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方案对高血压伴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7-10-19樊骏
樊骏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案对高血压伴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86例高血压伴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其就诊时间分成微创组(A组)和开颅组(B组), 每组43例。B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方案, A组采用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方案。对比两组患者创口直径、术程、总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等治疗指标, 并记录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法(NIHSS)评分、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 A组患者的创口直径(3.5±1.0)mm、术程(35.2±5.2)min、
术中失血量(5.6±1.2)ml、总住院时间(9.9±2.0)d均显著优于B组的(120.2±30.5)mm、(159.1±20.5)min、
(69.5±10.3)ml、(18.6±3.5)d,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5.077、38.416、40.408、14.152, 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NRS评分(3.3±0.6)分显著低于B组的(7.2±1.3)分, SF-36评分(80.2±5.4)分则明显高于B组的(66.3±4.6)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7.862、12.849, P<0.05)。结论 对高血压伴脑出血患者予以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 疗效确切, 可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 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影响,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手术方案;高血压;脑出血;生活质量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8.020
当前临床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多采用外科手术疗法, 传统开颅手术存在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高等弊端, 在耐受力差、免疫力低下的老年患者中应用价值较小;微创清除术作为一种新型术式, 能有效规避开颅手术风险, 对提高患者术后恢复效率及质量具有积极影响[1]。本次研究以此为方向, 对8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的43例予以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方案, 获得理想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2年6月~2014年2月收治的86例高血压伴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通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2]及《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3]中相关诊断标准。根据就诊时间将患者分成微创组(A组)和开颅组(B组), 每组43例。A组中男25例, 女18例;年龄25~73岁, 平均年龄(52.6±9.2)岁;高血压史(2.3±0.5)年;发病至手术时间间隔(5.3±0.6)h。B组中男24例, 女19例;年龄24~72岁, 平均年龄(52.5±9.5)岁;高血压病史(2.4±0.5)年;发病至手术时间间隔(5.2±0.6)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 ①符合高血压伴脑出血相关诊断标准者;②臨床资料完整者;③相关手术适应证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 3 排除标准 ①合并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者;②中途退出治疗、更改术式、转院或随访期失联者;③脑出血24 h后就诊者;④合并精神疾病、意识不清或语言障碍者;⑤孕期或哺乳期妇女;⑥未成年或年龄>80岁者。
1. 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步骤均参考《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3]中相关要求及规范实施。
1. 4. 1 B组予以传统开颅手术方案 ①常规术前检查,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取仰卧位;②影像学检查确定出血位置, 于额颞顶行耳前弧形切口, 骨瓣开颅;③发现病灶并常规清理血肿, 电凝止血, 行去骨瓣减压;④检查出血点止血情况, 确认无血肿及再出血情况后置入引流管, 逐层缝合。
1. 4. 2 A组予以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方案 ①常规术前检查, 取仰卧位;②影像学检查确定出血位置, 使用合适长度的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 局部麻醉下使用电钻带动穿刺;③首次抽吸血肿总量的50%, 颅内压降低后置留血肿碎吸针;④血肿腔内注入5万U尿激酶混合生理盐水溶液, 夹闭引流管120 min后放开, 血肿碎吸针抽吸残余血肿液, 频次为1~2次/d;⑤以CT复查结果决定尿激酶使用频次及拔针时间(拔针时间需<6 d)。
1. 5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创口直径、术程、总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等治疗指标, 并记录其NIHSS评分、NRS评分及SF-36评分。
1. 5. 1 疼痛评分标准 以NRS为疼痛评分依据, 用数字0~10代表不同的疼痛程度:0:无痛;1~3:轻度疼痛;4~6: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
1. 5. 2 NIHSS评分标准[3] 总分共计42分;正常:0~1分;轻微中风:1~4分;中度中风:5~15分;中重度中风:16~20分;重度中风:>20分。
1. 5. 3 生活质量评估标准 以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为生活质量评估依据, 从调查表的8项维度中选取生理机能(PF)、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精神健康(MH)等5项为代表, 均以100分为满分, 得分越高则健康状况越好。SF-36平均得分=5项维度积分之和/5。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指标对比 A组患者的创口直径、术程、术中失血量、总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B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endprint
2. 2 两组患者的预后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NRS评分显著低于B组, SF-36评分则明显高于B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以老年人群为高发群体, 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预后差、致殘率及致死率高等特点, 积极有效的治疗干预是提高患者预后质量、促进病情转归的关键。本次研究为探讨不同手术方案对高血压伴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选取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发现予以微创疗法的A组患者虽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同传统开颅B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及生活质量显著优于B组(P<0.05), 同杨红伟等[4]研究报告内容基本一致。有研究指出[5, 6], 微创治疗通过穿刺抽吸方案清除颅内血肿, 可弥补传统开颅手术创伤大、脑组织暴露时间长等不足, 对降低术后感染风险、提高患者预后质量有利。作者认为, 微创治疗对抵抗力及耐受力较差的老年患者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患者接受度高, 能有效改善开颅治疗对其身心造成的不良影响, 于患者预后恢复有利。
综上所述, 对高血压伴脑出血患者予以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 疗效确切, 可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 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影响,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许进昌. 微创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海南医学, 2010, 21(21):37-38.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 39(7):579-616.
[3] 饶明俐. 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27.
[4] 杨红伟, 李坚, 农奔, 等. 微创及开颅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广西医学, 2012, 34(12):1674-1676.
[5] 何天勇, 刘窗溪, 罗成, 等. 个性化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及术后生活质量的观察. 重庆医学, 2013(35):
4249-4251.
[6] 陆明, 何卫春, 党宝齐, 等.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1):24-26.
[收稿日期:2015-06-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