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汉文化微探

2017-10-19康佳文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9期
关键词:哈萨克语对比汉语

摘 要:在哈萨克语和汉语中,“qɑrɑ与黑”是最基础,产生最早的颜色词之一,且在理解和运过程中有一定的语义对应性,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文化共识。文章以“qɑrɑ与黑”的语义分析作为切入点,探寻“qɑrɑ与黑”的语义及其文化之间存在的共性与个性。旨在加深人们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认知,在新疆不断发展的双语教育和双语学习中,推动民族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关键词:哈萨克语 汉语 黑 qɑrɑ 对比

一、引言

语言是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彰显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颜色词是词汇系统中的一个特殊文化领域和现象,不同民族在看待同一颜色时都有独特的审美视角,从而展开一系列不同的联想,因此赋予颜色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1](P38-40)。“qɑrɑ”本意为“黑”,而“黑色”在哈萨克语和汉语中使用的频率颇高,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映射出了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审美心理和生活习惯。在词汇意义和文化意义上,“黑色”在汉语和哈萨克语中不仅具有相通性,还具有一定的差异性[2](P23-25)。为了能深入了解民族文化,正确理解并使用颜色词“qɑrɑ”与“黑”,就有必要对其有一个清晰、深入的分析,这样才能在哈汉互译中充分认识和考虑到各自的文化背景,最终做出真正对等的翻译。

二、“黑”与“qɑrɑ”的语义分析

颜色词是富有表现力的词汇,颜色词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词语的原义上,更多反映在不同语义在表达内涵时所附加在词汇中的民族文化色彩上,这些色彩中有褒也有贬。在多义词的词汇意义系统中,基本义也是最基础、最常用的,且从中能派生出许多其他的意义。这里以“qɑrɑ与黑”为例,分析语义所附带的不同文化色彩。

(一)汉语“黑”的语义分析

“黑”作为汉语中出现较早的颜色词语,在不同时代的各种辞书中均有收录和分析,这里主要以《现代汉语大辞典》为参考,整理了关于“黑”的语义共16项,将其中相近的语义进行整合后,共有以下义项:[3](P34)

a.本义:指黑色,像墨或煤的颜色;如:黑土,黑衣服;

b.昏暗无光;如:黑天黑地;

c.脸色阴沉,严厉;如:黑着脸;

d.夜晚;如:黑家白日;

e.突然而猛烈的;如:黑风,指暴风;

以上的引申义均为中性义,而以下“黑”的引申义均为贬义:

f.黑与白对立,表是非;如:不分黑白;

g.倒霉,不走运;如:黑路上,指运气不好,倒霉;

h.坏,狠毒;如:黑店,黑色恐怖,黑钱;

i.隐秘的,非法的;如:黑帮,黑檔子(指以非法项目贪污米粮);

j.象征反动;如:黑帮,黑手党;

(二)哈萨克语“qɑrɑ”的语义分析

在哈萨克语中“qɑrɑ”是为数不多的单纯颜色词之一,在历史中长期使用,构词能力很强。它能表示事物的基本颜色的性质特征。主要以努尔别克主编的《哈汉词典》为参考依据,列举出了“qɑrɑ”以下义项[4](P635-636)。

a.“qɑrɑ”的本义是“黑”,指像煤或墨一样的颜色,是与白色相对立的。如:qɑrɑ kuri?(黑米) qɑrɑ ?ɑ?(黑发) qɑrɑ bojɑw(黑颜料)

哈萨克语在社会不断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引申出了许多新的带有象征色彩的含义,这些引申义的大量使用是哈萨克语颜色词的一个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qɑrɑ”在哈萨克族的民间文学中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难以预测的颜色词,因此逐渐演变出了在本义之外的许多引申含义[5](P195-198),例如:

b.表达程度加深、加强:qɑrɑ kok(深蓝色) qɑrɑ d?ɑ?bir(倾盆大雨)qɑrɑ borɑn(狂风)

c.表达普通,素的,精炼的:qɑrɑ et(瘦肉)qɑrɑ kod?e(没有肉的素汤饭)qɑrɑ ?ɑj(不加牛奶的清茶)

以上的义项均为中性义,“qɑrɑ”表达贬义色彩的义项有:[6](P45-46)

d.表达非法,黑暗的:qɑrɑ tizimdik(黑名单)qɑrɑ nɑpos(黑户) qɑrɑ ku?(黑势力)

e.表达不好,不吉利的:qɑrɑ d?rek(阴险毒辣的心肠)qɑrɑ bɑsw(倒霉)qɑrɑ d?ɑbw(陷害,污蔑)

f.表达悲伤,不幸,可怜:qɑrɑ d?milw(丧服)qɑrɑ ɑsipɑn t?n(灾难深重的日子) qɑrɑ borbɑj(穷孩子)

g.表达下等的,卑微的含义:qɑrɑ χɑliq(平民)qɑrɑ?ɑ(贱民,劳动者)qɑrɑ sujek(出身贫苦的人)

h.表达坏,狠毒,卑鄙:qɑrɑ d?y?i(无耻的,不要脸的)qɑrɑ d?ɑbw(抹黑,陷害)qɑrɑ njet(心地不良,别有用心的)qɑrɑ dulej(不懂情理的,粗野的)

“qɑrɑ”表达褒义的义项有[7](P31-33)

i.表达伟大,广阔,神圣:qɑrɑ kol(圣湖)qɑrɑ tɑw(高大雄伟的山)qɑrɑ χɑn(喀拉汗王国)qɑrɑ s?z(有教育意义的,富有智慧的俗话)

三、“黑”与“qɑrɑ”的语义对比

根据我过最早的汉语辞源学词典《说文解字》中提到,“黑”指“火所熏之色也”,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版)中所说,“黑”指像煤或墨的颜色。同时在哈萨克语中“qɑrɑ”的使用频率也很高,而且造词能力强,由它构成的一系列合成词组和固定词组也非常多,有很强的容纳扩充能力。本人以《现代汉语大辞典》和《哈汉词典》为参考依据,将“qɑrɑ与黑”的语义进行归纳总结和对比:endprint

②哈萨克语“qɑrɑ”作为动词时的含义及用法在这里不作为对比对象。

(一)“黑”和“qɑrɑ”在汉哈两种语言中的语义共性

a.表颜色,黑色。[8]

在日常生活中,黑色容易让人们联想到漆黑、没有光亮的地方,如夜晚,深夜时的状态,此时汉哈“黑”与“qɑrɑ”所带给人们的感知都属于颜色领域,语义一致,是源于人们对世界的感观是一致的。如:①黑板;②黑头发;③qɑrɑ boyɑw(黑颜料)。

b.表不正当的,不合法的,坏的,邪恶的。

词语“黑暗无光”让人容易联想到隐蔽、不公开的场所,通常人们在隐蔽的环境下所从事的活动都不是光明正大的,往往是不合法、不正当的。在汉哈两种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如:①这是一批黑货;②她上了黑名单;③qɑrɑ tizimdik(黑名单);④qɑrɑ kut?(黑势力)。

c.表沮丧的,悲哀的。

黑色容易给人们带来压抑,沉闷,不愉快的心情,所以也映射出了“不愉快,沮丧的”等相关的意义,同样在汉哈两种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表达,如:①黑暗的旧社会、②qɑrɑ kon(黑暗的日子)。

d.表不公开的,隐蔽的。

没有光亮的地方自然是隐蔽不易被人发现的,不易被发觉就难以了解真实情况,因此“黑”由引申为“隐蔽的,不公开的,私密的”含义,如:①黑马(指开始并不被看好的获胜者);②黑店;③qɑrɑ nɑpos(黑户)。

e.表耻辱的,不体面的。

中国古代有一种刑法,是对违法的人在其脸上用黑色墨汁进行刺涂,成为一种洗不掉的耻辱和标志,所以在汉语中常用“黑”代表“不体面的,带有耻辱的”的含义,如:①抹黑;②qɑrɑ d?ɑbw(抹黑,陷害)。

通过比较汉语和哈萨克语“黑与qɑrɑ”,我们发现哈萨克族对颜色词“qɑrɑ”产生的联想及文化内涵与汉文化存在着相似点,且在对核心含义的认知上与汉文化存在着一致性。在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发展和交融中,汉哈民族产生了一定的心理认同感和文化共识,这对于新疆逐渐繁荣发展的现代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黑”和“qɑrɑ”语义的民族特性

人类的共性决定了各民族语言文化之间的共性,使得相互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但每个民族的语言由各有各的特点,使得翻译作为交流的媒介。在汉语“黑”和哈萨克语“qɑrɑ”的互译中,有些词语是惯用语,带有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所以在翻译时不能直译。

1.“黑”的语义特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在不断增加,旧词新义也不断出现。在汉语中,“黑”出现了动词的用法,如:“总有人在黑他”中的“黑”表示“栽赃,陷害”,“自从网站被黑过,就再也登陆不上了”中的“黑”表示“被网络病毒攻击,污染”,可见汉语动词“黑”随社会发展中有增加了“栽赃,陷害,攻击,污染,侵袭,毁坏”等含义。

2.“qɑrɑ”的语义特性

哈萨克族自古以来就是草原游牧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受大自然的影响,熟悉了各种颜色,并且对颜色构建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语言系统和独特的认知视角。和汉语“黑”相比,“qɑrɑ”在哈萨克语中有自己独特的义项[9](P37-40)

a.普通的,素的,精炼的:

qɑrɑ et(瘦肉) qɑrɑ ko?e(不放肉的素汤饭) qɑrɑ t?ɑj(不放奶的清茶)

b.偉大的,广阔的,神圣的:

qɑrɑ kol(圣湖) qɑrɑ qum(大沙漠) qɑrɑ t?ɑ?irɑq(圣殿,长辈住的大房)

四、汉哈语中对“黑”与“qɑrɑ”的认知

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中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在互相理解,包容,接纳和融合之路上不断前进。民族文化发展作为中国现代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特色和亮点。因此增强公民对文化的心理认同感,提高对优秀文化的共识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认知一致性

首先,汉哈民族对黑色的感知是一致的,都容易联想到没有光亮的地方和黑夜,由其产生的一些引申义也就非常接近。其次,随着新疆大发展,大繁荣,大团结进程的不断推进,汉族和哈萨克族的文化交流融合不断融合,在现代哈萨克语中“qɑrɑ”也受到汉民族对黑色意义的影响,并有了“肮脏,低下”等含义,如:qɑrɑ dulej(不懂情理的,粗鲁的)d?yzi qɑrɑ(厚脸皮的,无耻的)等。

(二)产生民族特性的原因

颜色词容易让人们对已有的感知,产生与本民族文化对等的事物间的联想,色彩感官来源于人们的第一直觉,由此产生的联想和感情起伏则会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直接影响。哈萨克民族自古以来都是草原游牧民族,与汉民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有着很大不同,因此对一些固有的事物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认知。比如哈萨克族在赞美姑娘的眼睛美丽时就会用“qɑrɑ kuz”,而汉语中就没有这样的表达。

五、结语

不同民族在看待同一颜色时都有独特的审美视角,在言语翻译和表达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出这种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比分析了哈、汉语同一颜色词“qɑrɑ与黑”的语义及其文化内涵,通过分析发现在一些语义下“黑与qɑrɑ”存在语义一致的现象。尽管各少数民族的表象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在核心文化上与汉文化的确存在一定的共性。由此可鉴,各民族的思想观念正在不断地开放包容,借鉴影响,而新疆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桥头堡”,要想让民族文化走出去,被大众欣赏和接纳,就需要加强对双语双文化的教育以及双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只有深入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环境,准确把握不同的民族文化及其心理,才能真正对译文做到验明正身,还其本源,最终在两种语言的互译中做到语言和文化同时对等的翻译,从而真正减少“误译”现象的发生,为“一带一路”的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对各民族间的文化共享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爱华.哈萨克语颜色词试说[J].语言与翻译,1997,(1):38-40.

[2]赵琰.哈萨克语颜色词的文化含义[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7,(12):23-25.

[3]潘峰.《现代汉语词》“黑”词组语义分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34).

[4]努尔别克·阿布肯.《哈汉词典》[M].民族出版社,1985:635-636.

[5]梅花·俄力亚,乌鲁木齐拜·杰特拜.哈萨克语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195-198.

[6]托呼塔别克·吾拉尔.哈萨克语“qara”一词的意义浅谈[J].语言与翻译,2004,(1):45-46.

[7]马小玲,洪勇明.哈萨克语色彩词及转义分析[J].语言与翻译,2000,(4):31-33.

[8]赵占海.汉维语中“黑”与“qara”的对比[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9]张玲,热西旦·艾山江.汉维语基本颜色词价值取向的异同比较[J].语言与翻译,2011,(4):37-40.

(康佳文 新疆伊宁 伊犁师范学院中国语言分院 835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哈萨克语对比汉语
学汉语
追剧宅女教汉语
哈汉语中吉祥数字文化对比
汉哈语表女性谚语之文化比较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汉语与拼音
汉语与哈萨克语比较句研究的类型学视角
新疆青河县阿热了乡哈萨克族聚居区居民的语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