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音乐教育体验与教学效果

2017-10-20侯晓琴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29期
关键词:体验音乐教育教学

侯晓琴

摘 要:音乐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接触、感知和领悟音乐艺术美的审美过程。系统性地对初中的音乐教育体验与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必能促进初中音乐教学的高效开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体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9-016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9.103

受教育者要想打好音乐技能发展的基础,首先要对音乐具有浓厚的兴趣和饱满的热情,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对受教育者音乐感受能力进行了良好的培养。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对音乐教育的理论及方法进行研究过后,提出了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受教育者对音乐进行接触、理解、领悟、体会旋律的审美能力。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并不单单只是技能训练,还有对艺术审美的教育。

一、关于中学音乐教学的具体内涵

情感实质上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反映形式。人对于客观现实中事物的态度以及对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体验都是情感的表现。富有情感艺术的同时,又容易激发调动情感,展现个人修养,这便是音乐艺术价值的集中体现。从以往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和培养的。想要让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获得明显的进步与全方位的发展,教师可以结合音乐作品以及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运用交流合作的方式进行积极探索、参与实践,主动获得知识。另外,想要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做到认真聆听音乐。因为听音、视唱和乐理教学以及必要的律动练习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这样便可以保证当学生再次进入音乐活动,进行音乐创作表现活动时表现出较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根据中学音乐教育具体特征和要求,教师应加强学生音乐教育体验,让学生通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以及教师授课风格等,对音乐进行整体教育感知和审美体验。授课教师要综合教学中的诸要素,从教材入手,从学生入手,对教学课堂教学效果加以强化,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努力实现高效课堂。

二、对于初中音乐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中学音乐教学的内容

中学音乐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其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对于多地区,多民族的中国而言,一个“标准”是无法涵盖全部的。新课标教学内容对欠发达地区的音乐教学而言是需要进行调整的,需要深入了解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音乐教学教育体验才能更加有效,教学课堂才更加高效。

基于中学音乐内容安排分量过重、缺乏弹性导致教师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现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适当减轻教育内容的难度的基础之上加强对音乐感受性、实践性方面的教学,同时,为更好地结合学生实际,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音乐教学中的比重,突出音樂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国情教育,突出相关音乐内容。打破原有教学模式,增加教材中缺乏的器乐教学以及具有创造性的音乐活动。加强学生的教学体验,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题的体验与感知。

(二)情感体验和聆听音乐直接影响着学生感受音乐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演唱、演奏作为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其唱、奏技巧完全为情绪服务。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保护声带,采用轻声唱法安全度过变声期。听音、视唱、律动,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为学生做活动所需的知识、技能提供了充足的准备。教学过程中的阶段教学具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独立的特点,因此就要求教师结合课堂中心内容进行教学。对于形式不同、内容不同的音乐课堂,教师应该抓住教学成功的关键,有侧重、有选择地进行授课。在教学中设计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体验,让学生主动反馈、积极参与、完善感知、自觉体验。

(三)深化教学变式

情感外化就是具有创造美的特征的一种能将情感体验形象化、客观化的表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具体引导学生表现出自身对歌曲的感受、情感体验的行为就是创造美的表现。另外,在学生体会到了歌曲情感,感受到内在美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歌曲情感以及内在美的形象表现出来也是创造美的一种表现。教唱歌曲作为文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体,不仅能够为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提供准确鲜明的音乐形象,而且还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元素。音乐鉴赏作为音乐教育的中心,主要承担着培养学生音乐感的任务。为了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可以让学生观赏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以及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对于欣赏教学,想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以及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情绪。并且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音乐表现中所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独立的识谱能力和听觉能力,增强学生记忆能力,从而进一步达到对音乐的感受、理解、表现、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的音乐教学目的。通过深化教学变式,授课教师逐渐形成符合教学实际的模式、方法和风格,自我风格的高效课堂逐步建立。

三、效果与反思

如果教师想要获得对学生情感体验方面的丰硕教学成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感知、理解音乐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乐器与人声的演奏、演唱形式和听辨音色等方面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升,就必须充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因为从本质上来讲音乐是情感艺术,因此教师应当重视每一节音乐课的情感效应,同样,情感效应能否产生理想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效应。想要唤醒学生情感,实现情感效应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激情四射,然后教师还应该创设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情感,从而使情感效应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终极目的。学生的教学体验直接反映教学,良好的教学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集中体现。通过教学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学效果逐步提升,学生能力大力加强,真正意义的高效课堂就此建立。

参考文献:

[1] 张雅晖.浅议初中音乐教学的开放式教学模式[J].新课程(中学),2013(9).

[2] 窦智.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通俗歌曲,2016(10).

[ 责任编辑 谷会巧 ]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验音乐教育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