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中“识字”与“写字”教学探讨
2017-10-17许发金
许发金
(宁德市教育局小学教研室,福建 宁德 352100)
部编教材中“识字”与“写字”教学探讨
许发金
(宁德市教育局小学教研室,福建 宁德 352100)
教师教学部编语文教材应多管齐下,通过多板块、多方式、多阶梯呈现识字、写字教学内容,落实课程标准理念。这也启示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做到关注全程、自觉主动、精准定位,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汉字素养,实现儿童学习汉字的意义。
部编教材;识字写字;多板块;多方式;多阶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1]部编教材多管齐下,通过多板块、多方式、多阶梯呈现识字写字教学内容,落实课标理念,构建了指向文化传承和儿童发展的识字课程,实现儿童学习汉字的意义,开启了识字、写字教学的新境界。
一、多板块,全程识字无死角
生字在部编教材里是怎么分布的呢?以一年级上、下册教材为例,生字在各板块的数量及比例如下:
从以上统计可见,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在识字课中识字(集中识字);二是在阅读教学中识字(随文识字);三是在《语文园地》中识字。三者课型不同,指向也有所不同,只有相互配合,共生共长,才能更好地完成识字教学任务。
集中识字是基础,意在集成认字,了解和掌握识字方法。新教材有别于过去的课文编排,将识字课集中编排在每册教材第一、第五两个单元中,先集中识字,再启动课文的学习。一年级上册每个单元五篇识字课,下册每个单元四篇识字课。识字课内容覆盖面广,选文优美,同时渗透多样的识字方法,对于学生了解汉字文化、认识事物具有很大的帮助。这样集中编排有助于学生系统学习识字方法,并迁移运用到新的语境中,在不断复现与反复强化中巩固识字成果,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核心地位更加凸显。
随文识字是重点(大部分的识字任务在这一板块中完成),意在借助文本语境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即在识字中感悟语言,在语言品读中落实汉字教学。阅读板块在落实字音、字形、字义方面作了充分的设计,发挥了语境识字的强大功能。在读准字音方面,很多课文都在课后作业题中做了明确的要求;有的课文还提出了具体的任务,如《秋天》一课明确提出掌握汉字的语流变音,区别“一”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读音;需要掌握的多音字都会在生字表中明确标注,如《雨点儿》一课中的多音字“数”(shǔ)、“长”(zhǎnɡ)。在看清字形方面,每一篇课文均作了精心的设计,将需要掌握生字的笔画、偏旁、部首,按笔顺正确书写生字等一一列出,使学生一看便知。在理解字义方面,连环画课文课后练习中提出了看图猜字的读音的要求,通过借助生动的画面、形象的实物链接生活,达到理解字义的目的。
《语文园地》中的识字是延伸,意在丰富识字载体,总结识字规律,拓展识字途径。识字教学若仅仅局限于课文中随文识字,忽视丰富的语文课外资源,就无法达到生活化识字的目的。《语文园地》板块开设了《字词句运用》《趣味识字》《我的发现》《展示台》《书写提示》等栏目,从不同侧面进行了精心设计,落实识字要求,让主动学习成为习惯。如:《趣味识字》栏目安排了数字诗、课程表、时间短语、反义词组、家人称呼、职业名称,将识字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边玩边学中收获识字的乐趣。《字词句运用》栏目安排了比较形近字,区分边鼻音、平翘舌音,区分上下、左右结构的字,比较相似笔画等,提示了识字、写字的重难点。《我的发现》栏目设计了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构字规律的练习,让学生探索识字的无穷奥妙。《书写提示》栏目设计了笔顺规则的练习,归纳了书写的基本规则(从上到下,先横后竖;从左到右,先撇后捺;先外后内,先中间后两边),为学生正确书写保驾护航。《展示台》栏目安排了认读同学名字卡片、作业本识字、路途招牌、路牌等生活识字,拓展了识字途径。
识字学习是一个整体系统,应密切结合语文课程内容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的内在联系,关注语文课程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多维目标,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并在广阔的语言环境中加以理解、运用,促进识字教学的全面、均衡、协调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汉字素养。
二、多方式,自主识字初养成
部编教材一年级上、下册共安排了4个识字单元,18篇识字课。识字课教学内容,包含了多种识字方式,具体分布如表1:
表1 识字方式与识字教学内容
可见,部编教材十分重视识字方式的多样化,这也体现了新教材“多元认字”的编排理念。这样安排的好处在于:第一,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上课注意力时常不集中,且易于疲劳,教学时若不能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就很难突破字形难点,引导学生有效识字。第二,不能让识字完全依赖于拼音认字,还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字形、结构、偏旁等去认字。如果单纯依赖拼音识字,可能会拖累识字的效率,不利于尽快进入无拼音的实际阅读阶段,不利于养成自主、自觉识字的能力。
多样化的识字方式决定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识字课《动物儿歌》为例,本课要求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这么多生字应该怎么教呢?科学的做法是将这些生字进行归类,从中提炼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若干种辅助的教学方法。这种“一主多次”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富有变化,容易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产生“一课一得”的教学效果。
归类识字:本课生字中带有虫子旁的字最多,一共有6个,而且都是左形右声(左边的虫子旁表意,右边的部件表音)。这是本课生字“类”的特征,教学中可以整体出现,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进行“主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字理识字:本课生字中“网”字是象形字,其甲骨文写法就像一张张开的渔网,教学时可以借助课文彩图和字形演变图,在追根溯源中发现、了解象形字的特点,感受汉字文化。
熟字加偏旁:“迷”和“造”具有共同的示意部件“辶”,可以让学生通过“熟字+辶”的方法来识记。“食”和“粮”具有共同的示音部件“良”,可以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两个字的异同,然后给“良”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新的字。
语境识字:运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将识字与学词、学句结合起来,增强识记的效度。以“藏”字教学为例,先让学生认读这个字,接着出示词组“捉迷藏”,图画再现生活体验捉迷藏的乐趣,再引出句子“蝴蝶花间捉迷藏”的教学。这个过程融字词句教学为一体,体现“识字是阅读的拐杖”这一理念。
生活识字:教学“运”字,可以出示班级学生名册让学生找一找有没有名字带有“运”字的同学,还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给“运”字组词,展示学生已有的识字成果,指导学生从生活中识字。
除此之外,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还可以通过编顺口溜记忆、排队组字、赛读卡片、猜字谜记字形、联想形象识字、比较联系识字、表演动作识字、给字配“画”等等分式,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同时通过不同方式的复现,巩固识字,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识字教学法应把握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讲求识字方法多样化,但并非多多益善,而是要力求做到以一种为主,多种为辅;二是语言环境是识字的土壤,缺乏土壤的识字难以长出“参天大树”;三是心理逻辑和学科逻辑是学习的两翼,识字教学应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四是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与写作,为了识字而识字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三、多阶梯,精准识字分步走
部编教材识字、写字部分是如何安排的呢?其实识字、写字板块内在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基本上是依照深浅程度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线索。
一是“识写分流”,书写要求逐步提高。先认写“300个基本字”,逐步发展识字能力。一年级教材要求书写的300个字中,有225个来自“基本字表”,余下的75个字绝大部分的部件也是在“字表”中出现过的。一年级上册第8页让学生先认识田字格,认识横中线与竖中线,并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这是学生学习写字的起步阶段。一年级上册第16页提出了“坐端正,握好笔”的要求,这是对坐姿与握姿的基本规范。书写的要求明确具体,且要求逐步拔高,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二是笔画数量前多后少,笔画呈现先易后难。一年级上册先后出现了22个常用笔画,一年级下册一共出现了4个笔画。具体分布是:识字单元(一)出现11个笔画;课文单元(一)出现了6个笔画;识字单元(二)出现了2个笔画;课文单元(二)出现了2个笔画;课文单元(三)出现了1个笔画。各单元笔画数量呈现出前紧后松的趋势,便于学生在初步认识基本笔画之后,有充分的反刍、消化、巩固的时间。同时笔画呈现出先易后难的规律。如由“提”到“竖提”,再到“横折提”,比现行教材中由“竖提”到“横折提”再到“提”更科学。又如由“横折”“竖弯钩”到“横折弯钩”,再到“横斜钩”,比现行教材由“竖弯钩”到“横折弯钩”“横折”,再到“横斜钩”更科学。
三是字的形体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有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感知汉字的特点,保护学生书写的热情。
部编教材“汉字应循序渐进”的编排特点,也启示识字教学要做到循“序”而教,即精准定位每一次的教学内容,力求做到不拔高,不降低,教扎实,有弹性。
以一年级上册“口字旁”的教学为例。《识字3》第一次出现了“口”字,作为基本字,教材以独体字的形式让学生“先学先用”,从口头语向书面语转化,教学重点在于认识这一字,写好“口字框”。第一课《秋天》出现“叶”字,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口字旁”的字,此时不要求书写,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口字旁”。第一次出现“口部”字的书写是第五课《影子》中的“后”字,紧接着教材在《雨点儿》《明天要远足》《乌鸦喝水》《小蜗牛》四篇课文中先后安排了“问、同、只、石、回”5个带有“口部”字的书写。此时教学的重点不是对“口字旁”的认识,而是要让学生区分“口”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决定“口部”开口的大小和宽窄。如若没有这样的精准定位,在不同的阶段施以相同的任务,就不可能做到识字课程的序列化,识字教学的序列目标自然也就无法达成。
因此,对于部编教材的序列与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关联性,确定教学程度,进而培养学生用一个字带动认识、写好更多字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汉字素养。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徐轶.部编本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特点分析[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10).
[3]熊宁宁.夯实基础,螺旋式发展——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分析[J].小学语文,2017(1/2).
(责任编辑:徐小敏)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义务教育阶段汉字教学课程研究”(项目编号:FJJKXB1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