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2017-10-18张爱珍

中国卫生产业 2017年24期
关键词:投诉率内科心血管

张爱珍

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心医院,山东淄博 255120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张爱珍

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心医院,山东淄博 255120

目的对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安全防范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8月该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实施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和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措施),每组80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护理投诉率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过程中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投诉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1.3%vs 10.0%;护理投诉率2.5%vs 11.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45例非常满意、21例满意、12例基本满意、2例不满意;对照组患者24例非常满意、12例满意、19例基本满意、11例不满意;满意度(97.5%vs 8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管理中加强安全防范措施,有利于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减少患者投诉率,促进护患和谐。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风险因素;对策

随着医院护理服务体系不断改善与加强,心血管内科作为医院高风险科,对护理要求更高且严格。心血管疾病患者病程长、病情复杂且变化快、死亡率高,一些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再加上生活负担加重导致强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疾病的康复,甚至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1],也易引发护患纠纷。所以,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需对在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该文选取2012年2月—2014年8月该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安全防范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6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患者。在观察组中,男性45例,女性 35 例;年龄 47~79 岁,平均年龄(59.6±5.8)岁;病程 2~19 年,平均病程(7.5±2.9)年;在对照组中,男性47 例,女性 33 例;年龄 48~80 岁,平均年龄(60.8±5.2)岁;病程 3~21 年,平均病程(8.0±3.2)年; 两组患者可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如下。①强化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熟练掌握护理知识和技能是护理人员必备的基本条件,护士长应定期考察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组织护理人员学习进行学习和培训,对护理过程中大家遇到的各种问题集中汇总并进行讨论,提出护理中存在的如操作等的错误并进行纠正[2]。②制定护理工作管理制度。医院针对心血管内科的护理工作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各项操作标准和工作流程。③加强监督与管理。医院管理人员应鼓励护理人员提出合理的意见,及时改进管理措施,使护理工作开展更规范、合理[3-4]。④加强陪护人员管理。医院应积极组织陪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指导其正确看护患者,使其了解患者疾病的风险因素,确保能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⑤加强与患者进行沟通,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告知患者疾病的相关注意事项,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5]。⑥实施安全防范措施。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看患者是否发生护理风险事件,若发生则注明发生原因和发生何种风险事件,在之后的护理中要着重注意这些风险因素。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护理投诉率和患者的满意度。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由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评分,分为非常满意(>90分)、满意(80~90 分)、基本满意(60~80 分)和不满意(<60分)4个等级。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和护理投诉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过程中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投诉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1.3%vs 10.0%;护理投诉率2.5%vs 11.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45例非常满意、21例满意、12例基本满意、2例不满意;对照组患者24例非常满意、12例满意、19例基本满意、11例不满意;满意度(97.5%vs 8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主要有患者擦伤、跌倒、褥疮等。经过调查分析,护理中风险因素有患者及家属、护理人员、医疗设备、药物等[6]。①患者及家属。心血管疾病病情复杂且变化快、危险性高、死亡率高,部分患者存在意识障碍,更增加了其风险;若患者未出现明显症状,加之患者及家属对疾病认识度低,通常会不配合医生和护理人员治疗、护理,增加了护理风险;此外,在对患者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若患者病情恶化,有的患者及家属会将责任推卸给护理人员,甚至导致护理纠纷[7]。②护理人员。有些护理人员经验不足,对护理风险不重视,缺乏处理护理风险事件能力,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可能导致护理风险。③医疗设备及药物。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设备、药物也日益更新,医疗设备及药物是否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需不断学习,及时掌握最新医疗设备的使用及患者服用哪种药物最适宜,若护理人员对医疗设备使用不当或者告知患者错误的服药剂量,易发生护理风险事件,严重时甚至威胁患者生命。所以,护理人员在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必须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规避风险,促进患者的康复治疗[8]。

在该研究中,观察组护理过程中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投诉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1.3%vs 10.0%;护理投诉率2.5%vs 11.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45例非常满意、21例满意、12例基本满意、2例不满意;对照组患者24例非常满意、12例满意、19例基本满意、11例不满意;满意度(97.5%vs 8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蔡丽梅学者[9]的研究中,研究组发生2例(2.63%)护理风险事件,显著低于对照组(9例,11.84%);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8.68%vs 89.47%),与该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对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管理中加强安全防范措施,有利于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减少患者投诉率,促进护患和谐,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宋建华.论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防范[J].中国卫生产业,2015,15(21):101-103.

[2]陈小茹.心血管内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和防范措施探讨[J].中外医疗,2014,15(8):150-151.

[3]李桂芳,凌晨,王丹.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24(4):2265-2266.

[4]李美英.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94):361-362.

[5]王艳.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与安全防范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8):154.

[6]杨福兵.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分析与安全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4):136-137.

[7]张明芳.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175-177.

[8]季广龙.心血管内科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与安全防范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7):168.

[9]蔡丽梅.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J].大家健康旬刊,2015(7):194-195.

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7)08(c)-0162-02

2017-05-20)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24.162

张爱珍(1966-),女,山东淄博人,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

猜你喜欢

投诉率内科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内转科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观察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
探讨护患沟通技巧在门诊注射室的运用效果
门诊输液室应用人性化护理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