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效应分析

2017-10-14朱云璠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8期
关键词:效应分析货币政策

摘 要:为了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中央银行经常运用货币政策来进行经济的宏观调控。近年来我国频繁使用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以达到调节宏观经济的作用。然而,反观西方国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却很少使用。为何近年来我国频繁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为何对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态度上中西方会产生如此差异?本文简要谈论了中国频繁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调节经济的原因,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简要分析,对其产生这种效应的原因进行探讨,最后针对如何进一步改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提出建议。

关键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一、引言

与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一起被称为货币政策“三大法宝”之一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是最古老的货币政策之一。由于银行制度的发展,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也在随之发生演变,对经济的稳健运行也起着强有力的作用。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它是在中央银行体系下建立并完善起来的,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关于存款准备金及安排等方面提供了一种准则或规则。 所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其吸收存款的比率。具体而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是各国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利,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缴存给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保持银行体系对负债的清偿力,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力,进而间接控制该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应量的一种制度。

作为货币政策的手段之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在货币信贷控制、利率调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等相关市场的调节、宏观经济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通过影响存款类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数量,进而影响派生存款的创造能力,从而对整个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起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又影响市场利率,作用于实体经济部门,最终实现相关经济目标。

二、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效果分析

1.对商业银行的存贷和收益影响的效益分析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银行业的影响最为直观。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是存贷款的利息差收入,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就意味着增加了商业银行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金额,这将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可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数量较少,商业银行总体收益率下降。但从另一个方面來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保证了金融系统的支付能力。央行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释放大量流动资金,扩大了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量,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给商业银行带来良好的发展前景,提高了银行的竞争力。

2.对股市波动的影响效应分析

对于股票市场来说,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主要由以下三种效应:一是通过央行宣示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给投资者一种货币政策收缩或扩张的预期,从而影响投资者的市场行为;二是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市场资金供给,进而影响股票市场;三是通过影响市场利率,从而影响股票市场相对收益率和股票市场资金供给,由此影响股票市场。其具体机制为,当中央银行宣示或者暗示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货币政策就趋于紧缩,市场上货币供给量减少,银行贷款减少,股票市场的资金供应减少,市场利率提高,企业贷款减少投资减少,经济增长速度趋于缓慢上市公司利润减少,股票市场有下行的压力,股市低迷。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效果反之。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建议

近些年来,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超额准备的限制、利率不完全市场化、外汇占款过多、货币政策过于单一等问题的限制,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关乎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关乎着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一)完善存款准备金缴存监督机制

商业银行除了按照央行规定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之外还要保留一部分超额准备金。所谓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账户上的实际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除了按照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计提相应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之外,商业银行考虑到资产的流动性和风险性等因素,因而所计提的实际准备金一般会与法定准备金存在一定的差额,多余的部分叫做超额准备金。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存款货币银行可能会相应降低其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反方向抵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进一步受到了限制。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改变当前央行没有规定不同的存款按照不同比例缴存的情况,没有对不同存款的期限进行区分、没有考虑银行规模的大小、实力的强弱和各地区城乡经济条件的差别而建立的存款准备金缴存机制。中央银行应该根据存款类别,活期或者定期,时间的长短,银行规模的大小等相关情况进行有差别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上缴制度,与此同时,中央银行也要不断加强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实时操作的监督检查,确保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各项指标的真实性,全面建立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二)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

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指标变量来实现的,除了银行的信贷途径之外,金融市场的利率途径也是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途径。具体操作途径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基础货币数量的变动——市场利率的变动——社会消费投资的变动——社会总需求的变动——国民收入、失业水平、物价指数、国际收支的变动。而当前我国不够完善健全的金融市场以及对利率作为中间变量有效发挥作用的途径存在着种种障碍。当前我国中央银行仍然控制着央行利率、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利率体系的形态管理较为严格,金融市场的发育很不健全。利率政策传导机制的不完善不健全削弱了货币政策作用效果。与此对比,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繁荣,利率已经完全实现了市场化,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变量发挥着有效的作用,比较容易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因此,我国应该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行为,充分发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变量的有效作用。

(三)建立合理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严格控制热钱的流入

如前所述,长期双顺差下庞大的外汇占款及大量的国际游资既是我国频繁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同时也影响了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进一步实施。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长期以来的顺差,给我国带来了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目前已经超过了3.8万亿美元,给人民币造成很大的升值压力,以及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游资的涌入,这些都导致了我国的外汇占款数量的增加,外汇占款的增加使得基础货币达到了大规模被动投放的效果,从而影响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不能更好的发挥。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我国央行必须到货币市场上将外汇占款进行对冲,具体方法为买入外汇,大量抛出人民币,而这样操作的结果必然为基础货币投放迅速增加,影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实施,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实施的效果不如预期。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曾经提出过著名的“三元悖论”,即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汇率的稳定性三者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是参考一揽子货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然而近年来,国际贸易持续的双顺差,使人民币保持着较高的升值预期,吸引国际游资的流入,央行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而收购外汇形成高额的外汇储备以降低国际收支变动对汇率的影响,增加了外汇占款,增加了非自主性基础货币的投放,这与当前我国国内保持通货膨胀水平稳定的货币政策相矛盾。因此,不可避免的维持汇率稳定无法抑制通胀的产生,为了抑制通胀又不得不干预外汇市场,总之,汇率稳定的目标在我国当前的汇率制度下较难实现。因此,我国应该建立合理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适当放松外汇管制,严格控制热钱的流入数量与规模。

作者简介:

朱云璠:女,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endprint

猜你喜欢

效应分析货币政策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走势的“量”与“价”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企业税收筹划策略与效应分析
“营改增”税制改革的效应分析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我国医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家电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效应分析
关于长三角经济增长方式与外资利用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