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互联网”教学
2017-10-17王亚飞
王亚飞
摘要:“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的理念,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更符合现在的客观现实,是教育的创新。互联网+教育不是对传统教育的颠覆,而是教育与现有环境的结合,是与时俱进的教育。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理念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1-015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高校信息化建设已步入“互联网+”阶段。要实现“互联网+教育”。必须作出整体思考和规划,用互联网思维促进高等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变革。
一、“互联网+”理念的提出与特征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出“互联网+”。
“互联网+”的提出俨然是一场革命。迅速渗透到各行各业。似乎人们还没来得及整明白“互联网+”是什么东西,“互联网+***”已经铺天盖地涌现在人们面前。那么,我们有必要先抓住“互联网+”的关键与本质的东西。“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全面融合。这其中关键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于扬提出“互联网+”理念时认为“在未来。‘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那么,“互联网+”看上去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不管互联网+哪个行业,如果不起化学反应,都会失去“互联网+”的意义。
二、“互联网+教育”的解析
“互联网+教育”的提出。不管是出于对教育思想方法论的创新。还是对目前教育方式的发展,还是在教育中的互联网应用,等等,很多人各有各的想法,不管对错,看法不同各抒己见。但是,不管出于何种考虑,“互联网+”不能离开创新,教育不要背离自己的本质,否则都会让人走偏。无法实现“互联网+教育”的价值,甚至歪曲“互联网+”的理念。
(一)“互联网+”的含义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简单来说,它就是一种平台,一种工具,一种包含海量信息的平台并能进行信息高速传输的工具,但这种平台和工具是革命性的。
(二)“互联网+教育”的解析
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如果教育仅仅把互联网作为一种教育的工具,也谈不上“互联网+教育”。要想实现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必须让其发生化学反应,抓住创新这个关键,才能明确这个“互联网+”。
有人提出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听起来,通俗易懂,但教育仅仅是学校、老师、教室、学生吗?最多是狭义上的教育。我们引发出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这既体现了教育的目的,又表达了教育的方式。如果说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是客观的东西,那么,引导及如何引导则是主观,而这种主观又包括个体自身的主观和个体之外的主观,包括社会、国家、市场、家庭、父母等。明白了教育的本质,对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就不难理解了。其实引发出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的方式有很多种。不同的是它的范围有多大。它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是狭隘的还是宏大的。至于潜在的东西是好还是孬,就看如何引出以及个体对引出體的认可与辨识上,反正都有。所以,就出现了“龙生龙、凤生凤”,也出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现了博学学多才的智多星,也出现了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数学家;出现了流氓,也出现了绅士,等等。这不能说教育的成功与失败。这是教育的多样化,也是教育的固有特征,其实,正因为这样这个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行于自然。
互联网发展至今,已经是一个无所不包、大容量、大数据的东西。而且是更新与传输极快的东西。不管从环境还是一个个体。都配称为目前最符合教育的“导出体”。这样的“导出体”与教育高度的融合才能称为“互联网+教育”。
(三)“互联网+教育”的划时代意义
提出“互联网+”的目的或者是初衷或者是关键应该是创新。失去了创新的思维去面对“互联网+教育”。就会变成简单的相加。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博学,也可以专攻;可以了解已有的发展历程。也可以为创新找到支撑:有正能量的东西,也有负能量的东西;有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有某个专业的进步;具备发展的过程,又能快速更新达到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等等。就目前的发展互联网不管是从作为一种新产品还是一种新的生产条件与教育相结合。都是能结合的,当然也是创新,这样,我们提出“互联网+教育”就有了深远的意义。endprint
三、实现“互联网+教育”可行性分析
(一)如何实现“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的理念,从发展的观点来看,这种理念很有必要性,也符合现在的客观,但是如何把这种理念变成生产力,则是要进行我们的教学改革。进行符合“互联网+教育”意义上的教学转变。也可以说成“教育+互联网”。教学离不开学生与老师,学生是受教的或者说被引导的个体,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老师是个体、是团队、是一个领域就难说了,传道、授业、解惑是靠言传身教还是使用教材、多媒体,还是富含不同深度、不同层次的教育载体。很显然,互联网自然会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不是对传统教育的颠覆,而是教育与现有环境的结合,是与时俱进的教育。
(二)实施“教育+互联网”教学需具备的条件
1.高度开放、传输便捷的互联网
这是开展互联网教育的物质基础。
2.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资源平台
教学团队是实施教学的根本,我们的教学什么时候都不是一个老师就是万能的,要想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需要一个团队。目前,一般的学校都有教学团队,但团队的配置、团队的应有的素质很难满足要求。各个学校或者行业可能已经建立相应的资源平台。但还不成熟。可能某些学校已经或正在建立自己的教学团队资源平台。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提炼。不管怎样,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资源平台是进行“互联网+教育”的基础。
3.广博的资源与个性的发展方向平台
目前的互联网可以说也能提供。但针对具体的专业或者学生的兴趣方向需要進一步细化或者教师的引导。
4.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互联网平台
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各自的平台似乎都能在互联网上找到,但用于教育还需要整合与及时更新,或者我们自己利用现有资源建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互联网平台。
具备了这四个条件。“互联网+教育”就会水到渠成。进而发展适合“互联网+教育”的资源体系、方法体系、评价体系等。
(三)实施“互联网+教育”的途径与实践
有了“互联网+教育”的教学理念。进行“教育+互联网”教学就容易抓住实质。容易达到符合“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教育。不妨从我从事多年的《建筑力学》课程来说说如何进行“教育+互联网”教学。如何满足“互联网+教育”的教学理念。尽管如今实施“教育+互联网”教学的条件不是很成熟。但利用目前的互联网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还是可以基本满足要求的。互联网在高校已经全覆盖这一条件已经达到要求,教学团队在各个学校都可以找到每位力学相关教师的资料,授课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确定教学团队,不够用的话可以访问各个高校,找寻课程相关的专家、学者组成更强大的供教学使用的教学团队。资源与个性的发展方向平台也需要整合与优化。学习资源互联网上有很多,有基础知识的,有实践运用的,有实例也有软件模拟的,等等,可谓应有尽有。教师的职能就是如何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挖掘潜在于学生身体和心灵内部的那些东西。然后把学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都让学生在互联网上看到、感知到,那么该课程的“教育+互联网”教学基本完成。这个教学过程就是创新!如果一个课堂使用了这种教学,学习过程、软件模拟过程、互联网纵深发展过程、评价过程、课堂管理过程等都在互联网上实施,再进一步实现校网以及整个互联网的共享。那就是很好的“互联网+教育”了。再展望一下,各门课程、各专业教育都能达到系统的互联网共享。这应该是什么样的场景。大家应该心知肚明。我们完成各自的“教育+互联网”教学只是“互联网+教育”的一小步。但我们要为“互联网+教育”而努力。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更新观念,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运用“互联网+”,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从课程建设出发开发应用,系统,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培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使教师和学生获得更好的教学体验。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创新改革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杨国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