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会专业本科生双导师制培养战略研究

2017-10-18王树锋耿晓嫒郭丹梁平

人力资源管理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双导师制财会专业

王树锋 耿晓嫒 郭丹 梁平

摘要:基于财会专业招生不断扩大而培养质量和就业率不断呈下降趋势的客观实际,结合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经验,采用判断推理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财会专业本科生实施双导师制培养的特征和意义,探讨了双导制计划制定和组织实施的程序、步骤、内容和方法,并研究了双导师制实施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方法。

关键词:财会专业 双导师制 培养战略

导师制是为本科生配备专门老师指导其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所推行的办法,也是我国培养研究生实施的普遍定制。近年来,教育部决定对会计专业硕士(MPACC)采取双导师制办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此,针对国内普通高校财会专业人才供应旺盛而面对社会需求缺口却难以满足的现状,探索将“双导师制”(以下简称“双导制”)人才培养战略运用到财会专业本科生教育中,创建财会专业本科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能力,促进学校专业特色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财会专业本科生双导师制培养的意义

1.双导制培养的含义及特征

多年来高校实行的导员制管理,对学生思想教育及行为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长期持续的行为思想约束和死记硬背式学习,使大学生行为管制与内涵培养脱节,本科生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驾驭能力很难获得职场青睐。特别是普通高校的财会专业,相比始终强势发展的财经类院校财会专业,导员制模式对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几乎束手无策。实施双导制培养模式,即为本科生同时配备校内、校外两个导师,共同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的模式。与导员制相比,双导制培养具有以下三点独到特征:

(1)指导方向的独特性

导员制可概括一个“管”字,定位于约束和规范学生思想行为,多倾向于让学生循规蹈矩为人处世和增强社会表现能力;而双导制培养突出一个“教”字,定位于提升学生业务涵养和实操能力,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应用创新和科研智慧培育,用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的成熟思想、专业口碑、科研学术精神等,影响学生思想、情感以及未来职业发展取向。

(2)指导对象的粘结性

双导制则是导师与学生“一对一”,一个导师组由校内外两个导师和几个本科生组成,教师和会计师固定地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师生之间可近距离接触,思想、情感很容易交汇,让学生在校期间获取面对面、心向心地交流互动,学生对导师所累积的尊重随时转化成学习、科研、实践的动力,使之在专业学习上得到专门辅导,更好地贯彻“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而,修正了导员只传达任务这种“撒手放鸭子”的教育模式。

(3)指导目标的趋同性

双导制与导员制并不矛盾和冲突,其指导目标都涵盖了本科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特征培养。导员制旨在把学生教育成“乖孩子”,双导制旨在将学生塑造成“好孩子”,两者共同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素质的“强孩子”。

2.财会专业本科生实施双导制培养的意义

财会专业是近年普通高校的“热门专业”,其就业压力也随之剧增,实施双导制培养,学生通过与校内外导师接触,能够促进其专业课学习信心,夯实专业知识基础,从而解决学习和未来职业生涯中的业务瓶颈问题;同时,能够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三观”来处理学习与生活,科学规划人生。最重要的是可使学生在养成创新思维和科研习惯,教师不再单纯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还指导和督促学生开展专业创新研究。导师将自己的研究思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传导给本科生,督促和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思想、理论、方法等进行研究并力争发表论文,使学生带着优秀学术成果毕业,从而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财会专业双导制培养模式及实施

(一)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基本架构

双导师制,应成为今后高教领域探索实施的一种学校与社会企业联合培养财会专业本科生的创新教育模式。它由培养学校配备专业导师(一导)和聘用校外企业有资质、有能力、有素养、有热情和责任感的实践专家(二导)共同携手,各相在分工领域分别完成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导的理论培养和以专业应用操作技能为主导的实践培养,并共同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这种特定培养模式,适于财会专业等各类本科生培养,其模式架构如图所示:

(二)制定财会专业本科生双导制培养计划

双导制将成为未来中国高校普遍推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在大学生厌学时代迫切需要采取的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教育策略。而且,这种培养模式不受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度约束,是高校可以自主安排也比较容易落实执行的先进教育手段,对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增强教师科研学术水平,都具有极大促进效应。为此,需制定周密培养计划。

1.定位双导制培养模式的目标主体

(1)校内导师。为了有效落实双导制培养模式,建议双导制的实施主体应为确定财会专业所在的学院或系,执行主体确定为负责财会专业建设的系或教研室,指导主体(实施客体)为经过遴选具备独立指导学生资格的教师,培养目标和对象是财会专业在校大学生。

(2)校外导师。校外导师原则上应在学院建立的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单位遴选,但不排除利用其他社会资源,特别是资历深厚的老注会、专家级高级会计师,应动员教师的充分挖掘个人社会资源,力争选拔充足而优秀的“重量级”实践专家。

2.确立双导制培养模式的实施时间和程序

双导制培养计划应在大—下学期完成并通过学院审批,在普遍开设专业课的大二上学期开始落实执行。具体实施程序由学校根據本校的实际情况而定,譬如在大二上学期向学生发布双导制方案和导师守则,号召学生根据教师简介自主选择导师,导师遵循指导规则定期与学生沟通交流和进行专业学习、创新立项、科研方法等方面的指导,鼓励学生搞专业写作和参加科研活动,举办小型科研创新比赛活动,帮助学生修改论文和投稿发表文章等。

3.制定导师遴选条件endprint

本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遴选导师应首先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发展需求的科研学术素养和教学水平,可以不限制教师职称、学历和工作资历,但近3年内须有发表科研学术论文经历,或虽未发表论文但有纵向科研立项成果的教师。遴选二导也需考核其近五年学术科研成果。

4.确立导师指导学生的内容及职责

(1)校内导师指导内容及职责。校内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的内容应涵盖学生出勤、课堂纪律、专业知识学习、思维训练、财税政策认识理解、执业发展规划、毕业论文(设计)等内容。其核心是专业知识学习指导和督促,导师通过学生交流沟通,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工作感受总结提炼出来,传授给学生,以此感染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精神,能够独立自觉地夯实财会专业基础,提升业务知识储备空间;其次是专业思维和学习方法的锻炼,让本科学生掌握量变和质变的功能及其关系,懂得学以致用,学会运用知识的方法比应对考试方法更为重要,要争取做“创新型人才”而不是“考试型人才”,要善于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举一反三地思考,并撰写发表论文;导师要注重学生能力提升的培养,努力找到导师组内各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因人制宜地加以引导和教育,导师自己以及要求其学生普遍树立在学院(系)范围内的导师组竞争拼搏意识,通过举办独特的专业讨论活动和联谊聚会,给学生特别是需要改善表达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学生以更多的表现机会,做到基础条件优越的学生更加优秀,基础条件较差的学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终提升导师组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最后,要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把好学生毕业的最后一道关。

(2)校外指导教师指导内容及职责。二导需在积极支持一导工作,做到相互密切协作配合。其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二是协助就业。二导不受学校规章制度约束,但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激励和服务措施,提供指导学生的工作场所和环境条件,如实训工作室、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在可能条件下,应该将二导工作单位建成学校财会专业大学生实习(训)就业基地,除了正式授牌外,还要通过回访、安排学生生产劳动实习、社会实践锻炼等活动,协助企业生产、营销等活动,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以求取得企业领导的支持;二导除了进驻学校开展专业实验、实习、实训辅导、培训、讲座外,还要努力把学生带向企业或推荐给相关单位,切实让学生提前接触会计真帐,熟悉实践业务流程和操作方法,并利用其人脉和社会资源为学校提供大学生招聘信息和推荐导师组大学生就业。。

(三)规范双导制实施步骤

双导制作为一种创新培养模式,应在财会专业领域内容分专业、分届别、分班级地先试行后推广。二级学院应有计划、分层次、渐进式地对财会专业本科生实施全员双导制培养战略。有计划即学校对双导制的实行要有行动方案,具体计划与步骤,使双导制有条不紊的运行在财会专业本科生与导师之间;分层次即导师有针对性的对待不同偏好的学生,学生是各有千秋,互有不同,导师要针对同学的差异性进行分层次教学;渐进式即在本校本院财会专业二表本科生的范围内率先试行双导制培养,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形成推向二表B、二表C或三表生的学生,最终形成全部专业、全学院乃至全学校范围的本科生双导制培养模式。

(四)财会专业双导制实施绩效考评

绩效评价是双导制实施过程中的保护与监督屏障,其评价主体应为学校人事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评价重点对象是校内导师。

1.构建双导制考核评价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应建立双导制绩效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原则、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等。考核校内导师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力求“让数据说话”,确保评价结果公平公正。双导制评价指标可以分层确立:一层指标包括导师层和学生层;据此分设二级指标,导师层分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两类,学生层分别个人能力提升、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等类别;继而,结合评价内容实际需要设立具体评价指标项目,如校内导师分为联系学生密度、专业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参加社会活动、推荐实习单位、提供就业岗位等具体指标,学生科研层分为撰写投稿论文篇数与字数、论文发表刊物级别及数量、参加导师课题状况等。

2.确定考评方法

评价方法直接关乎到评价结果,进行评价需要一个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评价主体确定为学院成立的评价小组,严格要求小组成员将评价工作做到尽善尽美,评价结果直接影响双导制日后的執行工作,因此态度要端正,方法要恰当,结果要公正;评价对象是导师与学生组成的团队及其所取得的成果业绩;评价方法可采取分数制,根据成绩评价小组对其进行打分,得出最后的评价结果;具体的评价方法各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而定;评价结束,应公式评价结果。凡优异成绩者,需上报学院张榜通报,形成榜样示范和优秀目标带动效应,以鼓励其他同学开展学习竞争。

3.建立考评程序

双导制毕竟是对导师工作的业余资源挖掘利用,虽然有条件的学校会给予教师一定报酬或者对优秀导师给予一定奖励,但教师的绝大部分工作仍应具有义务奉献性质,属于师风师德建设成果的体现。所以,双导制评价方法应简便易行,不宜复杂,只要能够产生客观、公正、令人信服的评价结果即可。可采取评分表方法,即对确定的考评指标逐项排列于表格“指标体系”栏,逐项定出分值标准。考评结果审核无误,即应发布公示一周;公示无异议,便可依照考评结果,安排相关待遇或奖励分配适宜。对校外导师评价结果,应通报二导所在单位领导或指定机构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

三、结论

双导制改变了以往导师只能“指导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的传统思想,让导师在大二刚步入系统化专业学习阶段就介入学习和社会素养等综合性地指导,从而增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功能;同时,能改变过去仅有校内老师指导学生导致学生毕业无法马上适应实践工作甚至因缺乏实践阅历而难于就业的现象,让学生通过实践专家不仅猎取实践知识而增强其将专业知识转化实践做法的技能,还可接受导师介绍到实践岗位参与实际业务操作,从而增强学生的在校“工作经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确保高校“3+1”等培养模式落到实处。endprint

猜你喜欢

双导师制财会专业
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的实践嬗变及模型建构
校企合作下的财会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探讨
关于财会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
提高中职财会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中职财会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初探
我国财会行业创新与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的完善
浅析现代学徒制在中职财会的应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