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治疗对自我意识高于或低于常模儿童的影响
2017-10-18金敏徐锋赵红
金敏,徐锋,赵红
·学术交流·
叙事治疗对自我意识高于或低于常模儿童的影响
金敏,徐锋,赵红
目的研究叙事治疗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例自我意识高于常模的儿童及23例自我意识低于常模的儿童,分别进行10次叙事治疗,治疗前后使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PHCSS)对两组进行评估。结果自我意识低于常模组儿童治疗后PHCSS总分(t=10.126)及行为(t=3.259)、智力与学校情况(t=5.449)、躯体外貌与属性(t=4.069)、幸福与满足(t=4.374)分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评分恢复正常(P<0.01);自我意识高于常模组儿童治疗后PHCSS总分(t=4.383)及智力与学校情况(t=3.102)、躯体外貌与属性(t=3.952)分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后评分恢复正常(P<0.01)。结论叙事治疗能有效改善儿童的自我意识。
叙事治疗; 儿童自我意识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arrative therapy in children's self-concept.Method:Totally 20 children with lower self-concept and 23 children with higher self-concept received narrative therapy for 10 times.The 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PHCSS) was used to assess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Results:After 10 treatments,PHCSS scores (t=10.126)and sub-scores on behaviors(t=3.259),intellectual and school status(t=5.449),physical appearance and attributes (t=4.069),well-being and satisfaction(t=4.374) all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o normal in children with lower self-concept(P<0.01).PHCSS scores(t=4.383) and sub-scores on intellectual and school status(t=3.102),somato-physiognomy and attribute(t=3.952)all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o normal in children with higher self-concept(P<0.01).Conclusion: Narrative therapy is effective in promoting children's self-concept.
Keywords: narrative therapy; children's self-concept
叙事治疗是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的一种。该疗法基于一个观点:故事是修整经验和指引判断与行动的基础[1]。叙事疗法认为心理问题是由于问题故事所致,治疗的过程就是治疗师和当事人共同创建积极的、有希望的故事的过程。国外研究[2-4]发现,叙事治疗在儿童遗尿、偷窃行为和改善亲子关系上已有良好疗效;而国内叙事治疗的相关研究比较欠缺。儿童自我意识反映了儿童对自己在环境和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认识,也反映了评价自身的价值观念,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目标、完善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证。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方面,它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为了解叙事治疗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本研究运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43例自我意识偏离常模的儿童在叙事治疗的前后进行评估。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为2015年1月至11月我院门诊心理咨询的儿童。纳入标准:自我意识偏离常模、自愿接受叙事治疗的儿童; 排除标准:存在意识障碍或严重精神障碍急性期。共纳入43例,其中自我意识高于常模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11.23±1.02)岁。自我意识低于常模组23例,男11例,女12例;平均年龄(10.38±1.33)岁。
1.2 方法 评定工具: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PHCSS),是美国心理学家DBEV及Piers和Harris于1969年编制、1974年修订的儿童自评量表;适用于8~16岁儿童,主要用于评价儿童自我意识状况,包括6个分量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2001年我国苏林雁教授等[5]对此量表进行了标准化并制定了全国常模,其信度、效度较好。PHCSS总分在第30百分位至第70百分位之间为正常范围;得分低于第30百分位(相当于粗分51)为自我意识水平偏低,提示该儿童可能存在某些情绪或行为问题或社会适应不良,有自信心不足、自我贬低倾向;得分高于第70百分位(相当于粗分63)为自我意识水平过高,提示该儿童可能对自己要求过高,过于求全,对挫折的耐受能力不足。
研究方法:入组儿童接受每周1次叙事治疗,每次50 min,共10次。治疗中通过相关影响力的问话、界定要外化的问题、解构、寻找独特的结果、人与问题关系的修正、建构新故事等,促使来访者从有问题的想法、感觉和行为中发现新的意义,减少无益的人际冲突,降低失败感,改用较轻松、没有压力的方法去看待问题,帮助儿童找出自己全新的自我认同。
评定方法:采用PHCSS于入组时及治疗结束后分别评定一次。量表评定由受过培训具有资质的精神科主治医师实施。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主要统计方法为t检验。
2 结果
2.1 自我意识低于常模组治疗前后PHCSS评分比较 自我意识低于常模组儿童经过叙事治疗后PHCSS总分高于治疗前,治疗后总分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幸福与满足治疗后评分高于治疗前,治疗后评分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焦虑、合群治疗前后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3例自我意识低于常模组儿童治疗前后PHCSS评分比较
注:**P<0.01
2.2 自我意识高于常模组治疗前后PHCSS评分比较 自我意识高于常模组儿童经过叙事治疗后PHCSS总分低于治疗前,治疗后总分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治疗后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后评分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为、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治疗前后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0例自我意识高于常模组儿童治疗前后PHCSS评分比较
注:P<0.01
3 讨论
儿童自我意识反映了儿童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的认识,是个体实现社会化、完善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证。儿童自我意识受家庭环境、父母养育方式等影响[6-7]。自我意识水平低的儿童自我评价低,社会适应不良,学习及人际交往困难。有研究[8-9]发现,自我意识水平低的儿童同时可能存在情绪及行为问题,自我意识水平过高的儿童存在完美主义倾向,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不足。所以,改善儿童的自我意识,对于解决儿童的情绪及行为问题,促使儿童更好地实现社会化目标至关重要。本研究显示,叙事治疗能有效改善儿童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水平低的儿童经过叙事治疗后自我意识水平提升,尤其是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幸福与满足感明显改善。自我意识水平过高的儿童经过叙事治疗后自我意识水平恢复正常,尤其是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评分改善明显,使儿童能够接纳自身的不完美,更能用积极的方式应对挫折,具有更强的成就动机。
分析叙事治疗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因素,在于以下方面:因为儿童往往喜欢别人注意他们的能力和知识,却不喜欢别人注意他们的问题,所以在传统咨询中成人治疗师如何接近儿童成为一个难题。与传统心理治疗相比,叙事治疗的外化对话把人和问题分开,能够让儿童从责难的压力中解脱,采用更轻松、更有效且更没有压力的方法面对问题。而且,将儿童视为面对问题的客体而不是问题本身,对于保护儿童同一性形成过程中的可塑性大有帮助[10]。此外,叙事治疗中关注的例外(闪光的时刻)或“特殊结果”包含许多和充满问题的故事不同的想法、动机、目的、感受和行动,而这些信息则构成一个充满希望的替代故事。通过叙事治疗的上述技巧,儿童更愿意积极地参与到治疗中来,儿童也不再把自己等同于问题本身,而是变成一个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所以,与传统心理治疗相比,叙事治疗对于改善儿童的自我意识更具有优势。
[1] John D.Life and Story:Autobiographies for a narrative psychology[M].Praeger Publishers,1994:28.
[2] Silver E,Williams A,Worthington F,et al.Family therapy and soiling:An audit of externalizing and other approaches[J].J Fam Ther,1998,20(4):413-422.
[3] Lynette P,Vromans,Robert D,et al.Narrative therapy for adults with a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Improved symptom and interpersonal outcomes[J].Psychotherapy Research,2011,21(1):4-15.
[4] Seymour FW , Epston D.An approach to childhood stealing with evaluation of 45 cases[J].Australian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1989,10(3):137-143.
[5] 苏林雁,罗学荣,张纪水,等.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31-34.
[6] 张静,石淑华,胡美荣,等.影响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家庭环境因素研究常模[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4):320-321.
[7] 陈琴,余成民,李玲佳,等.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及家庭环境状况[J].四川精神卫生,2013,26(3):177-181.
[8] 黄广文,苏林雁,苏巧荣,等.存在焦虑症状儿童自我意识及行为问题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3):32-34.
[9] 兰燕灵,张海燕,李萍,等.儿童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的关系探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1):53-55.
[10] Freeman JC,Epston D ,Lobovits D.Playful approaches to serious problems-narrative therapy with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M].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8:11.
Thestudyofnarrativetherapyinchildrenwithhigherorlowerself-concept
JINMin,XUFeng,ZHAOHong
MentalHealthCenterofSichuanProvince,Mianyang621000,China
R749.3
A
1005-3220(2017)05-0343-03
2016-11-08
2017-04-20)
621000 四川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
赵红,E-Mail:333803817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