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构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思考
2017-10-20王春燕
王春燕
生活化课程是通过生活来教与学的课程,本文探讨了生活化课程的内涵,并从课程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实施方法、课程评价几个方面对如何建构幼儿园生活化课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
一、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内涵
生活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价值,季节的交替给幼儿提供了感知冷暖、欣赏大自然色彩变幻的机会,与同伴的交往给幼儿提供了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发展同理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跑跑跳跳、拍球、跳绳等活动则为幼儿提供了发展动作平衡、协调能力的机会,吃饭时发碗、发勺则可能蕴含着感知数量关系的机会……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也就是教育要着眼于大的社会生活环境,通过生活来进行,教、学和做的过程是一体的。
可以说,幼儿以自己的生活为主要学习对象,又以自己的生活为主要学习途径,并以更好地适应生活为学习目的,即为了学会生活,通过生活来学习生活,学习与生活相互交融,学习、生活、发展三位一体。那么,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就是不拘泥于幼儿园这个小空间,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选取课程内容并加以提升,使之系统化,使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学习,为了幼儿当下的幸福生活并能给予其未来生活以准备的课程。生活化课程的基本特征是整合性、动态性、自然性、主体性。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生活化课程并不是单纯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也不等同于主题活动,同时,生活化课程与知识教学也并非对立关系。下面将从生活化课程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实施方法和评价四个方面系统地阐述如何建构幼儿园生活化课程。
二、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建构
任何一种课程模式都是有其内在逻辑的完整体系,建构幼儿园生活化课程需要综合考虑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法、评价等因素,使其自成一套体系,而非道听途说、照搬、堆砌。
(一)目标的确立:为了幼儿当下的幸福生活
幼儿园的课程目标是由课程专家、幼儿园管理层、教师等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和幼儿教育规律,并结合某一具体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所提出的幼儿园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生活化课程的目标应当是注重儿童一般能力的发展,为了幼儿当下的幸福生活,同时能为其未来更好的生活做好必要的准备。这就意味着要着眼于当前,着眼于幼儿本真的生活,着眼于学习品质等一般能力的发展。而非为了将来生活的预备而违反幼儿发展规律、不顾幼儿兴趣和需求,牺牲儿童当下的幸福。
(二)内容的选择: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目的性原则、适宜性原则、生活化原则、兴趣性原则、逻辑性原则。
所谓“源于生活”是指课程内容要取自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所谓“高于生活”是指课程内容不能简单搬移幼儿日常生活经验,而要根据目的性原则、逻辑性原则等对其加以提升和概括,使之系统化。
(三)实施方法:做中教,做中学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依据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可将课程实施分为三种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创生取向。在忠实取向下,教师是课程的消费者,原原本本地执行课程编制者所设计的课程;在相互适应取向下,教师是积极的消费者,可以根据课程设计进行取舍;而在创生取向下,教师和幼儿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因此,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实施应是创生取向的,幼儿教师和幼儿根据具体的教育情景,在做中教、做中学,在做、教、学一体化的过程中创生独特的课程。 这叫要求幼儿园和幼儿教师能做到以下几点:
1.有序、灵活的一日生活作息安排
從时间上来说,实施生活化课程的幼儿园,其一日生活作息安排应是有序、灵活的。“有序”意味着幼儿清楚地知道接下来的活动会是什么,有“这是我的生活,我能掌控”的感觉,从而体验到舒适与安全;“灵活”则意味着时间安排有一定的弹性,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2.接近生活场景的环境创设
从空间上来说,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走廊以及班级教室内部的空间布局、墙面布置,都應尽量接近幼儿本真的生活环境,比如户外活动场地类型应多样,走廊与教室内部的墙面布置应更多地呈现幼儿的作品、活动等,教室内部用矮柜、小屏风、珠帘等分割为多个相对封闭的活动区。
3.挖掘寻常时刻的教育价值
生活化课程的实施倚赖教师对寻常时刻中教育价值的敏锐觉知。作为幼儿教师,应擅于从看似平淡、普通的生活小事件中发现其蕴含的教育价值,并擅于通过无痕化的方式引导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学习和发展。
4.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游戏是最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生活化课程须给足幼儿游戏的时间、空间,保证幼儿以其最喜欢的方式学习和发展。
(四)课程评价:主体取向、幼儿为本
幼儿园课程评价就是对幼儿园课程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即评估幼儿园所实施的课程引起变化的数量和程度。
课程评价有三种取向:目标取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其中,主体取向是将课程评价看成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儿童等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采用定性评价方法。生活化课程的评价应坚持主体取向,将幼儿作为重要的课程评价主体,将幼儿快乐地学习和成长作为主要的评价内容,并以教育叙事、档案袋评价等定性评价方法为主。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