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长三角经济增长方式与外资利用效应分析

2016-11-16梁维佳徐华婧

大经贸 2016年9期
关键词:效应分析长三角

梁维佳+徐华婧

【摘 要】 长三角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简称,这一区域中遍布各种外资企业,属于产业密集型的、经济实力强劲的开放地区。本文首先介绍了长三角经济和外资对于经济增长的优势和矛盾点,然后阐述了长三角经济增长方式的演变,接着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长三角经济增长方式受到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之后进行了外商直接投资和当地固定资产的形成分析,最后提出了促进长三角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参考,并希望能进一步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 长三角 经济增长方式 外资利用 效应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经济一直是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部分。但是在高速发展的经济过程中,长三角区域内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特征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形式和科技的进步而得到改变。在长三角区域内,外商直接投资尽管也会通过技术外溢等途径促进生产技术的进步,但是由于国外对中国投资的挤入效益推动资本扩张,因而尚未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形成显著的效果。

一、长三角经济和外资对于经济增长的优势和矛盾点

长三角经济作为国内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形成和增长的标准范本。在长三角区域内,国内外的企业高度密集,总体的综合经济实力处于最强的开放前沿。自中国加入WTO后,外国商贸资本便大量地涌入长三角,推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随着国内外资源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长三角原本的经济发展出现了约束性的瓶颈。在可持续的发展过程当中,只有提升该区域内的生产技术,完善生产制度,才能解决产三角经济发展可持续增长的重要问题。

外资就是国外资本在本地进行技术、行业、产品性的投资。外国商贸直接投资具有“一体性”,即外国商贸的直接投资并非只是资金流入国内的市场,还会将投资国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脉络带入本土的市场中,由此也会引发区域性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等)的重新分配和生产结构的变化。比如在深圳的电子产业园当中,当IBM入驻后,会直接影响到国内对于计算机软件的研发、电脑市场的分配和各类零部件厂家的客户名单的调整等。因为长三角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杆,本区域内的外国商贸资本较多,在为长三角经济增长带来贡献的同时,也存在有一定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本区域内的国内资本供给由先前的短缺转变为过剩,生产的成本也在不断攀升,并且国外的生产技术领先国内的水平,过多的国外资本的入驻只会排挤国内的企业,造成很多国内企业无法生存的现象,并不利于长三角经济的增长。

在长三角劳动力市场饱和的情况下,想要实现经济的增长,将增长的重心转移到国内的投资上,那么就要从外国商贸投资的技术、资本、就业等效应方面深入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国内的专家通过不断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外国商贸资本直接投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提升生产的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研发效率。并且长三角属于两省一市的结构,当外国商贸资本挤入时,会明显提升区域内的制造技术,降低成本,更具创新性。所以可以借鉴其投资的优势,对国内的投资进行整改,让其更具系统化、技术化,为长三角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

二、长三角经济增长方式的演变

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增长动力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根据经济增长定律,在一个区域内经济增长除需要增加投资外,还需要新产品(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人力资源的储备、金融的创新、对外开放的程度、外国资本及制度的变迁等方面。为分析长三角经济增长的可行性,本文结合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是指投资要素以外的技术、人力等要素的统称)的特性,将长三角经济增长动力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资本增加、劳动力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前两个都属于资本的投资要素,这是固定的,能够变化的只有后期的创造性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方式

要实现长三角经济的增长,就需要改变现有的运转体制、生产技术、资本结构和劳动力的投入等,要想将这一过程变得更为科学合理,那么就需要采用适合的方式进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为保证计算结果的科学合理性,本文采用的是索洛剩余法进行测量计算,索洛剩余法主要是通过道格拉斯研究的经济结构函数计算式估算企业产出的资本弹性(α)和劳动的弹性(β),再根据计算公式:算出不同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在计算公式当中所表示的是某个时期的经济产出,而K和L则是表示那个时期入驻或者投入的资本和劳动力。以2000年的国内经济增长为标准,采用经济增长指数将理想数值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增长,以此求出长三角的产出。通过结合当年所有的资金投入(包含国内和国外的资本投入)和劳动路的投入,和当年资本存量=前一年资本存量-前一年资本折旧+当年资本形成额度,折旧率统一为5%,那么新增加的资本的增长率就可以按照基年的资本存量(2000年)进行估算。

(二)测算结果分析

将周期内的(一般以十年为一个周期)长三角经济增长率计算出来后,就需要对投入数据、增长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此获得本区域内的资本产出的弹性和劳动产出的弹性(增长和减小的范围)。纵观2000~2010年上海市的经济增长率可以得出,长三角产业结构具有高度依赖资本投入的特点,并且资本的撤出和入驻对经济增长和降低的变化幅度影响较大。由此可以说明,长三角区域内的利用外资直接投资不一定会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下降。

(三)推导出长三角的经济增长方式

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可以计算出目前长三角的经济增长结构和生产要素的组合效率,但是在一个周期内的变化并不能说明该区域接下来的经济增长变化规律。目前需要解决的就是将该区域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动力机制推导出来,寻求更好的方式和投资事项经济的增长。从全球经济增长角度而言,能够实现长三角经济增长的主要有生产率、资本增加、劳动增加三个方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就是要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充分利用投入要素,提高生产效率。

三、从实践角度分析长三角经济增长方式受到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就有不少外商直接投资开始进入到长三角地带。因此,这一区域的经济增长和外商直接投资有着分不开的联系。从理论角度讲,外商直接投资一方面能够推动区域要素的投入,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技术引入等方式,提高长三角地区的要素生产率。除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之外,长三角的经济增长形式还依赖于自主创新能力、贸易制度、资源等多种因素。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而言,贸易开发会促使生产结构朝着密集型和集约型的方向转变。此外,还可能形成开放性的竞争局面,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自主创新模式是利用了新产品的研发和质量的改善,直接影响生产结构。从制度上讲,长三角的地方政府也比较趋向于对GDP进行干预,从而使经济增长模式偏于粗放。在长三角地区选择外商直接投资,可以把自主创新能力与贸易依赖程度视作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诠释变量,并建立计量模型实施研究。

通常情况下,可以挑选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将其当作评估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可用qit表示。FDIit则是采用外商直接投资量所占总资本量的比例进行计算。例如,先将1990到2007年之间各大省市的外商投资成本利用率整合起来,根据平均人民币减去美元规律转换的方式,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将固定资产投资的价格指数转变成实际数值。假设折旧率是5%,用资本存量的基本方法就可计算出各个省市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而Patentit表示的是历年来专利授权数量的变化情况,Openit表示的是进出口总额占据GDP的比例数据。

长三角地区包含了两个省和一个市,其在产业结构、所有制形式、资源情况、国际化条件等多个层面上,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特点。根据面板数据对固定效应模型展开分析,同时于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对比,就可以看到固定效应模型的运用是比随机效应模型更加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能力及贸易开放性不断提升,这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的集约型增长模式会产生积极影响。此外,从分析结果还可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对长三角地区的集约型经济增长并没有起到十分明显的作用。

四、外商直接投资和当地固定资产的形成分析

从上文中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长三角地区中,资本的构成具备了主导性的作用。在该地区内,资本的构成速度大大超出了经济增长的速度,这也是长三角经济增长模式很难以集约型状态呈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可以就外商直接投资对当地固定资产造成的影响实施研究,以便更好的诠释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功效难以全面发挥的这一论点。

借用相对挤入挤出模型,先假定影响区域内总投资的核心因素是本期与前几期的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前面几期中总投资的情况和经济增长率,建立以下式子:

It=b0+b1FDIt+b2FDIt-1+b3FDIt-2+b4It-1+b5It-2+b6gt+b7gt-2+μt

在此之中,It代表的是t期实际总投资数据,FDIt代表t期外商直接投资数据,gt则代表t期经济增长率,μt是随机误差数据。当b1到b5都是确切数据时,按照B=(b1+b2+b3)即可看出当地资本是否存有明显“挤入”或“挤出”效应。也就是外商直接投资不但未能替代本国的投资,甚至还刺激了有关企业增加投资。如果B小于1,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也就是说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使得国内投资逐步降低。

依据上述式子的数据,可以算出B的确切数值。由此可以看出,长三角区域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企业投资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挤入效应。B=3.261,也就是说每当有一个单位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总体投资就会上涨3.261个单位。按照这一结论,又可以推算出以下结论:第一,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会对我国长三角地区的资本构成产生一定积极效用。在外商直接投资的带动之下,资本扩张会使得长三角地区经济出现增长势态,大部分区域都会依赖于资本投入所带来的影响。第二,外商直接投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内资企业的投资,使其出现进一步增长。长三角区域的外商直接投资带动了和外资企业相搭配的内资企业的进步,使得内资企业加入到国际生产链分工行列中。

五、促进长三角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

通过对外商投资的效用进行分析,发现外商投资对长三角经济增长虽然存在一定的积极效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所以,需要结合其他方式,互补联动,共同促进长三角经济的增长。例如增加自贸区、开放口岸、进行税收优惠等等。2014年国家提出了“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及长江新经济支撑带等带状经济发展思路, 自贸区的建设,将打破行政区域划分的限制,推进沿海、沿江、沿边的区域轴线开发,带动更大范围内的长三角腹地发展,。长三角城市群占据了众多轴线的枢纽位置,国家对其辐射服务全国的功能势必会提出新要求。自2016年2月起,上海各开放口岸以及江苏省南京航空口岸、浙江省杭州航空口岸对51个国家人员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现长三角相关口岸过境免签政策联动。这一举措将进一步加大长三角地区的人口、物品的流通速度。同时,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谋生存求发展,特别是提高了民营企业的投资创业热情。税收优惠政策,对外商投资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大大增加了资金的利用效率。所以,在谋求长三角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保有固守模式,应采取多种途径并行的方式,使之对提升产业能级、促进区协调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结束语

本文研究表明:近二十年来,长三角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提高,但在投资高速增长的背景下,该区域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特征并没有根本改变。外商直接投资尽管也会通过技术外溢等途径促进技术进步,但由于其对国内投资的挤入效应推动了资本的扩张,因而尚未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形成显著的效果。

从本文的分析结论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状况对资本投入的依赖程度较高,总体而言呈现出粗放式经济增长的特征。而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开始逐步转化成集约型模式。如何加速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成为了这一阶段所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要提高当地企业创新能力,增加科研投入成本,构建创新型体系,使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获得更加快速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于津平,许小雨.长三角经济增长方式与外资利用效应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01:72-81.

[2] 封思贤,李政军,谢静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金融支持——来自长三角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05:74-82.

[3] 黄赜琳,傅冬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增长方式的差异分析——基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05:67-75.

[4] 李静静.外资,外贸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

[5] 王慧敏.旅游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策动力——以长三角为例[J].社会科学,2007,09:55-64.

[6] 于明超.长三角地区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现代经济探讨,2006,11:70-74.

[7] 蒋伏心,申俊喜等著. 增长的空间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增长方式转变比较.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1.

[8] 项耀.长三角区域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效应分析[J].现代商业,2010,(第29期).

[9] 聂喜玲.区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消费效应分析—基于东中西部城市经济圈的比较[J].商业经济研究,2016,(第14期).

[10] 杨智峰.长三角各产业投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J].特区经济,2011,(第8期).

猜你喜欢

效应分析长三角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企业税收筹划策略与效应分析
“营改增”税制改革的效应分析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我国医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区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