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标记“当然”的主观性及交互主观性分析
2017-10-20李丽娟
李丽娟
摘 要:我们认为表示衔接性的“当然”是由评注性副词“当然”发展而来的,但是由评注性副词最终发展为具有语篇衔接功能的话语标记语,其间经历了两次虚化的过程:首先由评注性副词虚化为在话轮中表示“应答或附议”的接受性话语标记语,进而再由在话轮中表示“应答或附议”的“当然”进一步虚化为具有篇章衔接功能的表达性话语标记语,虚化的过程跟“当然”的主观性及交互主观性有关。
关键词:当然;话语标记语;主观性;交互主观性
中图分类号:H1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7)05-0055-05
一、引言
《现代汉语八百词》对“当然”的解释是:
①〔形容词〕应当这样。较少作定语。不加“很”。作谓语时,主语多用“这”“那”,或用在“是…的”格式中。
②〔副词〕表示肯定。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表示不必怀疑。[1]149
也有学者认为“当然”是形容词兼属副词和连词,如芜崧,认为“当然”除了作副词行使修饰(作状语)功能,还可以作连词行使衔接功能。[2]58-62《现代汉语八百词》也指出:“当然”还可以表示对上文加以补充,多作插入语,可省。如:打太极拳对身体很有好处,~,要持之以恒。不过,《现代汉语八百词》仅指出“当然”可作插入语这种用法,对其词性并未进行界定。[1]150
“当然”的这种用法引起了大家极大的研究兴趣:张谊生认为,“当然”是个“评注性副词”,“既有评注功能又兼具连接功能,也是连接性关联副词”。[3]51-63管志斌从“当然”跟上下文的语义关系出发,概括出“当然”句的六种语义结构模式,并根据“主位-述位”理论,认为“当然”的本质功能是人际功能,而篇章功能是其派生功能。[4]27-33姚小鹏认为“当然”用于句首表示追补关系时,具有衔接功能,在不同语境中,“当然”具有三种不同的连贯方式:承接性追补、解注性追补、转折性追补;并进一步指出衔接性“当然”由评注性“当然”演化而来,与“元语”推导有关。[5]52-58各位学者前贤更加丰富了“当然”的研究,也为我们对“当然”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并且提供了很多新的视角。他们重视“当然”在语篇中的衔接功能,认为其可以对上文信息进行追补,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说明“当然”为什么可以追补前文信息,它的语篇衔接功能又是从何发展而来。
筆者认为表示衔接性的“当然”也是由评注性副词“当然”发展而来的,但是由评注性副词最终发展为具有语篇衔接功能的话语标记语,其间经历了两次虚化的过程:首先由评注性副词虚化为在话轮中表示“应答或附议”的接受性话语标记语,进而再由在话轮中表示“应答或附议”的“当然”进一步虚化为具有篇章衔接功能的表达性话语标记语,虚化的过程跟“当然”的主观性及交互主观性有关。本文拟从“当然”和“自然”各自的表义特征谈起,继而说明主观性及交互主观性在话语标记语“当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期望对对外汉语教学“当然”和“自然”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文中语料除特别标明外,均出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二 、从“当然”与“自然”的表义特征谈起
我们认为表示衔接性的“当然”来自于评注性副词“当然”,所以我们的用例,排除“当然”的形容词用法。现代汉语中,“当然”有如下用法:
(1)我在他背后,他当然没有看到我。(《现代汉语八百词》用例)[1]150
(2)当然,厂里的大事得由职工代表讨论决定。(《现代汉语八百词》用例)[1]150
(3)“后来人们就用杞人忧天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哦,是这样。”
“当然了,遇见任何事情自己要多用脑子思索,一些不必要的担忧只会让自己更加烦闷和难受。不过,面对日益严重的自然灾害,倒真需要人人都有一种杞人忧天的意识来保护自然环境,让我们生存的环境更美好。”(百度语料)
(4)观察力的培养,首先是要接近大自然,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当然,我们所说的观察,是始终和思考相伴随的。
例(1)是“当然”作为副词的典型用法,表示“不必怀疑”,有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带有说话人很强的主观性;例(2)中“当然”用在主语前,作状语,依然属于评注性副词;例(3)中“当然”用在一个话轮开头,表示对对方所言内容的一种赞同,属于话语标记语中的接受性话语标记语;例(4)中“当然”具有语句衔接功能,对前文信息进行补充,而是一个表达性话语标记语了。
以上几例中,例(1)(2)(4)的“当然”都可以替换为“自然”。如:
(1)我在他背后,他自然没有看到我。
(2)自然,厂里的大事得由职工代表讨论决定。
(4)观察力的培养,首先是要接近大自然,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自然 ,我们所说的观察,是始终和思考相伴随的。
替换后,句子虽然能说,句子意义也没发生多大变化。二者看似相同,但是替换后句子所表达意义中的主观性大大削弱了。这是因为副词“当然”本身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主观上强调某种事实不容怀疑,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这也是有人将其称为“评注性副词”的主要原因。这一点从例(1)(2)就可以很明显看出,例(4)中“当然”对上文信息进行追补,就更能说明其主观性:说话人因为考虑到自己话语信息的不足,及时进行补正,这本来就是其主观性的反映。而“自然”更侧重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结果是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产生的事实,[6]56-57更加側重事物的内在逻辑性。
再看一个“自然”的用例:
(5)他们不了解群众,不熟悉群众,和群众有一种距离感、隔膜感。自然,群众对他们也不熟悉,不了解。
例(5)中用了“自然”,就重在强调客观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他们不了解群众,不熟悉群众,和群众有一种距离感、隔膜感,长期这样做的结果,群众对他们也不熟悉,不了解。这是自然之理。这句话也可以用“当然”替换。替换后为:
(5)他们不了解群众,不熟悉群众,和群众有一种距离感、隔膜感。当然,群众对他们也不熟悉,不了解。
替换后的例句,句间的内在逻辑性大大削弱,并且句子就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性:不了解群众,不熟悉群众,和群众有距离感、隔膜感,会导致群众对他们不熟悉,不了解,但是实际情况也未必如此,也许不会出现这样的后果。
正因为“自然”更侧重事物的内在逻辑性,所以“自然”作为句间连接词时,往往体现了分句之间逻辑关系,如果去掉后,句间逻辑关系就无法明示,如例(5)。而“当然”去掉后并不影响语义的真值条件。如:
(6)打太极拳对身体很有好处,当然,要持之以恒。
“当然”和“自然”在语义方面的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二者的不同去向:“自然”只能作句内或句间连词,表达分句之间或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性;而“当然”就可以进一步虚化为话语标记语。而虚化的过程跟“当然”的主观性相关,更多的是跟其交互主观性相关。
在例(3)中“当然”无论如何都不能用“自然”替换。
例(3)中的“当然”用在话轮开头,表示对对方所言内容的赞同。而“自然”就没有这样的用法,只能跟指示代词“这、那”一起,构成“这自然、那自然”来表示对对方所言内容的赞同。“当然”和“自然”的在这种用法上的区别,也跟“当然”在语义上的主观性相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副词“当然”本身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主观上强调某种事实不容怀疑,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而“自然”更侧重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更加侧重事物的内在逻辑性。如果用语义特征理论进行分析,“当然” 、“自然”的语义特征可以表示为:
当然 [+主观性 ﹣内在逻辑性]
自然 [﹣主观性 +内在逻辑性]
正是“当然”在语义上的这种主观性给“当然”进一步虚化为用于衔接功能的话语标记语提供了条件。但是促成“当然”的进一步虚化的主要动因是主观交互性。
三、话语标记语“当然”的形成动因
Jucker 和 Smith 认为,话语标记语可以分为“接受标记”和“表达标记”两种。接受标记指的是听话人对其他人说过的话语的一种反应,典型的接受标记是 yeah(是) ,oh( 嗯) 和 okey(好) ;表达标记指的是伴随和修饰说话者自己的信息,典型的表达标记是 like(像) ,I mean(我的意思是) 。[7]53-57现代汉语中“当然”可以同时作为“接受标记”和“表达标记”来用。上文提到过的例(3)中“当然”的用法,就属于典型的接受性话语标记:用在一个话轮的开头,表示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述内容的附议,表达一种认同感。我们认为“当然”这种表示附议功能的用法,是由评注性副词“当然”发生虚化而来的。举例说明:
(7)“姐,周末没事,我们一起逛街吧!”“可以。”(自编语料)
例(7)中“可以”,就表示了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述内容的一种的应答。可有时听话人,往往会在“可以”之前加上“当然”,来表示强调。如:
(7)“姐,周末没事,我们一起逛街吧。”“当然可以。”
例(7)中的“当然”用在此处,依然是个评注性副词,加强肯定的语气。此处的“当然”应重读,已成为语义表达的焦点。因为“当然”可以凸显说话人的主觀立场、态度,成为语义表达的重心,加之受说话省力原则的影响,人们往往会省去“当然”后面的内容不说,于是便渐渐地衍生出了“当然”的这种表示附议功能的用法。如:
(7)”“姐,周末没事,我们一起逛街吧。”“当然。”
此时“当然”已经由一个评注性副词虚化为一个接受性话语标记语,虚化的过程跟“当然”的主观性有关。虚化过程可以表示为:
(主观性)
评注性副词→接受性话语标记语
下面两例,“当然”是作为“表达标记”来用的。如:
(8)然对我如此痴情,我也有些感动,便跟他讲了来北京后的一些经历,当然,我是不会将失身的事告诉他的。
(9)导演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居然直截了当地对我说:“实话实说,你还在读书的时候,我就对你很倾心了,如果你听我的,主角就由你来当。这部电视剧要在全国电视台播放,你会因此一炮走红的。当然,我也不勉强你,你考虑考虑吧。”
例(8)中的“当然”出现在两个分句之间,连接两个分句;例(9)中的“当然”出现在两个句子之间,连接两个句子。
表达性话语标记语“当然”是接受性话语标记语“当然”进一步虚化而来的。其动因跟话语的交互主观性相关。所谓交互主观性就是指在话语交际中,“话语的意义越来越聚焦于听话人/读者,即话语越来越体现出对听话人/读者的关注”。王敏、杨坤(2010)认为:在语篇的产生过程中,说话人/作者总是不断地表明自己对命题的观点。一旦这些观点蕴含着说话人/作者对听话人/读者的特别关注时,言语的交互主观性就应运而生了。[8]48-51
例(8)(9)中,说话人在说话过程中,因为考虑到自身说话信息不足,所以才会借助“当然”引出后续句对前文信息进行补足。从信息回馈的角度来说,这属于信息的话语的前馈。这种信息的前馈,就是因为说话人提前设想到了听话人在听到自己的话语后做出的理解和反映,所以借助于后续语句对自己说过的话进行补足和调整,以便始终保持自己的制话权。这种做法,体现了说话人在交际过程中对聽话人的关注。这种对听话人的关注,不仅仅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性,更体现了一种交互主观性。
交互主观性是主观性的进一步发展,没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就无所谓交互主观性。我们认为这个观点恰好可以说明“当然”由“接受标记”进一步虚化为“表达标记”,由“人际功能”发展为“篇章功能”的过程。以例(8)为例,我们设想这样一个对话:
(10)甲:然对我如此痴情,我也有些感动,便跟他讲了来北京后的一些经历。
乙:你的经历都跟他讲了吗?这些经历应该不包括你失身的经历吧。
甲:当然。我是不会把我失身的经历告诉他的。
例(10)是一个话论对。其中的“当然”还是甲对乙话语的一种应对。还属于“接受标记”。说话人在交际过程中可能会预想到乙听到自己的话后会有如此反应:你的经历都跟他讲了吗?这些经历应该不包括你失身的经历吧。于是说话人甲为了保持自己的话语权,不被乙打断,及时通过后续语句补足自己的信息。这个过程可以体现为:
(11)甲:然对我如此痴情,我也有些感动,便跟他讲了来北京后的一些经历。
乙:(你的经历都跟他讲了吗?这些经历应该不包括你失身的经历吧。)
甲:当然。我是不会把我失身的经历告诉他的。
例(11)中说话人甲预想说话人乙对自己话语的理解和反映的过程,我们用“()”表示,以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当然”在主观交互性作用下怎样由“接受标记”进一步虚化为“表达标记”,由其“人际功能”发展为“篇章功能”的过程。于是,“当然”便有了例(8)这样在语篇中表示衔接功能,又对前文信息进行追补的用法:“然对我如此痴情,我也有些感动,便跟他讲了来北京后的一些经历,当然,我是不会将失身的事告诉他的。”从某种角度来说,“当然”后面的后续句,其实应该是听话人应该说的话。换句话说,就是说话人提前说了听话人原本该说的话。这样做也是为了始终保持自己在话语中的制话权。
由此可见,用于语篇衔接,对前文信息进行追补的话语标记语“当然”,最初是由口语交际中,用在话轮开头,表示“应答”的接受性话语标记“当然”进一步虚化而来的。其原因是在交互主观性的作用下,说话人在话语交际中,提前设想了听话人对自己说过的话的理解和反应,通过采用后续句补足信息的办法,对自己所说的话进行的一种自我调整。这体现了在交际中,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一种的关注。
这样,本来用在话轮中的“当然”就自然而然的出现在了语篇中,“当然”的功能也由“人际功能”发展为“篇章功能”。后来由于人们的高频使用,“当然”也由接受性话语标记语也渐渐虚化为表达性话语标记语。结合刚才接受性话语标记语“当然”的虚化过程,我们把“当然”由评注性副词发展为表示衔接功能的“当然”的虚化过程表示为:
(主观性)(交互主观性)
评注性副词→接受性话语标记语→表达性话语标记语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印证
在文章的第二小节,我们通过对现代汉语中 “当然”及“自然”的用法进行比较,发现“当然”和“自然”的用法取决于各自的表义特征:
当然 [+ 主观性 ﹣内在逻辑性]
自然 [﹣主观性 + 内在逻辑性]
“当然”的这种在表义方面的主观性,不仅解释了“当然”和“自然”在用法上的差异,并为“当然”的进一步虚化提供了基础:“当然”的主观性进一步发展为交互主观性,在交互主观性的作用下,才进一步发展用于语篇衔接功能的话语标记语。
我们的论证过程,其实可以从对外汉语教学中找到印证。我们说“自然” 更侧重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更加侧重事物的内在逻辑性,而事物内在的逻辑性最符合人们的普遍认知,而在语言的习得过程中,最能反映人们普遍认知的东西,最容易被习得;而“当然”带有说话人强烈的主观情感,而这种反映个别人主观情感的东西,反而不容易被掌握。
通过对“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中介语语料库”中“当然”和“自然”的语料进行统计,发现无论是“自然”的副词用法,还是其连词用法,留学生在使用时,出现的偏误较少,而他们在使用“当然”时,出现的偏误较多。二者的偏误如下:
“自然”的偏误,主要体现在句法方面,如:
(12)学习不会女儿就自然睡不着。(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中介语语料库)
(13)就算三年教了书以后不打算教书了,自然我们所学到的东西不管是知识、经验、中文都还是属于我们的,任何人也无法强走。(同上例)
上述两例中的“自然”都属于语法错误,“自然”的句法位置不对。例(12)中“自然”应该放在副词“就”之后;例(13)中的“自然”应该放在“还是属于我们的”之前。
通过语料,我们还发现,“自然”的这种偏误,随着留学生水平的提高,会逐渐减少。
“当然”的偏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句法位置上的误用,如:
(14)因为周末不用上课就当然是过的很好。(同上例)
此例中“当然”应放在副词“就”之后,属于句法位置上的误用。
其次,“当然”的缀余,即不该用“当然”却多用了,或者用了之后跟其他的关联词形成语义重复的。如:
(15)我当然不能准时在现场看比赛,所以我觉得(想)回宿舍再要看。(同上例)
(16)以上我们谈了一些上网的好处,相对当然也有它的缺点即坏处。(同上例)
例(15)中“当然”不应该在句中出现;例(16)中“当然”在语句中用于分句之间的衔接,表转折,但却和“相对”形成语义重复,显得缀余。去掉其中一个,句子就可以说。
与“自然”相比,“当然”的偏误,就不仅有句法位置上的误用,还涉及到了语义方面的问题。不过这类偏误,也会随着留学生学习汉语水平的提高,逐渐减少。
通过对“当然”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当然”在用于语篇衔接功能时,大部分出现在留学生本三或者中上水平以后;“当然”在对话中表示“对说话人的应对”,这种用法也出现在中高级水平。而“当然”的这两种用法,都是经历了虚化过程的用法,并且涉及到了话语交际的交互主观性,所以,留学生在习得的时候不容易掌握这些用法。
留学生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当然”和“自然”的偏误,为我们研究“当然”的主观性语义特征在“当然”及“自然”用法上的差异及“当然”进一步虚化为话语标记语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有力的印证。反过來研究“当然”的主观性及交互主观性,也有利于今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很好地区分“当然”和“自然”地不同用法。
五、结语
本文从对比现代汉语中“当然”和“自然”的用法入手,发现“当然”和“自然”在语义特征方面的存在差异:当然[+ 主观性 ﹣内在逻辑性],自然[﹣主观性 + 内在逻辑性]。我们认为“当然”的主观性进一步发展为交互主观性,造成了“当然”的进一步虚化,由其“人际功能”进一步衍生出其“篇章功能”。 其间经历了两次虚化的过程:首先由评注性副词虚化为在话轮中表示“应答或附议”的接受性话语标记语,进而由在话轮中表示“应答或附议”的“当然”进一步虚化为具有篇章衔接功能的表达性话语标记语。最后,我们又从对外漢语教学中留学生“当然”和“自然”的偏误分析中得到了有力的佐证,证明“当然”在语义上的主观性及交互主观性对其由表评价的副词进一步虚化为话语标记语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注 释: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07年。
[2]芜崧:《“当然”的表义功用》,《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第4期。
[3]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语言研究》,2000第2期。
[4]管志斌:《“当然”的语义和功能分析》,《雄楚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
[5]姚小鹏:《追补性“当然”的篇章功能》,《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6期。
[6]江艳、任海波:《“自然”与“当然”的对比分析》,《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6期。
[7]刘志富:《话语标记语“也是”》,《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第3期。
[8]王敏、杨坤:《交互主观性及其在话语中的体现》,外语学刊,2010第1期。
责任编辑:杨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