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2017-10-20牛敬波
牛敬波
【摘要】 目的 研究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138例进行小儿上肢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69例。研究组使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方法对患儿进行麻醉, 比较两组患儿手术前(T1)、手术切皮时(T2)、手术开始后30 min(T3)的平均动脉压(MAP)与心率(HR), 并记录两组氯胺酮的使用剂量、麻醉效果及苏醒质量。结果 对照组T1时MAP(66.54±10.21)mm Hg(1 mm Hg=0.133 kPa)、HR(111.21±12.3)次/min,
T2时MAP(74.29±9.14)mm Hg、HR(123.69±17.22)次/min, T3时MAP(74.83±8.35)mm Hg、HR(123.76±
12.96)次/min;研究组T1时MAP(66.31±8.21)mm Hg、HR(112.73±16.22)次/min, T2时MAP(66.17±
7.91)mm Hg、HR(108.62±17.42)次/min, T3时MAP(65.17±4.67)mm Hg、HR(110.57±15.26)次/min;两组T1时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2、T3时MAP、HR较本组T1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对照组T2、T3时MAP、HR较本组T1时明显升高(P<0.05);同时, 对照组T2、T3时MAP、HR均较同时期的研究组明显升高(P<0.05)。研究组氯胺酮用量少于对照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疼痛出现时间晚于对照组, 且术中体动、苏醒时躁动、术后嗜睡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进行小儿上肢手术的患儿进行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能够使手术患儿的循环更加稳定, 并提高患儿手术后的苏醒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神经刺激仪辅助;臂丛神经阻滞;小儿上肢手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7.056
在为患儿进行上肢手术时, 医生可通过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完成, 但因患儿年龄小, 不能很好配合医生进行穿刺操作, 限制了这项技术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作用[1, 2]。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 很多的技术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便是其中的一项[3, 4]。这项技术为臂丛神经阻滞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本文特选择本院138例需要进行小儿上肢手术的患儿, 以比较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与常规麻醉方法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12月138例需要进行小儿上肢手术的患儿,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69例。研究组男35例, 女34例, 年龄3~10岁, 平均年龄(7.24±2.25)岁,
手术部位为手12例、前臂14例、上臂22例、肘关节21例。对照组男31例, 女38例, 年龄3~10岁, 平均年龄(7.15±
2.31)岁, 手术部位为手14例、前臂11例、上臂22例、肘关节22例。所有患儿均在本院确定进行小儿上肢手术, 均排除患有精神类疾病以及重大器官疾病的可能, 患儿家长均同意患儿参与本次试验。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研究组使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方法对患儿进行麻醉, 具体如下。对照组与研究组均在手术前30 min为患儿肌内注射阿托品0.01~0.02 mg/kg。对照组的患儿在进入手术室前肌内注射氯胺酮4~6 mg/kg, 而研究组则在患儿开放静脉后, 通过静脉注射氯胺酮1~2 mg/kg。所有患儿均进行心电图、无创血压、脉搏氧饱和度检测等常规检测。研究组在患儿入睡后使用神经刺激仪引导臂丛神经阻滞, 使用的神经刺激仪选用的为德国贝朗公司的Stimuplex HNS11神經刺激器与Stimuplex A刺激针, 这两种仪器经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 其初始电流为1.0 A, 频率为1.0 Hz, 并缓慢进入患儿的骶尾部, 当上肢肌肉收缩时, 将电流调整至0.3 mA。
1. 3 观察指标 本此实验将对患儿T1、T2、T3时的MAP及HR进行观察记录, 并记录两组患儿使用氯胺酮的剂量, 同时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苏醒质量, 指标包括苏醒时间、疼痛出现时间及术中体动、苏醒时躁动、术后嗜睡例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MAP、HR比较 对照组T1时MAP
(66.54±10.21)mm Hg、HR(111.21±12.3)次/min, T2时MAP
(74.29±9.14)mm Hg、HR(123.69±17.22)次/min, T3时MAP
(74.83±8.35)mm Hg、HR(123.76±12.96)次/min;研究组T1时
MAP(66.31±8.21)mm Hg、HR(112.73±16.22)次/min, T2时MAP(66.17±7.91)mm Hg、HR(108.62±17.42)次/min, T3时MAP(65.17±4.67)mm Hg、HR(110.57±15.26)次/min;两组T1时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2、T3时MAP、HR较本组T1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对照组T2、T3时MAP、HR较本组T1时明显升高(P<0.05);同时, 对照组T2、T3时MAP、HR均较同时期的研究组明显升高(P<0.05)。endprint
2. 2 两组患儿氯胺酮用量 、麻醉效果及苏醒质量比较 研究组氯胺酮用量少于对照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疼痛出现时间晚于对照组, 且术中体动、苏醒时躁动、术后嗜睡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 但经常会因为患儿的岁数较小, 使得此项技术无法正常的实施[5, 6]。并且, 因解剖学标志不清晰, 也增加了小儿神经阻滞的难度[7-10]。
在此次实验中, 经研究后所收集的数据发现, 对照组T1时MAP(66.54±10.21)mm Hg、HR(111.21±12.3)次/min, T2时
MAP(74.29±9.14)mm Hg、HR(123.69±17.22)次/min, T3时MAP(74.83±8.35)mm Hg、HR(123.76±12.96)次/min;研究组T1时MAP(66.31±8.21)mm Hg、HR(112.73±16.22)次/min,
T2时MAP(66.17±7.91)mm Hg、HR(108.62±17.42)次/min, T3时MAP(65.17±4.67)mm Hg、HR(110.57±15.26)次/min;两组T1时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2、T3时MAP、HR较本组T1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对照组T2、T3时MAP、HR较本组T1时明显升高(P<0.05);同时, 对照组T2、T3时MAP、HR均较同时期的研究组明显升高(P<0.05)。研究组氯胺酮用量少于对照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疼痛出现时间晚于对照组, 且术中体动、苏醒时躁动、术后嗜睡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 使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对小儿上肢手术患儿进行小儿麻醉, 其效果与常规麻醉相比更加优秀, 值得在临床手术中进行推广并應用。
参考文献
[1] 麻志敏.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在小儿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观察. 安徽医药, 2016, 3(4):578-580.
[2] 祁运敏, 王贤裕. 神经刺激仪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中国医刊, 2016, 7(21):104-106.
[3] 刘桂林, 陆辉, 刘玲玲. 右旋美托咪啶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臂丛麻醉50例. 临床医学工程, 2014, 12(14):1552-1553.
[4] 周纳武, 彭涛华, 林桦填, 等.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辅助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5, 2(27):211-213.
[5] 蒋俊丹, 陈晓影.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的应用. 福建医药杂志, 2015, 5(16):4-7.
[6] 嵇成贵, 王卫萍. 右美托咪定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阻滞中的应用观察. 吉林医学, 2014, 14(7):3027-3029.
[7] 刘峰, 时文珠, 袁维秀. 超声辅助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的应用. 北京医学, 2014, 4(16):278-281.
[8] 范琳, 孟明华, 刘翠翠. 应用神经刺激仪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研究.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5(27):28-30.
[9] 徐祝红, 王良萍. 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超声引导阻滞的解剖学特点及应用价值. 中国医药科学, 2016, 6(14):111-114.
[10] 赵丽艳, 常庚申, 康定坤. 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4, 30(5):479-481.
[收稿日期:2017-07-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