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泡样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体会
2017-10-20朱青峰郭铁柱刘浩波
朱青峰,郭铁柱,刘浩波
(1.解放军264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1;2.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山西 长治 046000;3.阳煤集团总医院,山西 阳泉 045000)
颅内血泡样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体会
朱青峰1,郭铁柱2,刘浩波3
(1.解放军264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1;2.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山西 长治 046000;3.阳煤集团总医院,山西 阳泉 045000)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血泡样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6例颅内血泡样破裂动脉瘤患者,其中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4例,单纯覆膜支架治疗2例,对其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个月mRS评分评价,良好预后率为81.25%。存活的14例患者均获得3个月脑血管造影随访,10例动脉瘤完全闭塞(71.43%),4例(28.57%)有复发再次介入治疗。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血泡样破裂动脉瘤,比较安全、有效,临床效果较好,相对密网的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或者覆膜支架可能临床效果更好。
破裂;支架;血泡样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 BBA)指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没有动脉分叉的前壁或侧壁的壁薄、质脆的动脉瘤,手术前后极易发生出血和复发,开颅术中可见呈“血泡样”,简称BBA[1],约占颅内动脉瘤的0.3%~1.0%[2],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是一个难点,无论开颅夹闭还是血管内介入治疗,出血率和复发率极高[3]。本研究对16例颅内破裂血泡样动脉瘤进行了血管内介入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16年12月,解放军264医院对16例破裂BBA进行血管内治疗,包括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4例,单纯覆膜支架治疗2例。男9例、女7例,年龄31~75 (41.4±6.52)岁。临床表现均以突发头痛起病,CT均表现为鞍上池、环池、前纵裂池或基底池积血。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5例,Ⅳ级3例,V级1例。动脉瘤的部位: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前壁者6例,前内侧壁者5例, 前外侧壁者5例。纳入标准:a)头颅CT有蛛网膜下腔出血;b) CTA 或DSA提示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前壁或前内侧壁、 前外侧壁无血管分支处局限囊状突起影;c)动脉瘤为此次SAH的责任病灶;d)动脉瘤壁或瘤颈部动脉壁不规则。排除标准:夹层动脉瘤除外。
1.2 方法
全麻成功后,消毒、铺无菌巾单,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后股动脉,置入6F动脉鞘(如果选用覆膜支架治疗,则选用6F的长鞘),加压袋内持续肝素盐水(500mL生理盐水+3000U肝素)冲洗。如果选用覆膜支架治疗,则选用顺应性、通过性较好的Navien导管(EV3公司,美国),长鞘远端达颈内动脉起始处,Navien导管远端尽量靠近病变处。选取适当工作角度,路径图下, 0.014英寸微导丝通过病变处远端达同侧大脑中动脉M2~3段,尔后导入Willis覆膜支架(上海微创公司),使支架远近段2个标志点跨过瘤颈,且不要覆盖重要穿支血管,尔后给予压力(缓慢逐渐加压),使覆膜支架释放,释放支架后造影,如果有内瘘,可以稍向远端或近端进或退球囊,再次打压扩张,满意后撤出球囊。如果使用普通支架辅助栓塞,则6F导引导管近端接双“Y”形阀,末端达患侧颈内动脉,造影,选择能够充分显露动脉瘤的整体形态、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关系的角度作为工作角度,通过一个“Y” 形阀末端,将支架系统跨越动脉瘤两端,同时根据载瘤动脉血管的走形、动脉瘤的角度、朝向以及和载瘤动脉的关系,对EchenonTM-10微导管(EV3公司,美国)良好塑形(目的是便于微导管顺利进入动脉瘤内并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尔后在路径图下,通过另一个“Y” 形阀末端,在微导丝(0.014英寸)辅助下将EchenonTM-10微导管送入血泡样动脉瘤内,根据动脉瘤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弹簧圈逐步填塞[4]而支架释放的时机则根据弹簧圈的稳定性,采用后释放或半释放技术。
1.3 临床结果评价方法
临床结果按照3个月mRS评分评价[2]:0分:完全没有症状;1分:尽管有症状,但未见明显残障;能完成所有经常从事的职责和活动;2分:轻度残障:不能完成所有以前能从事的活动,但能处理个人事务而不需要帮助;3分:中度残障:需要一些协助,但行走不需要协助;4分:重度残障:离开他人协助不能行走,以及不能照顾自己的身体需要;5分:严重残障: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需持续护理和照顾;6分:死亡。评分 0 ~2 分为预后良好。
2 结果
2.1 即刻栓塞结果
16例患者中应用覆膜支架(Willis,上海微创公司)的2例手术即刻动脉瘤均不显影。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14例中,致密栓塞(Raymond分级Ⅰ级)9例,非致密填塞(Raymond分级Ⅱ~Ⅲ级)3例。应用1枚支架辅助栓塞者11例,应用2枚支架辅助栓塞者3例,支架辅助栓塞的14例中,使用LVIS支架者5例。
2.2 并发症情况
术中1例发生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破裂后,降低血压,继续快速填塞,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月内发生再次出血者3例,死亡2例(1例为Hunt-Hess分级例V级患者,1例死于再次出血)。没有发生栓塞后载瘤动脉血栓栓塞事件。
2.3 临床结果及随访
3个月mRS评分:0分者5例,1分者4例,2分者3例,3分者1例,4分者0例,5分者1例,6分者2例。良好预后率为81.25%。存活的14例患者均获得3个月脑血管造影随访,10例动脉瘤完全闭塞,4例有复发再次介入治疗,复发病例均不是覆膜支架治疗病例。16 例BBA患者有关资料见表1。典型病例见图1、2。
表1 16 例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图1:女性,68岁,蛛网膜下腔出血, 造影提示左侧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大小2.8 mm×3.0 mm,瘤颈较宽(图A黑箭头所示);图B中黑箭头示微导管进入动脉瘤内,空箭头示支架远端标志点;图C中黑箭头提示在支架辅助下,置入2枚2 mm×20 mm、1枚2 mm×20 mm弹簧圈后动脉瘤致密栓塞。
图2:男性,52岁,蛛网膜下腔出血, 造影提示左侧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大小2.3 mm×2.8 mm,瘤颈较宽(图A黑箭头所示);图B中黑箭头示微导管进入动脉瘤内;图C中黑箭头提示在支架辅助下,动脉瘤致密栓塞。
3 讨论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 BBA约占颅内动脉瘤的0.3%~1.0%[5]。文献报道,BBA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Sim[6]、Ohare等[7]认为,BBA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的关系。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内弹力层变性,加上BBA发生部位—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前壁或内侧壁,此处血液动力学压力相对较高[8],最终导致动脉壁的破裂,形成BBA。另外,虽然BBA生长为囊性倾向,但其血管壁缺乏内膜、弹力层和中层,而仅由外膜和纤维组织构成,不是真性动脉瘤,更容易发生再次破裂出血。正由于BBA的特殊的病理结构,不论手术治疗还是介入治疗,效果都不尽人意[9]。
马骏鹏等[10]对15例BBA患者进行开颅夹闭手术,其中良好预后率66.6%,4例(26.7%)术后出现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率13.3%,存活13例获得随访1年,未见动脉瘤复发。由于BBA血管壁缺乏内膜和弹力层,仅由外膜和纤维组织构成,所以开颅夹闭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撕裂出血。殷尚炯等[11]报告5例BBA开颅夹闭手术,其中4例术中出现载瘤动脉撕裂,导致载瘤动脉永久阻断,3例出现大面积脑梗死,死亡3例。Fang 等[12]报道了8例 BBA,术后2例死于再出血,临床效果不尽人意。
近年来,随着材料学和介入技术的进步,利用血管内介入技术治疗BBA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比如应用多支架叠加技术或使用新型密网支架辅助栓塞,可能会降低再出血和复发的风险[13]。Fang等[14]采用单支架或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4例BBA,动脉瘤完全闭塞率78.6%,且无相关并发症,仅有3 例(21.4%)BBA 复发接受二次治疗。诸德源等[2]使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16例BBA患者的良好预后率为92.86%,并发症发生率为12.5%,Cho 等[15]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5例颅内动脉瘤,完全闭塞率达81.1%,随访6个月,仅1例出现动脉瘤再通。
本组资料显示,术后3个月mRS评分为0~2分的良好预后率为81.25%,动脉瘤完全闭塞率71.43%,4例(28.57%)复发再次介入手术。良好预后率与相关报道类似,但复发率较高。主要原因是早期病例使用的支架是金属覆盖率较低的Solitaire支架,复发的4例均不是使用LVIS支架。使用LVIS支架的结果与诸德源等[2]报道的结果类似。王刚等[16]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8例BBA患者, 7例取得很好效果,随访3~6个月,动脉瘤无复发。本组使用Willis覆膜支架的2例均无复发,且预后良好。提示对于BBA的介入治疗,使用覆膜支架或使用金属覆盖率相对较高的LVIS支架可能是正确的选择。
另外,由于BBA血管壁仅由外膜和纤维组织构成,特别“脆弱”,所以介入手术中和栓塞普通动脉瘤相比,更容易发生术中出血。因此,栓塞BBA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a)选择良好的工作角度,能够清楚显示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关系;b)根据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动脉瘤发出的角度等对微导管进行良好的塑形[4];c)选择弹簧圈时要格外慎重,选择弹簧圈的最大直径不能超过动脉瘤长、宽、高的平均值,而且尽量选择柔软的弹簧圈。d)术者左右手要良好配合,左手持微导管,右手持弹簧圈,右手送圈有阻力时,左手就减张力,避免动脉瘤内张力过大刺破动脉瘤;e)支架辅助栓塞时,尽量使用“半释放技术[17]”,增加弹簧圈在瘤颈处的“堆积”,尔后释放支架,增加瘤颈的覆盖率。
综上所述,尽管BBA解剖结构特殊,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风险都较大,但是选择合适的介入材料,结合特殊的介入操作技巧,也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的。但是由于本组病例数较少,其安全性和临床效果,尚需进一步探讨。
[1] Gonzalez AM,Narata AP,Yilmaz H,et al.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 single center experience and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Eur J Radiol,2014,83(1):197-205.
[2] 诸德源,方亦斌,杨鹏飞,等. LVIS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疗效[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6,13(9):475-479.
[3] Fang YB, Li Q,Wu YN,et al.Overlapping Stents for 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J].Clin Neurol Neurosur,2014,123:34-39.
[4] 朱青峰,王国芳,周志国. 分叶状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体会[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11):1168-1170.
[5] Song J, Oh S, Kim MJ, et al.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Ruptured 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 with Multiple (≥3) Overlapping Enterprise Stents and Coiling[J]. Acta Neurochir (Wien),2016,158(4):803-809.
[6] Sim SY, Shin YS,Cho KG, et al. 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 at Nonbranching Site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J].J Neurosurg,2006,105(3):400-405.
[7] Ohra H, Sakamoto T, Suzuki J. Sclerotic Cerebral Aneurysms/Suzuki J. Cerebral Aneurysms[M].Tokyo:Neuron,1979.
[8] 梁建锋,朱振云,张鸿祺,等.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1,8(8):438-440.
[9] Szmuda T, Sloniewski P, Waszak PM, et al. Towards a New Treatment Paradigm for Ruptured 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 of The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 Rapid Systematic Review[J].J Neurointerv Surg,2016,8(5):488-494.
[10] 马骏鹏,孙 鸿,游 潮,等.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手术治疗体会[J].四川医学,2016,37(2):208-210.
[11] 殷尚炯,王洪生,刘洪泉.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 5例报告[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6;15(3):269-270.
[12] Fang YB,Li Q,Yang PF,et al. Treatment of 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with Stent-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J].Clin Neurol Neurosurg,2013,115(7):920-925.
[13] 梁建锋,朱振云,张鸿祺.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1,8(8):438-440.
[14] Fang YB,Li Q,Wu YN,et al. Overlapping Stents for 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J].Clin Neurol Neurosur,2014,123:34-39.
[15] Cho YD,Sohn CH,Kang HS,et al. Coil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Saccular Aneurysms Using the Low-pr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rt ( LVIS) Device[J].Neuroradiology,2014,56(7):543-551.
[16] 王 刚,张国忠,李明洲等. Willis 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临床效果[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6,36(8):1165-1168.
[17] 朱青峰,王国芳,周志国.solitaire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2):61-62.
本文编辑:王 霞
R473.6
A
1671-0126(2017)04-0020-04
朱青峰,男,主任医师,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