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哈产能合作研究
2017-10-16李颖
李 颖
(新疆财经大学,乌鲁木齐 830012)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哈产能合作研究
李 颖
(新疆财经大学,乌鲁木齐 830012)
“一带一路”是新时期我国深化对外合作的伟大倡议,国际产能合作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抓手,也是实现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发展为强国的必然选择。结合国际产能转移理论,中哈两国具备坚实的产能合作的基础,优势互补的双边贸易提供了双方产业联系的紧密度与合作潜力,两国之间为促进经济发展而实施的多项产业政策具有很多契合点,目前在基础设施、工业农业及金融领域的合作已初见成效,为进一步深化两国产能合作,应构建中哈一体化组织,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等,研究中哈产能合作的过程与成效,以期为我国产能合作的长期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产业结构;产业政策
引言
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伟大构想,其目的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东和中亚融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的分工体系,打通欧亚大陆形成新的生产网络和消费市场,为欧亚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空间。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已进入务实合作阶段,这种经济背景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在基础设施、能源等领域合作范围越来越大,中国有成功管理经验和核心竞争力的产能,中哈两国具有产业合作的基础和优势。国际产能合作是推进“一带一路”的抓手,也是国家一项整体战略,用此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加强和稳固两国由于优势互补形成的产业契合点,找寻产业合作更大的发展空间,既能凸显中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又能为哈国现代化的工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产能合作的必要性
(一)国际产业转移历程和经验
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形成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重新组合,以国际贸易及产业投资等方式将产能在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转移。工业化国家有四次大的产业过剩及其向国际转移的过程,这些历史经验对于我国的国际产能合作有着现实意义。美国在对国外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和资本投资时,涉及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产业并没有对外转移。而日本将高耗能、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重化工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和拉美国家,将落后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等转向亚洲四小龙(见表1)。最后一次主要是由亚洲“四小龙”转向中国内地。中国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中最大的受益国,促使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世界加工厂。
通过产能转移来消化过剩的产能是业已形成的共性规律。在全球范围通过增加国际投资和产业内贸易转移,从而消化国内产能过剩、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并向东道国注入本国技术模式、产业规范,以此来控制产业链,发达国家企图通过长期固化这样的分工模式来攫取高额利润。通过表1,我们可知,在全球范围内产能转移业已形成两种理论,即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形成的美国“比较优势理论”和日本的“边际产业理论”。
(二)国际产能合作必要性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有两次国际产能转移,中国利用中端制造业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前两次是主动承接世界产业结构转移的“引进来”的产业合作,为了顺应“一带一路”的倡议,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重大战略抉择。
2011-2015年间中国关于国际产能合作的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保持快速发展,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1456.7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8%,达到了历史最高值。2015年中国首次跻身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国际产能合作是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强国的内在驱动力。分享中国发展机遇,搭中国经济发展顺风车,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识。在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总投资额是430亿美元,占到总投资额的50%。
表2中,从投资数量上来看,向国外投资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2015年比2011年增幅是71%;从流量来看,投资金额增幅为95.14%;从存量来看,投资金额增幅为158.45%。
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倡导的国际产能合作同上世纪发达国家的产能转移有着本质区别,他们主要目的是通过转移过剩产能来构建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而中国和合作国家是建立在平等、互利、共赢基础上,经济共同发展所进行的技术合作,以中国有优势的装备制造业为主,并非是落后产能。将这些产能转化为合作国家的生产能力,以刺激其市场需求,扩大经济就业,加速其成为现代化工业国家,也可助推我国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能源类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以此造成哈国经济发展艰难,国际产能合作就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渠道。对中国而言,国际产能合作也可促进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进而提升中国产业在全球核心竞争力,打造一个互利共赢的崭新价值链体系。
中哈产能合作的现状及成效
哈萨克斯坦是一个新兴市场国家,其政治、经济利益与中国息息相关。哈国独立20多年以来,经济规模翻了一番,但哈国基础设施不完善,工业化产能落后,哈国迫切希望国际合作打开新市场,促其建成工业化国家。中国可以和哈国开展全方面的合作,提供包括资金,技术和人员及管理经验等各方面的经济支持,这就为中哈产能合作快速推进铺平了道路。
(一)中哈产能合作战略政策层面
中哈两国按照各自国家在工业化中的不同进程,分别出台和发布了关于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主要包括经济发展中实现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和加强统筹规划的指导原则,两国政府从顶层设计了重点产业合作领域的投资、税收、管理方面的优惠政策,为两国在产业合作的对接与合作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见表3)。
(二)中哈产能合作基础
1.经贸合作不断深化
中哈两国上世纪末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扩展,双边贸易总额在2013年达到最高值223.6亿美元(见图1),2014-2016年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两国贸易额较往年偏低,但我国仍然还是哈国的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及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场(见表4)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合作,为中哈两国双边贸易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中哈间的经贸合作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未来原油价格再度上涨之后,双边贸易额必将大幅提高。从投资关系来看,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哈萨克斯坦第三大外资来源地。据哈萨克斯坦中央银行统计,1993—2011年,我国对哈萨克斯坦投资累计57.51亿美元,占哈吸引外资总量的3.92%。近年来,我国对哈投资速度明显加快,2009年至2013年五年间,我国累计对哈直接投资225.7亿美元。日益扩大的双边贸易表明中哈之间的经贸联系增强,这为产业合作奠定了基础。
2.产业合作条件
选择产业合作的方向和模式,主要由国家双边贸易结构的特点来决定。从表5中看出,中国对哈国主要出口的产品是机械制造业和轻工方面,出口额占对哈国出口总额的90%以上。哈国出口到中国的产品主要涉及三个部门,即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制成品。这占到对中国出口总额的90%以上。其中原油的出口比例更大些。
通过对表6分析,中哈两国的双边贸易结构具有互补性和比较优势的特点。初级产品方面,哈国具有极强的优势。劳动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中国处于比较优势,符合中国要素禀赋的特点,哈国处于比较劣势。随着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消费者对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需求日益增加,哈萨克斯坦处于劣势或者说国际竞争力很弱。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在此类商品上正好形成了优势互补。
分析以上可得出结论: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均有很强优势的产品,且由于两国产品的比较优势各自不同,因此两国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哈国重工业发达,轻工业相当薄弱。哈国独立后,政府也意识到这种产业结构不合理,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实施效果不是那么明显。目前,哈国国民经济中重工业仍然占重要地位,而轻工产业还是很薄弱,在世界经济中是缺乏竞争力的。哈国的比较劣势和中国的比较优势之间就可以相互互补,中国的日用消费品在哈萨克斯坦很有市场,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鉴于此,开展两国之间经济范围内的广泛合作,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哈方不足,同时可为中方提供广阔的市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应向哈萨克斯坦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而从哈萨克斯坦大量进口初级产品。
国际产能合作的前提是合作国产业的互补,强调不同国家利用各自在技术、资本、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通过测算中哈两国专业化系数和一致性系数、①此处借鉴Jorge等(2005)的方法计算专业化系数(CS)和一致性系数(CC),可用来衡量两国产业竞争程度,如果两国出口结构完全相同,两个指标都为1;出口结构完全不同,则都为0。两个指标越趋向于1表示产品竞争越激烈,越趋向于0表示产业互补性越高。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与互补系数,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是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一种度量产业结构趋同的方法,相似系数通常介于0和1之间,相似系数等于1,说明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完全相同,相似系数为0,则说明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完全不同。动态看,如果相似系数趋于上升,则产业结构趋于相同; 反之,则产业结构趋异。发现两国产业互补性较强,产业发展差异不断增大,合作潜力不断提升(见表7)。
(三)中哈产能合作的成效
中哈产能合作有助于哈国经济结构从单一到多元化发展,提高其就业率,从我国来说,带动装备转移部分优质及富裕产能。在这个背景下,到目前为止,中哈两国已经通过10次对话,收获了9轮已结的项目清单,这其中包括50个项目,金额近300亿美元。两国政府就项目投资融资、产能合作规划、签证便利化、资源担保问题等产能合作问题达成共识。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领域建设、工业与农业及金融等领域。(见表8)即将组建完成的中哈产能合作基金将以股权投资的方式支持中国企业进一步走出去。
三、中哈产能合作的机制构建
中哈产能合作应该是一个崭新的全流程合作模式,它包括投资立项、建厂生产、产品销售、配套服务在内,同时又涉及资金运作、项目操作、市场营销、服务设施等众多环节,方方面面都要落到实处,否则会影响双方的合作效果,而从战略层面来说,要尽可能地发挥机制的统筹协调作用,按项目轻重缓急排序,推动重点项目着力实施,使两国人民共享产能合作的成果。当然还应该多方位考虑细节问题,比如项目资金到位、商务人员办理签证及劳务人员许可等,这样可以营造更好的合作空间。
(一)构建以产能合作为核心的中哈一体化组织
中哈两国有着互为优势的产业结构,合作平台广阔,前景乐观。为了打造双方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机制,两国应该建立以产能为核心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目前中哈产能合作建设一体化组织条件尚不完全成熟,我国在双方合作中要发挥主导性作用,可以在条件成熟区域建立中哈国际合作先导示范区。比如以新疆的“三基地”、“五中心”和“十进出口区”,将其建设为集交通枢纽、贸易物流、医疗服务和科技卫生为一体的中心,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1.建成中哈产能合作的加工贸易示范基地。以塔城、和丰、乌苏、沙湾、托里、额敏6个加工园区为依托,建设一个以中哈双方互相提供市场和资源,汇合农副产品、服装、矿产品、环保能源、健康材料等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加工贸易型产业体系。
2.建成中哈互市贸易的国际物流示范基地。巴克图作为国家一类陆路口岸,作为率先垂范,依据双方有贸易往来的市场需求,从而建立口岸贸易区,用终端信息网络来推进物流标准化与信息化,形成以大型一体的保税物流中心和公用型保税仓库等多层次口岸保税物流服务体系。
3.建成中哈边境自由旅游与休闲养生示范基地。中哈两国政府可以共同定义一个区域,游客凭有效证件可以在此区域自由出入,由其自由贸易和旅游,将其建设成为区域内放开,并进行一定管理,可以实现旅游自由,以点到面的中哈国际旅游合作区。
(二)建立高效的产能合作协调机制
我国应加强与哈国多层次的协调机制,不仅是有关投资、贸易等经济政策的协调,还包括两国相关部门、企业之间业务协调等。协调机制的建立可以搭建一个合作的平台,提高合作效率。
1.双方政府间应根据备案录建立三个方面的工作机制,合作委员会、秘书处和项目对接,并在钢铁、有色金属、平板玻璃、炼油、汽车等7个合作领域设立由行业协会牵头的工作组。两国应该尽快签订最新的中哈投资保护协议(原有的投资协定已不能满足双边产能合作的需要),有助于中哈两国经济结构的升级合作。通过两国领导人定期会晤等经济外交机制的作用,使双方领导人在共建产能合作方面达成的共识。两国相关部门之间也可以建立互通信息、联合办理业务的平台。
2.我国应为中哈产能合作制定相配套的政策指导和服务机制。一般来说,国际产能合作项目投资成本高,风险大,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项目成本,降低项目风险,提高项目利润。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的各项政策有明确的方向性、对于国际产能合作指导性强,但结合部门和地方的具体情况来看,还是有所欠缺。只有从实际着手深入研究,制定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才能将政策落实,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中哈产能合作的项目可以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企业所得税的减免或抵减,亏损弥补及结转、延期纳税等,对关税优惠方面可以给予采用中国加工的产品的进口的关税减免优惠,或只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于中哈产能合作的项目,政府应成立相关组织对投资企业业务指导和分析,以便各投资企业进行相应的市场调查和评估。对有利于国际市场开拓的中介公司给予鼓励和资助,以便于进行法律服务和管理培训,更好地使中国公司顺利进入哈国市场。
(三)中哈产能合作应推动企业发展
我国企业可以在哈产能合作中增强核心竞争,推动技术创新、加速企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成以技术为主导的质量型和效益型产业。在合作过程中,不只是向哈国投入资金及技术,我国也可以引入哈国的资金、设备、人才和技术,从而推动企业经济发展和外贸增长。
1.企业在产能合作中,要对投资项目进行项目前的风险评估和执行过程中的成本管理,综合分析产能出口或产能转移是否获得利益,以便控制好投资风险。当然企业应加大对自身的宣传力度,增强企业自身的国际知名度和产品竞争机制建设,并与哈国企业之间建立信用评级机制,从企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等多用度来考核企业,从而选择有效地化解风险。
2.我国企业在产能合作中作为重要的投资主体,应当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义务。企业要把依法纳税作为企业的基本要求和回报当地社会的社会责任;还要善于处理我国与哈国企业工会团体及员工的利益关系,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培养相关领域的管理和技术专业人才;再有还要关注哈国的生态环保问题,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履行环保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盈利和环保的双赢。
(四)中哈产能合作应推动金融支持及基金作用
中哈两国中央银行应尽快签订金融合作协议以便于合作中贸易开展,我国中央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应结合地区边贸实际,加强与哈国对口部门的配合和交流,为两国贸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可操作项目运行平台。中央银行可以要求商业银行积极与哈国边境地区商业银行建立代理行关系,开通直接结算渠道,建立畅通的银行网络系统。银行还可以提供多方面金融支持,包括给予项目政策上支持,针对开发项目给一定的启动资金和优惠贷款。比如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和各大商业金融机构的政府优惠贷款。中资的各种金融机构在哈国可以布局网点,为中国企业在哈国投资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再有突出基金作用,根据框架协议,丝路基金建立了中哈产能合作专项基金,共出资20亿美元,重点支持中哈产能合作及相关领域的项目投资。项目基金支持的投资项目由双方共同推荐,中哈双方负责各方利益协调和各国相关优惠政策,确保项目落实。
结语
在全球经济进行调整的大背景下,中哈两国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两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开展利益共享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实现务实共赢的产业合作关键。优势互补的双边贸易是两国产业合作的核心,也是深化产能合作的条件和选择的方向。两国产业政策的对接为两国政府对产业合作进行调控和指导创造了良好平台。以此推进产业链及关联产业发展,提高附加值,做大利润空间。推动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提升竞争力。对哈国来说,与中方的产能合作,有利于基础设施的建设、经济结构升级与改造,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在合作过程中应构建中哈一体化组织,建立高效的产能合作协调机制,推动企业发展、发挥金融支持及基金作用。发达国家的产能合作模式只能参考不能复制,因此,中哈产能合作要跟随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脚步,杜绝一成不变的惰性思维,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中哈产能合作只是“一带一路”倡议中间的一环,以中哈产能合作为模板,开辟通向欧亚的产能合作的枢纽至关重要,有了一个成熟的合作模式,其他国家才能看到“一带一路”倡议的真正好处。
[1]潘悦.国际产业转移的四次浪潮及其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12,(10).
[2]卓丽洪,贺俊,黄阳华.“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外产能合作新格局研究[J].经济研究,2015,(10):175-179.
[3]吴频.中国企业“走出去”与开展国际产能合作[J].对外经贸实务,2015,(5).
[4]刘瑞,高峰.“一带一路”战略的区位路径选择与化解传统产业产能过剩[J].社会科学研究,2016,(1):45-56. [5]韩爽.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中哈产业耦合与发展空间评论[J].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5,(6).
[6]方创琳,何伦志,王岩.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哈萨克斯坦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思路与重点[J].干旱区地理,2016,(9).
[7]张洪,梁松.共生理论视角下国际产能合作模式探析与机制构建[J].宏观经济研究,2015,(12).
[8] 夏先良.构筑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J].中国经贸,2015,(11).
Abstract:“Belt and Road Initiative"is a newera ofthe newstrategic concept todeep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and to promote the capacity of this strategy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realizing the development,from the manufacturingindustrytothe bigcountryin China.Combin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ansfer ofproduction theory,China and Kazakhstan both have the capacity of solid bilateral cooperation,trade complementary provides compactness and potential for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industrial association.At present,we have achieved initial success in the infrastructure,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and financial cooperation,and to further deepen bilateral cooper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duction capacity,we should establish the efficient coordination mechanism,process and effect,conduct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and Kazakhstan capacityto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our long-termcooperation.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 capacity;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industrial structure;industrial policy
责任编辑:王玲玲
Research on Industri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Kazakhstan in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LI Ying
(School of Sino-Asian Economic and Trade Research Institute,Urumqi 830012,China)
F114.4
A
1671-4288(2017)04-0023-05
2017-04-27
李 颖(1973-),女,浙江慈溪人,新疆财经大学中亚经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