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的结合路径探析
2017-10-17周小娇陈星
周小娇+陈星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传统教育模式不利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弊端日益突出。为了解决传统教育模式的固化问题,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进行综合改革的需求显现。但目前的实际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仍然是两张皮,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并未解决,并且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千篇一律。针对目前的问题,因此拟从法学专业出发,探析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的措施,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结合路径,为其他专业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二灵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结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7.069
1 创新创业教育的转折以及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有模式初探
1.1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重要转折点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与美国、日本等国相比起步较晚。一般认为,2002年是我国政府支持创业教育的开始。2014年则是为创业教育奠定良好氛围的重要阶段;2015年则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则是我们收获预期成果的一年,其中包括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形成,并进一步推进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到2020年则是我们真正的成果展示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创新创业教育会形成体系,学生素质会明显提高。
1.2 我国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问题
目前,根据创新创业教育针对对象的范围不同,我们把现有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划分为聚焦式和发散式两种。聚焦式强调学生主观意愿,针对有意愿的学生进行训练,教育内容呈现系统化、专业化,针对人群较窄;发散式则强调普及教育,要求所有学生都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参加主体的广泛性。以北航为例,北航的创业教育中心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教育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基地,它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创业教育理论、教材编写、教育培训、人才队伍建设等。目前,该中心形成了具有自身优势的双创教育模式,该中心与北航大学科技园、北航孵化器基地以及美国一些有名的创业教育院校进行交流合作,形成了良性促进的格局,该种模式可以归入聚焦式。而中央财经大学则是以全校学生为对象,在全校范围内开设选课程,并同时启动题为“财经类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教学改革,目前,中央财经大学已形成较为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该种模式可以归入发散式。
除了以上两种模式外,开办创新创业教育比较成功的高校如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但它们的成功经验具有不可复制性,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它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实训基地的建立。作为重点985高校,它有具有独厚的人才优势,他们能够凭借校友资源和社会企业进行共同合作,组建高质量的师资团队,开办各种创新创业活动,形成属于他们自己有指导、有总结、有重点的模式,帮助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此外,它还建成了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点的实验室体系。而对于浙江大学而言,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作为浙江省唯一一所985高等学府,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并且产业集群、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各类人才资源的聚集等,都为浙江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发挥了重大作用。
然而,创新创业是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各高校的改革的方向,而在各高校中普通的综合性大学才是主体,这类大学数量多,学生人数多,存在的问题也更多,因此需要更多关怀。就目前来看,这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单一,以上的教育模式对这类高校并无广泛适应性,它们迫切需要第三条道路,来改变这种孤立现状,改变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的现状,让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释放,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双创教育中得到发挥。
2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现有模式简述
美国、日本和英国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模式上探索的时间比较早,所形成的模式各有特色。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有两种:一是聚焦式;二是普及式。聚焦式是在特定专业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课程内容非常系统和专业,通过实施一系列与专业和创新创业有关的课程与活动,激发学生的激情、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普及式则是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它包括磁石式、辐射式和混合式。
日本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结合更多的体现在如何将专业能力运用在社会生活实践当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值得我们借鉴的在于,我们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多级组织构架。要在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能力的学生的同时,针对有创业意愿的法学专业学生,培养创业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前沿思想意识和决策能力,将法学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来带动同学们的创新创业兴趣,营造课堂内外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此外,英国的结合模式则是以学校为主导,以全校为主,由学校开设创业课程,学生通过选修课、必修课、通识课以及专业课进行交叉学习;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辅修学位课程、参加各类培训课程以及考取资格证书等形式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这一模式也是根据英国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做出的选择。
各个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模式与法学专业教育结合模式都有着各自的国情特色以及教学特色。着重论述美国和日本的教育结合模式进行分析,是因为这两个国家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走在前列其他国家的前列,这两个国家的结合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对其他国家的教育改革起着导向作用,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可以吸收对方的精华,结合我国的教育特点以及优秀文化传统和现阶段我国教育的首要矛盾进行取舍,这无疑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3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路径——以法学专业为例
就我国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结合的状况来看,美国的磁石模式是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最相符合的,它能在短期内取得成效,但在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发展的较为成熟的情况下,磁石模式这一单一的结合模式将不再满足教育的需要。对于日本模式而言,一方面我国欠缺像日本这样多方位、全面的教学课程设置,很多學校的学生没有条件自由选择相关课程。另一方面,日本高校向社会开放的程度也远远高于我国。因此,我们需要在借鉴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可复制模式。在笔者看来,美国的磁石模式中面向全体学生的设计很好,但它的缺点在于只在特定院系开设创新课程,不利于学科间的互动;辐射式的特点在于一个学院的创新课程由其他专业来开设,全体师生参与,缺点在于本专业的创新课程与自身专业的结合不够。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以上两种模式的优点,笔者创设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辐射模式。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两个方面,具有天然的不可分性。我们不能割裂创新创业,同时我们需要根本变革。传统观点认为,创新创业是理工科专业的事情。其实,这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片面解读。创新创业不仅仅是科技的创新,它也制度的创新、组织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因此,我们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不能用新瓶装旧酒的套路。
根据我国目前的这些现状,笔者认为辐射模式值得考虑。笔者的设计理念如下,我国的高等院校可以分為综合性大学、和非综合性大学。其中大多数学校是综合性的大学,且像我们这样普通的综合性大学是主体。依托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师资力量、高质量的学生、较齐全的学科门类、国家政策的扶持,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丰富教学方式,建立校企合作培训基地,是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作用的重要举措。建立以法学专业为核心的辐射模式,使法学专业与机械、物电、土木工程等理工科专业以及文学、政治、金融、美术、音乐、体育等人文社科专业相结合;建立课上和线下的教学方式;形成以学生团体为主体的合作机制;建立校企培训基地,使学生走下课堂、走出校门,为学生利用自身专业特长提供实践平台。辐射模式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课程改革。面向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学生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类课程,面向具有相关基本素质和能力并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开设此类实践课程。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模块,使知识产权法学与理工科专业、文学、美术、音乐等专业密切融合;使民商法学和国际经济法学与金融、国际贸易等专业相融合;使行政法学和宪法学与思想政治、历史等专业相融合;使刑法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法医学等专业相融合。这有利于打破学科间的专业壁垒,但目前能达到此要求的学校很少,大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都大同小异。
第二个方面:学分制改革。学校为创新创业教育预留合理学分,激励本专业学生跨学科学习,同时也激励其他专业的学生积极报修本专业,形成良性促进关系。
第三个方面:教学方式改革。一方面,推行以任务、项目为导向的教学做一体的模式,同时引进与专业相关的优秀网络课程,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另一方面,积极邀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等开展交流会或者聘请为兼职教师,改善教学内容。
第四个方面:建立团队+校内平台模式。组建有创新创业素质的老师团队和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学生团队,在法律诊所援助处和法学社等校内平台,以老师加学生团队的模式进行实践活动。在目前的初级阶段,双创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质量的老师。
第五个方面:建立学校+法人、其他组织的校外平台模式。整合各种资源,实施 “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优秀团队建设,在假期,学校组织学生团体进入合作单位,为他们提供法律风险评估、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活动,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有利于打通校内校外的阻隔,打破演练与真实的界限,突出实践和过程。
4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一个长期性的任务,我们在选择任何一种模式前必须进行考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是一个国家创新创业的源泉力量所在。好的教育模式不仅能培养出人才,而且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初探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不同的声音,但不管道路多曲折,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目标是不会动摇的。
参考文献
[1]郝杰,吴爱华,侯永峰.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
[2]何影,张利南.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聚合探析——以社科类专业为例[J].经贸教育,2016.
[3]王印.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法制博览,2014,(10).
[4]莫英耐.高等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法学教育改革路径探索[J].南宁:广西财经学院,2016,(2).
[5]叶青.法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贵在得法[N].文汇报,2016080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