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非师范类高校新教师教学技能初讨
2017-10-20韦兰萍韦启浪
韦兰萍 韦启浪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量高学历,高水平的科技人员成为高校的新教师。高校的新教师们基本都具备较好的科研能力,然而,许多高校新教师并非师范类毕业生,没有经过专业的教学技能训练,在开展教学工作的开始阶段容易因教学技能不足导致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帮助非师范类高校新教师快速提高教学技能,适应高校教师岗位,我们对多所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们开展了专项调查,并对如何提高非师范类高校新教师教学技能进行探讨。
一、影响非师范类高校新教师教学技能主要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量高学历,高水平的科技人员成为高校的新教师。特别是最近几年所新招聘的教师除了其特殊的专业之外,基本上都是硕士以上学历,许多专业甚至只招收具博士学历的新教师。此外,深厚的专业能力和较多的科研成果也往往是新教师们成功应聘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大量引进新教师的新兴高校的科研产出往往得到了最大的提升,而且这些新教师们往往能把较前沿的专业知识和自己参与的科研项目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学生的眼界和激发学生们的思考。然而,实际调查表明,不少非师范类的高校新教师在上讲台的初始阶段并没有掌握扎实的教学技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主原因如下:
(1)未接受过系统的教学技能专业学习和教学实践训练。大多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的高校新教师,在成为教师之前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教学技能专业学习和实践训练,以我们的问卷调查为例,57个接受调查的非师范类教师中(包括28名毕业于师范院校的非师范类专业),仅仅有2名毕业于师范类院校的非师范生接受过教育学和教学实习等方面的专业教学技能学习和系统的教学实习,其于55人则无此方面的专业系统培训经历。而所调查的23名毕业于师范类专业的教师全部都经过专业的教学技能培训并都有过30学时以上的教学实习经历。课堂教学可以说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技能,特别是课堂氛围的调动,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掌握以及教学的过程中的师生有效互动等方面都需要教师具备较专业的教学技能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所接受问卷调查的57名非师范类老师与23名师范类老师大都明确认为系统的教学技能专业学习和训练对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影响很大。
(2)教学经验短缺。57个接受调查的非师范类教师中(包括28名毕业于师范院校的非师范类专业),在成为高校教师之前有43个从未有过30学时以上的教学经验,其中有6个在中小学有过教学经验,另有8人在培训机构有过相关教学经验,虽然教学经验的短缺对新老师来说是难以避免的,但教学经验的短缺必然会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调查发现,因教学经验与技能的短缺,部分新教师就出现整堂课一直双眼望着天花板讲课或直接对着PPT完全照读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在师范类教师中几乎从未出现。
(3)岗前培训不系统和到位。目前国内的高校对新引入的老师基本上都进行岗前培训,通常包括教育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学,教学法规,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说课程的设置是较为完备的,然而因新教师引进后通常就需要立即上课,而从确定引进教师到开学上课的时间通常很短并且是在新学期开学学校工作最忙的时候,在这个阶段所进行的新教师岗前培训在许多高校都难以得到系统的落实,或者至少是相对于师范专业的教学技能系统学习和培训来说,当前高校新教师的岗前培训是难以达到系统和到位的。
(4)学校与教师对教学的重视程度。教书育人是高校最核心的职能,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也一直在强调教学的重要性。但因教学是一个相对难以量化和考核的工作,而科研成果如论文,项目,专利,出书等则非常容易量化考核并直接转化为实际效益如提升职称,评优与奖励。因此,我国的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在实际的监督和管理过程中,往往出现表面上重教学,实际上重科研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教师们的上课水平再高,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再好也难以让任课老师得到应有的奖励,而上课水平和效果较一般甚至较差的教师,只要一出现较为特殊的教学事故,通常也不会影响其个人发展或尝到处罚。而现在多数高校都实现了对科研成果的量化考评和奖励,使得老师们在科研工作方面的成绩可以得到立竿见影的回报。在这样的考评机制下,也使得许多教师为产生教学不重要,科研好才是硬道理的思想。而这种观念则会对教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5)此外,还存在其它方面的原因如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度、对当前岗位的满意度、学生的好学与否、同时担任行政岗位分散了精力等也会影响到非师范类教师或者说是所有教师的教学热情进而影响其提高教学技能的积极性,但相对而言似乎以上4方面的原因影响更为明显和深远。
二、提高非师范类高校新教师教学技能的建议
针对以上主要的不利影响因素,笔者认为教学管理部门和学校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非师范类高校新教师教学技能:
(1)提供更多教学技能系统培训的机会给非师范类教师。学校应该系统地规划新引进教师特别是非师范类教师的培训计划和方案,比如将非师范类教师分批次送到教学水平较高的师范类高等院校进行培训,或者请校外名师来开如何提高教学技能的专题讲座,甚至是鼓励非师范类教师参与级别较高的教学竞赛以激发其全部的教学潜能。这些系统的培训方案可使数量众多的教师受益,可以说是从根本上提高学校教学水平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2)一对一的老带新经验传授。虽然说经验不足几乎是非师范类新教师无法避免的问题,但如果在新教师刚到学校时就给其指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教学导师”对其进行一对一的教学经验传授,新老师可以多向“教学导师”请教和学习,而“教学导师”可以在听课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指导意见,这就可极大地弥补非师范类新教师教學经验不足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3)确保岗前培训的质量和落实情况。每个新教师都必须参加的岗前培训是全面提高新教师特别是非师范类新教师最好的措施之一,由教育部所规划和制定的培训内容也非常的科学和全面,但所存在的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确实应该引起重视。学校应该明确好培训的各个环节如培训内容安排以及相应的培训时间,并加强考核和验收,以确保所接受培训的教师们确实学习到相应的知识。
(4)采取有效措施激励教学的积极性。这就要求管理部门和学校从制度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并有效落实到具体的奖惩措施,保证“教学好”的教师是获益的,不管是精神方面还是物质方面,或者是两者兼备,反之“教学差”是受到相应惩罚的。当然,实施奖惩的依据必须是明确和科学的,不然很可能会起到反作用,这就对管理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提出较高的要求了。
(5)对于其它方面的负面影响因素,更多应该由教学主管人员通过多观察,多研究,特别是多和教师和学生们了解情况,早发现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三、小结
总的来说,能进入高校任职的非师范类教师,其知识贮备和思維能力都是比较强的。虽然因为未接受过系统的教学技能专业学习,教学经验短缺,岗前培训不到位和对教学不够重视等原因会对其教学技能和效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只要管理部门和学校真的对教学质量足够重视,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全面的促进非师范类新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必将能更好发挥这些教师的聪明才智,提高我国高校的教育质量。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