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民间传说的特点与价值浅析
2017-10-20蒋文艳曹大明
蒋文艳 曹大明
摘 要:梵净山民间传说多流传于梵净山地区附近的村落,沿着八条主要溪河及间岭向四周呈星状向外辐射。其类型有三,分别是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和地方风物传说。其特点除了地域性、民族性外,还有较强的宗教色彩。梵净山民间传说对认识地方历史变迁、风俗习惯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梵净山;传说;地域性;民族性;宗教色彩
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7)05-0076-05
梵净山处于北纬27°47′~27°02′,东经108°45′~108°48′之间,位于江口、松桃、印江三县交界处,被誉为世界的“绿宝石”。明代之前梵净山又名“三山谷”、“ 三峿山”、“辰山”。梵净山之名源起于明代,因百姓遥望金顶像饭甑故名为“饭甑山”,又因山体形似睡佛且“饭甑”与“梵净”谐音就称之为梵净山。[1]23自唐代起,佛教溯乌江而上传入梵净山一带,梵净山由是渐渐发展成为吸引善男信女的弥勒菩萨道场,梵净山的传说也渐渐丰富起来。梵净山传说的流传地以江口、松桃、印江交界处的环绕梵净山的自然村寨为主,渐次向外延散,其传说核主要是以梵净山、梵净山寺庙群,以及梵净山周边的历史人物事件、风俗等为主体的相关事象。在梳理梵净山民间传说类型的基础上,对其特点及价值进行分析,对认识地方历史文化以及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梵净山民间传说概述
“梵天净土”是对梵净山恰如其分的注解,自然与佛教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乐共生。在这里,流传着许多与之相关的传说,从内容上看,梵净山传说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人物传说
人物传说是指主要围绕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传说。在梵净山人物传说中,为民谋福的人物常受到赞美,而欺压百姓、损害集体利益的人物则受到嘲讽和鞭笞。根据人物特质,梵净山的人物传说又细分为四种:一是起义或革命领袖传说,如《贺龙赶坳》等。传说中贺龙是方脸大个子,一脸络腮胡,带上烟斗去“赶坳”[2]8捉鱼,军民互动,展现出了革命领袖亲切的一面;二是帝妃、美人传说,如《九皇娘娘》等。该传说讲述的的是一个貌美心善,愿抛却荣华遁入空门潜心修行,得道后仍心系百姓疾苦的姑娘的故事;三是机智人物传说,如《智盗胡三》等。该传说讲述的是“智盗”胡三盗取有钱人家的钱财分发给穷苦人的故事;四是菩萨、仙道传说,如《四官菩萨》等。“四官菩萨”是思州的严、罗、冉、唐四个土司,[3]99他们造反失败后逃到梵净山,误打误撞被封为梵净山一带掌管财运的“四官菩萨”。传说里的土司首领成为掌管财富的神,不仅仅是纯粹的想象,亦是对土司向百姓征收税款的生活实际的映射。
(二)史事传说
史事传说主要是紧绕重大历史事件来展开叙述,重在揭示事件的过程和意义。一般涉及农民起义及近现代革命斗争、抗击外来侵略,或反映王权斗争等。梵净山史事传说主要分为农民起义传说、历史政策与制度的传说、王朝兴替的传说与红军征战的传说。如《红号军》即是一则农民起义传说,该传说讲述的是清朝末年“红号军”借民众反对“折征”,[4]47发起了长达十一年的起义斗争的故事;《以屯养兵遗屯旗》是一则以明代“以屯养兵”为背景的传说,内容涉及明朝洪武年间朝廷在怒溪一带设卫所,施行屯田制,以屯养军;《陈圆圆归隐玉泉寺》是一则关于陈圆圆的传说,讲的是明末清初,吴氏政权败落后,她选择了偏远清幽的玉泉山作为隐居之地。该传说反映了吴三桂的反清势力败落后,可能其剩余势力有向贵州隐匿的情况;《红军马》、《一封信吓垮張兰芝》、《“神兵”遇救星》等是有关红军征战的传说。这些传说讲述的是梵净山一带的人们与红军之间相互帮助,同仇敌忾地对付压迫百姓的恶势力的故事。
梵净山史事传说多以发生在梵净山及其周边的历史事件为主线展开叙述,表达了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态度和情感倾向。
(三)地方风物传说
“风物”有风俗(习俗)、景物和物产之意,即风俗(习俗)和物产。地方风物传说是关于某地的名胜、特产、生物和节日习俗等事物的由来、形成及特征的解释性传说,有名胜古迹传说、土特产传说、动植物传说、风俗传说等。梵净山的地方风物传说主要涉及风景名胜以及当地的风俗。如《仙人洞》、《云舍与神龙潭》、《万卷书》、《涨水雀》、《珙桐仙子》等即是风景名胜以及物产的传说。其中,《仙人洞》、《云舍与神龙潭》、《万卷书》等传说讲述的主要是梵净山上及其附近的一些自然景观、古迹的命名由来及特征;《涨水雀》、《珙桐仙子》则是关于涨水雀和珙桐的产生、特征及其名称由来的介绍。
风俗是积淀下来的生活传统,梵净山代表性的风俗传说有《羌族锅庄舞》、《祭仡兜》、《百家锁》、《打鼓敬灵猴》、《椎牛》、《祭灶》、《“开红山”的来历》、《虎图腾》、《傩爷与傩娘》等,这些传说主要讲述的是当地人的节日、生活习惯、信俗的由来。如《羌族锅庄舞》讲述的是羌族跳锅庄舞的原因,《“四月八”的传说》介绍的则是“四月八”的来历以及功能,《祭仡兜》则解释了仡佬族祭树根的缘由。
二、梵净山民间传说的特点
(一)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梵净山民间传说的地域性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
一是传播范围的地域性。梵净山传说主要流传于环绕着梵净山的村寨,辐射区域主要是江口县、印江县和松桃县。在传说的辐射区域内形成大大小小的传说圈,一同强化着梵净山传说的地域性特征。如阿方、谎三戏弄土司、豪绅的传说,都是梵净山一带人们津津乐道的机智人物传说。如《贺龙赶坳》讲的是贺龙在江口“赶坳”,下河捉鱼的趣事,以及黔东独立师配合贺龙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在梵净山一帶消灭“白匪军”的革命事迹,为江口、印江、松桃等地的人们所传颂。“贺龙”、“红二六军团”在梵净山的战斗活动融入传说中,既增加了人们的自豪感,亦表达了当地人对红军的真挚情感。
二是传说内容的地域性。传说中的地名、气象、风物、历史人物、习俗礼仪与梵净山周遭的情形遥相呼应。如“提溪”之名始于宋高宗年间,[5]36一直沿用至贵州的土司制度废除,是江口县闵孝镇的古名;神龙潭传说提到“梵净山脚下这块地方洪灾不断”,[3]63在江口、松桃、印江三县的县志中都有关于梵净山附近村寨受到洪水灾害的记录,且一般四月中旬西南季风开始影响梵净山使之雨量暴增,发洪灾与气候实际切合;金刀峡、万卷书、龙泉寺等风物是梵净山山麓之上或附近的迷人的胜景,水桶鸟、珙桐花等在梵净山动植物种群中异彩齐放;杨芳、贺龙等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而松桃苗族跳花鼓舞、过“四月八”等习俗至今仍在流传。
三是传说描述语言的地域性。在传说的描述中出现较多的带有当地方言特色的词汇、语句,与当地语言表达习惯十分相符。《金刀峡的来历》关于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玉帝之间的对话“你两个为哪样”、“咋个扯起谎来了”,[6]11《梵净山上的红云》中红军排长让战友“赶紧朝前梭去”[6]96等都很切合的江口方言的口语话的表达特点,表达方式自然拙朴而不失幽默感,口语话的表达更便于民众相互转述、倾听和理解。《虎图腾的来历》中老头忽然发现失散多年的儿子,形容其表情用的是“欢喜呆了”,保留了梵净山太平一带的人们的语言表达习惯。
由上可知,梵净山地区传说的地域性不单表现为以自然地理环境为限制,亦有当地生活史、战争史、信仰、方言等方面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
(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
梵净山周遭的村寨居住着不同的民族,主要有苗族、土家族、仡佬族、侗族等民族。民间传说源自于人类对于自然、生活的接触和感悟,在构造传说时融入了人们的认知、情感以及集体或个人的价值判断。历经迁徙、传代,不同民族的生活传统相异,其创造的传说也就各具特色,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性。
首先,讲述梵净山民间传说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例如,传说《穷娃当丞相》中“太阳很毒……阿爸知道了,阿妈知道了”的“阿爸”、“阿媽”,传说《铲草记》中“可总不见阿龙转来……现在天都擦黑了”[6]46的“阿*”的称呼方式富有当地苗族的语言表达特色。在《莫奈何》中李打鸟与海龙王三太子之女“勾绒”结为夫妻。“绒”是“rongx”的音译汉字,在当地苗语中表示“龙”的意思,如当地接龙仪式中“接龙/挽留龙神”的苗语是“xid/Ranx rongx”,传说中“勾绒”这个名字以谐音的汉字保留了苗族语言的发音。
其次,部分传说内容是当地少数民族历史或者文化的民间表述。如四面花鼓舞是松桃苗族非常喜爱的舞蹈,传说《花鼓传令》中石七妹等借跳花鼓舞查探敌情,以鼓点为令指挥义军摧毁清兵的哨卡,体现了她们的勇敢,还反映了当地苗族曾奋力反抗清兵残酷压迫的血泪史。松桃的花鼓舞苗族语称作“lial nhol”,有“三八鼓”、“团结鼓”、“岩鹰展翅”、“四季开花”等不同的种类。常见动作有梳妆、挑花、打谷子、纺纱、蒸酒、“跳年”、“吃牛”等等,苗族姑娘打起鼓来个个灵动活脱。苗族有花鼓,鼓楼则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是侗族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寨沙侗寨与鼓楼》的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寨沙的侗族青年与妻子一个造鼓楼,一个造牛皮鼓的事迹。寨沙在无意之间受到鸟儿的启迪,造了鼓楼,当他遇害后,他的妻子造了牛皮鼓来召集大家对付土匪。此后,牛皮鼓就成了召集大家的传声鼓,鼓楼就成为村寨议事的场所,寨沙的人们在节日里、晚饭后也会围着鼓楼载歌载舞、谈天说地。
再次,某些传说保留了人们对一些民族习俗的记忆。《“四月八”的传说》讲述了苗族的祖先普奔和凶恶的普绍(雷公)之间的斗争经过,普奔的儿子、外甥女在“四月八”这天重新创造了人间。苗族后代就把“四月八”当做苗家人与邪恶、与自然斗争取胜的纪念日,寓意庆祝新生和美好的发展。《“椎牛”比武》是关于石柳邓的传说之一。传说中石柳邓参加了盘信百户举行的“吃牛”比武活动,方圆百里赶去看热闹的苗家人都为他喝彩,足見“椎牛”极受当地苗族重视。当地苗族称“椎牛”为“浓(打)涅”,苗语是“nongx(dat) niex”,表示对先祖的纪念以及对苗族先民原始围猎场景的再现。“椎牛”所选的牛须是肥壮且未阉割的公牛或黄牯牛,活动前,主持祭祀的苗族巫师、椎牛的人须素食净身以除私心杂念,确保祭祀灵验。
(三)具有较强的宗教色彩
梵净山是佛教圣地,流传着大量与佛教有关的传说,而佛教的一些思想也随之得以传播。如《妙善女得道香山寺》中的妙善一心向佛,潜心修行成为了观音菩萨。她屡遭父亲迫害,却甘愿舍弃眼、手为之治病,人们赞美妙善所怀的对众生的博爱,饱含当地人对于观音菩萨的崇敬,突出了善恶有报的思想;《弥勒与冷杉》解释梵净山冷杉的是由弥勒佛撒下树种,有佛法庇护,才得以在悬崖边上生长;《金佛传奇》传颂弥勒佛降服九条恶龙,为了民众能安心地生活甘于化作万米睡佛。在梵净山脚的大金佛寺至今供奉金玉天冠弥勒佛像,在梵净山内的玉泉寺供奉大肚弥勒佛。在金顶上也有佛像,且须先拜释迦牟尼佛再去拜弥勒佛,寓意由现在走向未来。不仅是梵净山附近的村民虔诚敬佛,还吸引了各方善男信女前去敬拜,梵净山佛教传说也随着佛教思想的传播而流散开来。
梵净山不仅是佛教圣地,还是道教的传播地,部分传说显露出道法在当地人心中带有的“实用”色彩,如《神人石义吴》、《罗叉子传说》、《赵氏太婆》等。在石义吴的传说中,阴阳先生对穷人使坏,石义吴使出“定身术”把阴阳先生给定住。接着以“雪山水”化解了阴阳先生“放阴火”,以“火焰山”解除了“阴阳水”显出的阴森恐怖的画面,等等。他还用道法以牛角装水到高坡上,把牛角里的水化作山泉帮村里人引水灌溉田地,解决大家长期的用水困难问题。一连串的法术都显示了石义吴比阴阳先生的本领大,他法术高强又心地善良,用道法帮衬邻里,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几则传说的内容各异,而传说中核心人物的际遇却出奇的一致,石义吴、罗叉子、赵氏太婆都有“学习河南法”的经历。此外,传说中的传奇人物皆以道法惩凶除恶、造福乡邻,可见在当地人心中,道法是一种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困难的有用法术。
此外,梵净山及其周边还保存着大树崇拜、风神崇拜、石洞崇拜、山神崇拜等民间信仰,一些传说对此也有所体现。如《供竹筒与祭疙蔸》中讲述的是梵净山一带的仡佬族先民过年祭拜竹筒与树疙瘩的传说,体现了仡佬族人对祖先的尊敬以及竹子、大树的崇拜;云舍流传着《敬果树》的传说则解释了当地村民给果树喂饭的来历,体现当地土家族的树崇拜;《仙人洞》、《石洞开药》的传说则是关于生病的人向石洞里的神仙求药的传说,体现的是典型的洞穴崇拜。
三、梵净山民间传说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存储民众的历史记忆
梵净山流传的史事传说,虽不是真实的历史,然而它存续了民众的历史记忆,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其价值主要有三:
一是存储了黔东北土司制度的变迁史。如传说《提溪的由来》、《杨再思的传说》从历史记忆的角度介绍了黔东北土司制度变迁的过程。[5]35讲述了提溪司、省溪司的长官都是家族承襲,直到施行“改土归流”才换成了其他姓氏的官员,反映了“家族世袭”的土司长官职位承袭制度随土司制度的终止而瓦解的过程。
二是反映了黔东人民反压迫的血泪抗争史。梵净山传说中有关农民起义的传说的细节十分的生动,丰富细节不仅是由于想象,更体现了事件的经过在人们的心中记忆深刻。《红号军起义》、《石柳邓》、《吴黑苗》、《吴八月》、《妹娜斗把总》等传说,是底层民众团结一致地反抗压迫的血泪史,危急关头他们不惜以血肉之躯去抵挡铁骑、利箭的践踏与伤害。普通人没有像史官那样书写历史的权力,只能通过传说来传达自己对事件的认识与想法。传说虽不是历史的全貌,却是历史的一部分,是民众心中的历史。从这个角度来说,部分传说反映了梵净山一带的人们奋起反抗压迫的历史事实。
三是见证了红军转战黔东北的战斗史实。在近现代历史中,红军长征是非常值得纪念的篇章,红军在黔东的战斗经过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梵净山传说中《黑地大王刘满》、《梵净山上的红云》、《红军马》、《一封信吓垮张兰芝》、《马脑洞》等传说都是关于红军在梵净山一带打击欺压民众的恶势力的事迹,也有关于红军为民众清除匪患的战斗经过。与红军相关的传说,是民众对红军转战黔东的一种特别的见证方式。
(二)教化功能:寓教于乐的惩恶扬善
民间传说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和反映了民众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思想,是民众实现自我教化的重要途径。梵净山民间传说教化功能主要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实现:
一是肯定“勤劳”,倡导“诚信”。《米王宫与坝盘》中讲述的是观音菩萨用灵水点化而成的出米洞,洞中粮食、布匹、金银应有尽有,善财童子负责记录财物的进出。人们恪守诚信,如期归还所借之物,同时奉上刀头礼酒以表对菩萨的感谢。樊神佑却“在糠壳上铺了一层米,混入出米洞去把墙壁上的自己的名字擦掉就溜了”,[3]71菩萨自此就封了洞门。警示后人应当勤劳、诚信,否则连菩萨也不会眷顾懒惰、不讲信誉的人。
二是倡导民众摒弃“赌博”之风。《严保长断指竖碑禁赌博》讲述了江口怒溪镇张家坡寨的古石桥边上立的一块禁赌博的碑的来历。严保长不忍村中再有人因赌博而丧生,故而“断指盟誓”,于民国二十年立“美风美俗”碑公开禁止赌博。[3]129严保长树禁止赌博的碑旨在清正地方风化,鼓励人们踏实做人,辛勤劳动,远离赌博。虽是民国时期立的碑,其所蕴含的奉劝人们远离赌博的思想,在当下依然有积极的现实教育意义。
三是传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吃水不忘挖井人,过上太平日子的人们以《红军请厨》、《梵净山上的红云》、《不怕事的小鬼》等传说来教育后人,希望后辈不要忘却革命先驱不畏艰难险阻的斗争精神。其中“红军排长坚持由自己断后”[7]91的行为表现出一种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革命精神。在享有和平生活的今天,亦可鼓舞人们发扬“红军排长”那种敢于承担责任、甘于奉献的精神,创造新生活。
(三)解释功能:“在地化”的理解
在文化传播全球化的趋势下,许多相对封闭的文化空间受到外界影响,在此背景下,各地的地方性文化资源将变得尤为珍贵。传说即是一种地方性文化资源,包含了许多的地方性知识。透过传说,可以更好地去认识、理解当地人创造的民俗风情,去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文化思想。
风物传说是梵净山民间传说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类型,其对地方风物的理解与客位分析不同,它的解释也许欠缺理性或科学性,但却是大历史地方化的解释或者地方性知识的表述,体现了民众的乡土情。如《干溪沟和落印塘》的传说结合吴三桂起兵反清的历史背景,借省溪司土司长官杨秀铭与之交战的经过,较好的解释了干溪沟与落印塘的地名来历;《金刀峡》的传说则以释迦与弥勒二佛相争的联想,巧妙地解释了梵净山金顶上巧夺天工的裂缝的由来;《梵净山佛光》的传说则从地方性知识的角度解析了梵净山佛光出现的特点;《水桶鸟》的传说则根据对水桶鸟的观察与了解,详细地解释了水桶鸟喜昼伏夜出、含水灭火的习性。
总的来看,梵净山传说中注入了集体的思想,在对传說事象的评述中展现事实,映照生活,表达人们对生活中一些事物的看法。传说以方言的口吻进行描述,体现了当地语言特色。传说关于各民族的风俗的描述常包含一些民族的标志性文化元素,有关山神、树神等传说则显露了当地人朴素的宗教信仰。民间传说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而独特的精神财富。作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梵净山民间传说承载了当地人的文化观念;作为日常闲聊的话题,梵净山民间传说不仅是娱乐方式,更易将道德标准潜移默化地植入人心。透过这些民间传说,可以了解梵净山及其周边的民风民俗与历史文化,更为深入地了解当地人的文化心理。此外,可能有益于促进形成梵净山的文化名片,让外界更好地了解梵净山的文化特色。
注 释:
[1]江口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口县志》,方志出版社,2014年。
[2]龙岳洲主编:《梵净红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
[3]饶绍君主编:《江口龙门阵》,贵州江口县政协编辑出版,2016年。
[4]江口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江口县民族志》,贵州江口县印刷厂,1990年。
[5]《印江县志》载:“正长官杨氏。杨朝秀后代杨秀篡明洪武五年(1372)授提溪司正长官,万历一年(1573)七世胜琦继袭,至咸丰九年,共传11人,以后无记载。副长官张氏。宋张恢征苗有功,授亚中大夫;明洪武五年(1372),其后裔张坤授提溪司副长官,世裔至光绪五年(1879),传23人。”
[6]杨政银、张命全、黄自新:《江口民间传说故事》,江口县民族事务委员会,1987年。
[7]张命全主编:《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江口县卷》,江口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内部资料),1990年。
责任编辑:杨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