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民俗文化资源与学校德育的整合
2017-10-20李霜
李霜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育人的根本在于树德。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飞速进步,使得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在这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之中相互的碰撞与渗透。尤其是在全球化、市场化的今天,与社会进步相对应的新思想正在不断丰富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假冒伪劣、诚信缺失、欺骗欺诈活动都在飞速蔓延;部分价值观念出现了扭曲,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逐渐滋生,在各种负面、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就很容易走上行为失当的道路。基于这一情况,在德育工作中,就进行了新一轮的探索,并且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将地方民俗文化引入其中,就成为研究的热点。
一、在拓展中寻求整合,营造德育生活化、社会化的环境
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一书中明确的提出:未来的教育,需要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的整体,而在这一个整体之中,社会的所有部门都应该从结构上完全的统一起来。也就是说,社会各个部门应该在结构方面形成一个能够将教育功能完全发挥出来的整体,这样就使得社会的教育功能变得更加的重要与突出。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掌握与时俱进的教育理论,同时还需要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纳入少先队发展,认识到德育的生活化与社会化,是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本所在。
本论文的研究,是通过德育渠道全方位的整合,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资源相互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不断的拓展学习空间和教育空间,为少先队员提供充满情趣的、生动的学习环境,进而让少先队员快乐的生活,不断的培养队员的创新精神。
(一)依托校本资源,拓展活动领域
每一所学校,都拥有其个性的历史,而其中包含的非物质人文环境,就是学校最好利用的教育资源。如那名牌老校、如那特色学校,都能够为少先队的工作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看那古朴典雅的书亭、看那藤萝摇曳的藤树,不就一一述说了学校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悠久的历史吗?经过时代的更替,学校必定会走出很多优秀的教师,同时,也会诞生诸多优秀的少先队员,可以说,学校的校本资源与少先队之间进行了有效的融合,这样就给少先队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动的学习环境,在创新活动之中,孩子们就可以获得快乐,感受德育,寻求发展。
(二)挖掘社区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作为少先队,应该注重对社区各种力量的挖掘,合理利用社区享有的各种资源,这样也能够为其创造教育的机会。利用家乡的资源,通过社区基地的建立,同时社区辅导员的帮助,就可以进行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弥补教育教学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这样也能够与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将社会教育的特殊功能完全显示出来。所以,对于社区资源的挖掘,努力构建社区少先队阵地,就可以将原本学校德育“独角戏”转变成为全社会的“集体舞”的形势,进而让全社会都得到来关心、来爱护少年的成长。
作为学校,应该立足于本地区优势的发挥,合理挖掘社区的特色地方资源,努力创造一个体验的环境。一般来说,社会实践的基地大体上划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汽车站、敬老院等社会服务的体验基地;第二,气象站、水产研究所等科技实验体验基地;第三,果园、养殖场等劳动生产体验基地;第四,宾馆、名人馆等德育活动的体验基地。这一系列的基地,就能够为少先队员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让其在这一个天地之中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发展。
二、地方民俗文化资源与学校德育整合的具体途径
对于少先队员来说,开展德育教育,是为了其更好的发展,而利用地方民俗文化资源来引导少先队员,则是为了让其更好的成长下去。在地方民俗文化资源之中,有很多值得教师去借鉴、去思考的地方,通过这一部分的合理利用,就能够让少先队员了解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特色,不由自主的融入到民俗文化资源的加纳与学习当中去。
(一)合理利用民俗文化中是非、善恶分明的思想内容
通过民俗文化之中的是非、善恶分明的思想,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养成。民俗文化之中包含了舞蹈、音乐等诸多形式,其所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各个地区、民族劳动人民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更多的是这一地区、这一民族共有的认识方式、价值取向以及生活理念的集中反映。其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并非是某一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繁衍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是对自己生活、劳动的赞美和肯定。在民俗文化的主体之中,包含了民族振兴、强国富民的渴望;有对热血报国的高度赞扬;有对爱情深切的期待;有对背信弃义的无情贬斥……
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中,就可以利用民俗文化之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生动的故事情节,充分的发挥社会教化的作用,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内容和方式的不断丰富,这样就能够帮助少先队员养成正确的是非与善恶观念,帮助其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世界观。如,在德育活动之中,可以选择“廉江白戏”中的《春娥教子》、《周氏反嫁》等曲目,在教師的正确引导下,少先队员就可以做到利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来欣赏曲目,这样才能够明白究竟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毒,最终传承中华民俗传统文化之中的重节尚义、惩恶扬善、求真立诚的精神要旨,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二)进一步拓宽实践环节,让少先队员感受地方民俗的文化魅力
实际上,地方民俗文化之中的大部分内容,对于新时期的少先队员来说,都非常的陌生,就算有所了解,都是道听途说或者是一知半解。为了能够帮助学生认知,并且能够对当地的民俗文化有整体性的了解,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弘扬、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就应该从实践环节入手,让少先队员感受一下家乡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
第一,举办民俗主题活动。引导少先队员阅读与民俗文化相关联的文学作品或者是文献资料,通过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征文比赛、兴趣小组、书画比赛、摄影比赛等活动,就可以促使少先队员愿意参与到地方民俗文化的学习当中来,这样也能够感受到民间文化的感染力和趣味性。
第二,引导少先队员参与民俗文化宣传的实践活动中来。如:组织少先队员编写与家乡民俗文化相对应的小册子,如《家乡历史名人》、《家乡民间艺术》等,从而提供给相关的文化部门,做好主动的宣传,推荐家乡;估计少先队员能够围绕某一个主题,如,在教师引导下,开展“利用传统服务来服务家乡”的主题活动,有少先队内的成员负责搜集相关的资料,通过各个学科知识的合理利用,选择好开展的角度,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以及其余队员的帮助下,相互合作,解决问题,并且形成研究之后的成果,做好成果方面的展示以及回报交流,这样才可以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将民俗文化纳入到学校的教育实践环节中去,培养少先队员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以及相互协作的合作精神以及主体精神。当民俗文化走入學校德育课堂具体的实施环节之中,教师要懂得组织少先队员开展“了解民俗文化历史渊源、继承创新、人文意蕴”的时间活动,基于少先队员这一主体,让其担当实践环节以及探讨环节的主持人,这样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少先队员通过课题选定、实地考察、共同归纳、分组探究等方式来完成学习,从而将原本的“说教”模式真正的摆脱,在这一基础上,培养少先队员相互合作、自主探究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将少先队员的自主性、积极性以及能动性完全发挥出来,让少先队员能够在自我教育之中,不断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从中获取成功的激励,并且在活动反馈之中,汲取更多的经验与教训,从而不断的成长。
三、结语
总而言之,距离学生越近的东西,就越能让学生感觉到亲切,同时也能够满足其心理需求,产生价值的认同,从而将相关的信息吸收并内化。作为一名学生,对于本土民俗文化有着特别的情感,也非常容易受到民俗艺术的感染。通过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大力挖掘,才能够让民俗文化真正的走入学校,不断丰富当前的德育教育手段,实现学校德育功能的完善,这样就能够构建出全新的德育模式,实现教育效果进一步的优化,帮助其陶冶艺术情操,不断的培养民族精神和乡土感情,在提升其道德境界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其道德情操,不断的帮助其健全人格。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新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