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居住格局的形成特点:从市场资本到政府介入

2017-10-20毕文章

丝路视野 2017年28期
关键词:社区建设资本政府

毕文章

[摘要]工业化以来大规模的城市化,其中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资本的力量对于城市居住格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出现的贫民区等城市问题需要政府等部门出面纠正资本的强势,强调公共服务资源在空间的公平分配,强调社区中生活的舒适及社会交往的便利等社区建设来增强社会团结。

[关键词]居住格局;居住分异;社区建设;资本;政府

居住格局属于人类居住的空间分布,在这方面研究的领域有城市社会学、人文地理学、空间社会学等学科。

一、早期芝加哥学派:地租决定的城市空间分布

早期城市社会学的研究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兴起的。其代表人物帕克的研究发现,现代城市中的众多的社区往往基于职业、种族、阶级而相互区别开来,并以某种随地理、交通、地价而定的特殊方式聚集组合起来,帕克称这种人口和组织结构的地理分布为“社区的生态体制形式”。正是在多元文化的相互作用之中,城市的人群被分隔在各自的区域之中,久而久之形成具有不同的精神气质类型和道德感的“许多小世界”,它们相互毗邻,个人可以流动其中,带来“小世界”之间的沟通,产生出复杂的城市社会关系,使城市生活具有一种“刺激性”和混杂性。

芝加哥学派的伯吉斯以芝加哥为模型,发展出城市发展和空间组织方式的动态模型——“同心圆模型”,描画出现代城市中空间分割的基本形式。

伯吉斯认为城市地价是一个决定性的动力因素,再加上劳动分工的影响,便自然分化形成不同的经济团块和文化团块,各个团块都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在城市生活的总体组织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最终构成了城市的总体形式和特征。伯吉斯借用生态学中的“侵入”概念来表示城市空间圈层的扩展形式,最终达到“替代”或者“继承”。麦肯齐则提出了人类生态学的概念,认为人类在城市中形成空间上的联系形式是竞争和选择的结果,随着新因素的介入,人口流动和进一步的竞争不断发生,城市的空间联系形式也不断变化。

除了同心圆模型,后来的学者又提出了轴线发展理论模型、扇形理论模型、多核心理论模型等,共同点都是把不同收入阶层形成相对独立的居住区作为重要方面。

二、新城市社会学:资源的空间分配不公引发城市问题

新城市社会学兴起于1960年的西方城市社会危机:郊区化,公共设施无力维修,城市就业机会下降,失业人口增加。该学科关注资本的作用,反对芝加哥学派过于强调空间的“空间拜物教”,引用马克思主义学说解释城市问题,认为城市空间不是自变量,而是因变量,是财富、资本、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了城市空间分布。城市资源分配不公是造成社会冲突的原因,受剥削阶级在同一地方大量集中,形成社会极化和空间分异。城市空间是资本主义生产,空间分布表现出资本主义关系,郊区贫民化也是这种关系的产物。

美国的情况是,到1970年,城市出现大量的郊区化,城市中心衰落和贫困化,形成了郊区住着富人,城市中心住着穷人的空间形态。贫富居住隔离的情况下,另有族群居住隔离。

就我国情况来说,1949年后很长时间我国城市居民处于阶层混杂状态,很多大房产主私宅分给无房户。城市里大院住宅,各个阶层混居。而且,收入均等化,城市住房大都分配,没有明显隔离。1990年,住房商品化之后,居住分异逐渐显现,群体分化程度被强化了,它使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扩大、疏离感增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也大规模走向城市化,居住分异现象也引起了关注。学者们总结我国城市出现居住分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迅速的城市化,缺乏完善细致的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②住房市场化。③人口大规模流动。④户籍制度的限制。⑤相关配套设施不合理。这些因素导致居住分异越来越严重,不仅是学界,政府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城市规划方面也开始了调整。

我国城市居住空间格局的形成演化是市场、政府、社会等多种因素对历史因素和自然背景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市场经济下,市场因素是其发展演化的基本力量。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基于供需关系的价格决定了资源的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社区的建设主体从政府转变为房地产开发企业,需求主体从单位转变为居民个体,土地的级差效应、住房市场的价格机制和供求关系等都开始主导居住空间的演化,家庭经济收入差异逐渐导致居住空间的分异。

可见,传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居住分异现象多是市场经济的自然结果。

三、政府介入引导城市居住格局:重视资源公平分配及社会交往的社区建设

在我国,国内学者们几乎众口一词,认为“大杂居,小聚居”是较好的解决城市居住分异的办法。不论贫富,不论民族。政府应主动进行调控,缩小居民过大的收入差距,避免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集中布局,建设多样化混合社区,以及使公共住房政策由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地理学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细致,甚至将混居的平面图画了出来。在社区层面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增加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尚需注意沟通空间场所的人性化设计。②发展社区服务业。居民对社区有认同感和归属感。③促进社区自治,激发居民自我管理热情。④开展社区活动。如文化、慈善、体育等。

芝加哥学派在新的城市研究中侧重于“场景理论”,即侧重于城市区位文化消费,考虑如何塑造城市特征,如何实现市民認同,如何保留城市多样性,如何建立较强感情纽带的社区共同体等。该观点认为,每个城市的定位、规划设计、建设娱乐消费设施等,构成了不同的都市场景,包含不同文化价值取向,吸引不同群体消费实践,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场景包括了邻里,多样性群体,各种有形的物质结构,及其蕴含的价值理念等。从消费者的视角出发,他们关注的不再是居住或工作,而是集休闲、娱乐、新鲜体验为一体的空间,一个充满文化、艺术和价值理念的场域。政府应当有所作为,比如城市规划中注意土地用途,文化区域,公园,步行街等设计,塑造浓郁的地方特色,鼓励社区非政府组织开展活动,激发社区活力,鼓励居民参与,打造成自我表达的、团结的、有创造力的社区(吴军,特里,2014)。

万勇提出有机混居的社会空间策略,介绍了梯度空间模型、楔入介质模型、和谐共生模型。梯度空间模型是将不同收入阶层的群体按高中低梯度混居,形成马赛克似的大混居,小聚居的形式,减少相邻群体的差异,避免了矛盾。楔入介质指的是通过公共空间如公园增加人们交往的介质。

这表明,城市居住格局出现的问题是公共服务设施过于依赖资本来分配,政府需要公正分配公共服务资源,这样底下阶层在发展机遇方面尽可能减少与中上阶层的差距。

猜你喜欢

社区建设资本政府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
陕西新型农村社区生态机制构建研究
浅析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
NGO参与震后灾区社会资本重建的路径研究
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完形填空三则
真实资本与虚拟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