阈下新余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研究

2017-10-20谢禾生

丝路视野 2017年21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摘要】针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存在的不足,新余市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設, 必须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对传统农村可能带来的影响等因素,进一步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新余;农村公共文化

置于我国正进入新型城镇化的宏观环境下,以城乡统筹、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发展路径,更加强调“人”的城镇化。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推动力量,为村民城镇化注入人文精神,提高村民转换为居民的文化素质,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 实现村、镇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针对新余这样一个“工小美”的内陆中小城市,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切实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促使新型城鎮化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正是本文旨趣之所在。

一、新余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新余是江西省中西部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全市总人口为116万人,面积3178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68.45%。随着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结合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的工作契机,新余市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致力于推动构建和谐稳定、精美特新、城乡互动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体系。按照“一县三馆一剧院、一乡一站一戏台、一村一室一广场”的创建标准,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7个、村文化服务中心408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54个,建成率均达到100%;全市建成城乡文化广场353个,公共戏台35个,建成率达95%,基本实现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此外,新余市还构建完善新余数字文化网,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与个性化需求;成立新余文化艺术大学,搭建免费公共文化服务联合培训平台;以“1+X+电商”为模式,做活农家书屋服务,努力打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亮点和品牌。总的来说,新余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以下一些发展中的问题。

(一)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主体缺位,成效欠佳

村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终受益者。但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 新余大量村民外出务工或移居城市,村庄数量和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呈现“空心化”状态,留守农村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除了春节期间村民工返乡外,政府对农村投入的文化活动通常找不到受众,效果大打折扣。这导致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主体的数量和质量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提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效果。

(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供需矛盾现象突出

调查显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应不足。具体表现如村民喜欢在文化广场开展广场舞、腰鼓、健美操等文艺活动,也乐于参加篮球赛、兵乓球赛、爬山比赛等文体活动。但这些文体活动很多需要依靠如文化广场、篮球场、兵兵球场、公园等文化基础设施,总体来看仍然不足。村民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针对性,同样问题不少。如送戏下乡的曲目内容和形式单一,多年办下来没有新鲜感,村民感觉年年都差不多;农村电影放映片源老旧,或质量不高,在资讯发达的今天,很难满足年轻人的要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多样性还有待进一步丰富,才能满足村民对不同功能文化设施的需求。

(三)农村公共文化需求改变,设施利用效率不高

在调查中发现,新余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比较齐全,但村民使用率偏低,很多文化设施成了摆设。究其原因在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供给与需求存在矛盾。当前,新余市农村公共文化消费需求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过去单纯的兴趣爱好转变为广泛的“求知、求乐、求美”多元化需求,从过去的被动接受传统文化转变为自主选择现代文明成果。政府自上而下地供给公共产品,缺乏对村民需求偏好的考察,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率偏低的问题。

(四)文化队伍力量薄弱,对村民专业指导不足

目前新余市大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专门从事文化站管理的工作人员还很缺乏,一般都由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兼职或者村民担任。一方面,文化工作者人数较少,大多为兼职和临时聘用人员;另一方面,文化工作者大多年龄偏大,学历不高,缺少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文化专业水平和服务水平并不能满足村民当前的需要,致使电脑、电子阅览室等信息化较强的高科技类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性发挥不足。

三、新余市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对策

随着新余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亦随之发生变化,村民对于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针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不足,新余市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必须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对传统农村可能带来的影响等因素,进一步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发展水平,这也是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必然要求和保障。

(一)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夯实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推进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推进“一市六馆二宫二中心一剧院”“一县三馆一剧场”“一乡一站一戏台”“一村一室一广场”四级文化阵地建设。加快完善市级文化中心、市文化馆新馆免费开放、免费培训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内容,让村民享受到高质量的城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当以建立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为最终目标。政府应通过宏观调控和文化管理,统筹安排城乡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与配置,达到最终的发展目标。首先,要建立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战略,分步进行,同步推进,促进城乡之间的文化共同发展;其次,要加大文化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统筹安排文化资源合理配置,并偏重于农村地区。

(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均等化,丰富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供给

继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向社会化转变的力度,吸引和调动社会人力、财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市、县(区)继续组织开展面向农民工、老年人、少年儿童、残疾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文体活动。结合我市工业化程度高、农民工人数多的特点,积极落实市、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形成面向农民工的特色服务项目,开展一定数量的面向农民工的免费文化培训,使农民工文化活动常态化。

(四)以精准扶贫为抓手,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以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重要抓手,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着力解决好服务贫困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贫困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争取和筹措文化扶贫资金,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支持申报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合理开发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扶贫模式。

(五)加强政策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人才队伍保障机制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将全市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名家工程、百花工程。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保证各级公共文化单位人才队伍稳定、业务水平稳步提升。

(六)确立村民主体地位,構建以政府为主导,村民积极参与管理的模式

村民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核心受益者,确立村民的主体地位,深化村民的责任意识是促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重在最大限度地实现村民参与,应该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强调村民共享、共建、共有的原则。政府应转变观念,充分调动公众的参与热情,突出村民的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娱自乐。一要按照公众的意愿,提供公众喜闻乐见的产品;二要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三要鼓励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

(七)积极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打造特色农村文化品牌

新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天工文化、仙女文化、抱石文化、夏布文化等诸多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以及新余花鼓戏、凤凰舞、双狮舞、观巢推车灯、洋江赛龙舟、分宜凤凰唢呐等民间曲艺文化资源。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散布新余城乡各地,是发展特色农村文化品牌的重要载体。各村镇应积极挖掘各自优势特色文化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推进“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实现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大力推进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景点、“农家乐”等当地特色人文景观融合建设,积极打造本地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有基础条件的地方应建立健全村史馆、街道历史文化陈列馆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徐世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网络供给模式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20~33.

[2]吴理财.非均等化的农村文化服务及其改进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10~17.

[3]李少惠,王晓艳.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4]程娜.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06).

[5]李红兵.农村生活方式转变视域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农村经济,2013(03).

[6]胡守勇.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研究综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7]张小莉,邓佳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微与重构[J].求实,2015(01).

[8]彭益民.文化需求: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J].湖湘论坛,2015(05).

作者简介:谢禾生(1977—),男,汉族,江西分宜人,硕士,新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
城市权利:从大卫·哈维到中国城镇化问题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