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学报》论文高频作者的特征研究——基于1992—2015年载文的实证视角
2017-10-13彭上观
彭上观
《数学教育学报》论文高频作者的特征研究——基于1992—2015年载文的实证视角
彭上观
(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以在《数学教育学报》(1992—2015)累计发表5篇以上文章的作者及其764篇文章为实证分析对象,以《数学教育学报》纸质版及中国知网(CNKI)相关数据为依据,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从作者发文数量、单位、地域、学历、职称、性别、年龄、与他人合著、文章被引用量等维度,剖析高频作者的若干特征,并对数学教育的发展提出相关展望.
数学教育;高频作者;特征;《数学教育学报》
1 问题提出
《数学教育学报》(简称《学报》)创刊于1992年,至今已是国内数学教育界认可度最高的核心期刊,2014年入选CSSCI期刊(扩展版),是国内数学教育研究与交流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学报》载文和引文情况进行了研究:文[1~11]从载文、作者、引文、单位分布等维度进行了研究,文[12~14]对《学报》的功能、效用等进行了分析,这对促进《学报》的发展以及了解数学教育现状和趋势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这里将从《学报》的高频作者(发表5篇及以上文章的作者)入手,剖析数学教育的高频作者队伍.考察这些作者的特征,有助于了解数学教育研究的核心群体,从某些视角把握数学教育发展的动态:在数学教育中哪些人源源不断的产出?这些研究对后续研究发挥了什么作用?等.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取
以1992—2015年在《学报》发表5篇及以上文章的作者93人及其发表的共计764篇文章为研究对象.为便于统计,这里所说的作者,仅限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将这些作者简称为“高频作者”.
2.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以《学报》1992—2015年纸质期刊及中国知网(CNKI)提供的相关数据,从作者发文数量、单位、地域、学历、职称、性别、年龄、与他人合著、文章被引用等维度进行剖析.
3 相关数据与分析
3.1 高频作者发文概况
经统计,1992—2015年在《学报》上发表2篇及以上文章的作者有488人,该群体共发表文章1 767篇.其中,发表5篇及以上的作者93人(占2篇以上作者数的19%),共发表文章764篇(占2篇以上作者发文数的43%).可见,高频作者对《学报》文章发表量贡献较大.从图1可以发现,发表5~9篇的高频作者为72人,占5篇及以上的高频作者数的77%;发表10篇及以上的作者人数相对较少.(除特别说明外,下文所涉及到的统计样本均来自93个高频作者及其相关数据.)
图1 发表5篇及以上文章作者人数分布
表1是发表了10篇及以上文章的作者(21人),这个群体可以称得上“特别高频作者”,占高频作者人数23%.其中,有6人(郑毓信、黄秦安、曹一鸣、张奠宙、吕世虎、喻平)更是发表了15篇以上.
表1 发表文章10篇及以上的作者
注:作者单位以在《学报》最新发表文章所在单位为统计源(下同)
3.2 作者单位
经统计,93名高频作者分布在55个单位.从图2可以看出,师范大学(含部属和省属)是高频作者的摇篮,有64人(占高频作者数69%)来自28所师范大学(占全部单位51%).如果将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其他学院看作高校的整体,那么高校的高频作者有89人,占全部高频作者96%;而教研机构和中小学只有4人,占4%.值得指出的是,中小学只有1个高频作者(杨骞),而且杨骞以前也是在大学任教的.可以说,中小学校几乎没有高频作者.在这个角度看,中小学校在《学报》上还没有足够的舞台.
注:文中所指的部属师大包括西南大学
3.3 作者地域
从作者单位所在地域分布看,高频作者来自大陆的20个省份,以及3所境外大学(分别为中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澳门大学、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从数量看,江苏占有绝对优势,共有11个单位的17人为高频作者(占高频作者数的18%).广东次之,共有5个单位的10人为高频作者(占高频作者数的11%).浙江、辽宁、天津、上海各有高频作者6人.具体见表2.
表2 高频作者地域分布
3.4 作者性别
93个高频作者中,男作者78人(占总数84%),女作者15人(占总数16%),男作者的数量是女作者的5.2倍.
3.5 作者年龄
以2015年为年龄的计算节点,分析高频作者的年龄分布.经统计,31~40岁的有10人(占9%),41~50岁的作者有33人(占35%),51~60岁的有26人(占28%),61岁及以上的也有24人(26%).可见,高频作者主要集中41~50岁.
结合近三年(2013—2015)年高频作者在《学报》发表文章情况(如图3),发现两个可喜的现象:一是50岁以下中青年高频作者持续发力.其中31~40岁的作者中,有80%作者近三年有文章发表,41~50岁的作者中,也有70%的人近三年有文章发表.二是老一辈的数学教育家“退而不休”,笔耕不辍,是年轻学者们学习的标杆.近三年尚有发表文章的作者中,61~70岁有2位:顾沛和徐沥泉;71岁以上有3位:郑毓信、王林全、匡继昌.其中郑毓信先生还发表高达5篇作品,大大超越年轻力壮的作者.这些老先生,一心为数学教育用心尽力,令人钦佩.
注:年龄以2015年为统计时间节点
3.6 作者职称及学位
93名高频作者中,除2名特级教师(荣誉称号)、1名编审(正高)、1名编辑(中级)外,其余89人均为高校系列职称,其中教授70人(占75%),副教授16人(占17%),讲师3人(占3%).可见,高频作者中,高级职称占绝对的主体.(具体见图4)
注:职称是以作者在学报最新发表文章时为准
在全部高频作者中,具有博士学位(含2个博士生)55人(占59%),硕士学位15人(占16%),本科学历23人(占25%).进一步分析发现,本科学历的高频作者中,1960年前出生的为20人,即本科学历中87%年龄为55岁及以上(截至2015年).这表明,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正成为数学教育研究的主力.(具体见图5)
注:学位是以作者最新在学报发表文章时为准
3.7 合著情况
从所有高频作者的整体文章看,由两个或者以上作者完成的有359篇,占总文章764篇的47%.换言之,有53%的文章为一个作者独立完成的.从单个作者的文章看,有一半及以上文章与他人合著的有46人(占总人数的49.5%).两种特别的情形:100%与他人合著的作者有9位:陈丽敏、黄兴丰、连四清、吕传汉、罗新兵、孙名符、武锡环、闫德明、张文宇.100%为一个作者独立完成的也有9位:鲍建生、傅学顺、黄翔、匡继昌、蔺云、马复、徐彦辉、郑毓信、周学智.
无论从所有高频作者的文章整体看,还是单个作者的文章看,均有超过50%的文章为“单兵作战”的.这一方面,反映了数学教育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良好传统;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合作研究的团队有待形成.
3.8 持续发表文章情况
在高频作者中,在《学报》发表文章跨度为11~15年的有34人(占总数36%),时间跨度为16~20年的有27人(占总数29%),发表文章跨度时间超过21年以上的有4人(占总数4%).总的来看,发表文章时间跨度为11年及以上的人数达65人(占总数70%).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频作者是长期关注数学教育,持续研究,坚持写作的.
发表文章时间跨度最长的4名作者是郑毓信、喻平、徐沥泉、游安军,时间跨度超过21年.其中,跨度时间长,连续性又好的要数郑毓信先生,郑先生除2008、2012年外,其它年份均在《学报》发表文章,其中,2003年和2004年每年均发表3篇.这在《学报》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具体见图6)
图6 不同时间跨度发表文章的作者人数
为进一步把握高频作者近期研究的现状,选取了近三年(2013—2015年)高频作者发表文章的情况进行分析.从图7可见,高频作者中,近三年发表2篇及以上文章的作者有26人(占28%).而近三年没有产出的有46人(占49%),接近高频作者的一半.可见,高频作者中,近三年在《学报》发表文章的人数偏少.
图7 2013—2015年高频作者在《学报》发表文章情况
3.9 文章被引用情况
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输出和呈现的主要载体,“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可用来描述文章被认同的价值”[15],论文之所以被引用是缘于施引者对论文创作者思想和观点的认同和理解.从这个角度看,高频作者在数学教育界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
从总被引量看(图8),总被引量前15位作者,其作品总被引量都超过了300次(统计来源:中国知网;统计截止日期:2016年4月25日,下同).其中,总被引用率前5位为:涂荣豹(1 232次)、张奠宙(1 078次)、郑毓信(702次)、吕传汉(577次)、黄秦安(552次).
图8 总被引量前15位作者被引情况
从篇均被引量看(图9),篇均被引量前15位的高频作者篇均被引量均超过30次.其中,篇均被引用率前5位为:涂荣豹(123.2次)、吕传汉(115.4次)、夏小刚(67.0次)、黄毅英(61.6次)、张奠宙(59.9次).
图9 篇均被引量前15位作者
在高频作者中,单篇被引量排在前15位的作者及其题目见表3.从单篇高被引文章的年代分布看,发表的时间相对集中,在2001—2003年的有10篇(占前15篇的66.7%).这些文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相关作者的代表作.同时,也可以看到,一篇文章从发表到被广泛传播、认可,发挥其影响力,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
表3 不同作者的单篇最大被引量前15位及其题目
4 结论与展望
4.1 “两高一低”成为数学教育研究者新常态
随着数学教育研究新生代的兴起,“两高一低”(高学历、高职称、低年龄)成为数学教育研究高频作者的新常态.这一方面反映出高学历者一般有科研的硬性任务,另一方面也是高频作者有内在的动力,让其有不断的源动力持续产出.同时,高频作者集中在高级职称人群中,说明了高职称与高产出的良性联动,高产出促使其更快获得高职称.而且,40岁左右作者成为高频作者主要人群,表明数学教育研究具有蓬勃的发展前景.
4.2 研究的主力部队在高校特别是师范大学
从高频作者所在单位分析可知,高频作者集中在高校,特别是师范大学.这与高校对教学科研人员有论文要求有一定关系.但如何吸引基础教育教师的参与,扎根中国的实践,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数学教育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毕竟,基础教育是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对象.正如郑毓信先生大力提倡的数学教育既需要“理论的实践性解读”,又需要“教学实践的理论性反思”[16].数学教育事业的繁荣,离不开基础教育教师的积极参与.期待有更多的基础教育数学教师成为“高频作者”.
4.3 高频作者存在着地区不平衡的现象
教育均衡是当前一个热门的话题,也是民众关注的焦点.数学教育也是扮演着其中一个重要的角色.从研究的结果看,高频作者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江苏、浙江、广东、天津、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占据了大部分的席位.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举措,促进更多的省份都有高频作者,促进数学教育的共同繁荣.
4.4 高频作者集中在男性女性作者偏少
研究结果表明,高频作者中的男性是女性5倍多.而目前,无论是大学,还是基础教育,从事数学教育及其研究人员中,女性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以2013年为例,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校女教师占比47.73%”[17];“女研究生占比48.97%,女本科生占比51.78%”[18].就数学教育而言,数学教育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女性占的比例更高.以2015年华南师范大学在校生为例,数学本科女师范生占78.2%,数学教育类女研究生为73.0%.期待未来会有更多的女性高频作者.
4.5 合著的比例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数学教育是一项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系统工程,涉及哲学、教育、心理、社会、历史、文化等众多学科领域,光靠单兵作战,难以取得突破性的成效.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数学教育中“单兵作战”的比例较高,团队合作的著作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建议充分利用ICME-14、PME-44等国际性会议在中国举办的契机,不断加强数学教育高水平团队建设,提高中国数学教育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国际影响力.
4.6 高频作者在数学教育影响力较大
高频作者持续发表文章,让这些作者成为数学教育领域的“常客”,他们长期关注数学教育,对推动数学教育学科发展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高频作者的文章被引用率也是数学教育届最高的,以1992—2015年《数学教育学报》所刊文章被引用率为例,被引用率前10位的文章中,有9篇为高频作者.期待着有更多的高频作者,为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诚然,并不能简单地以发表文章的多寡来衡量对数学教育研究贡献的大小,但研究高频作者特征,有助于对数学教育研究的“活跃分子”有个全面的了解.对数学教育的持续关注,不断发出数学教育的声音,推动国内外数学教育学术交流,建构中国数学教育理论,对数学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有积极借鉴意义.
[1] 李善良.《数学教育学报》载文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1996,5(4):1-5.
[2] 关科,谷向九.《数学教育学报》载文、作者和引文统计分析[J].情报科学,1999,(5):538-542.
[3] 陈瑶,李善良.《数学教育学报》载文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1):32-35.
[4] 陈勤,田鹏.《数学教育学报》2008—2010年文献计量学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4):47-50.
[5] 谢艳玲,代钦.《数学教育学报》20年载文分析[C].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2012年国际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06-29.
[6] 俞宏毓.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现状分析——基于《数学教育学报》载文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5,24(4):96-99.
[7] 相东升.我国数学教育研究的发展与趋势——《数学教育学报》创刊13年引文定量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5,14(4):80-83.
[8] 尹莉,卫爱心.2001—2010年《数学教育学报》施引期刊计量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2,21(2):81-85.
[9] 陈勤.基于网络计量学的《数学教育学报》1992—2013年高被引论文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4,23(6):78-82.
[10] 严虹.从CSSCI看《数学教育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基于2003—2012年引证期刊的统计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4,23(1):28-32.
[11] 周学智.基于2014年CSSCI统计数据分析《数学教育学报》的学术影响力[J].数学教育学报,2015,24(1):94-99.
[12] 金晶.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统计方法应用研究——基于《数学教育学报》2010—2012年论文的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
[13] 苏帆.从《数学教育学报》看数学教育研究现状[J].数学教育学报,1997,6(3):21-23.
[14] 张定强,陈国蕤.《数学教育学报》内涵新解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1):96-99.
[15] Peritz B C. On the Objectives of Citation Analysis: Problems of Theory and Method [J]., 1992, (43): 608-612.
[16] 郑毓信.新数学教育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7] 教育部.2013年教育统计数据(各级各类学校女教师、女教职工数)[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s8493/201412/181717.html
[18] 教育部.2013年教育统计数据(各级各类学校女学生数)[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s8493/201412/181716.html
[责任编校:周学智]
Research on Status of High Yield Article Authors of——Based on an Empirical Perspective of the Literatures from 1992 to 2015
PENG Shang-guan
(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dong Guangzhou 510631, China)
With the authors who had published 5 articles or more in(1992—2015) and their 764 articl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 analyzed the authors from the dimensions of the author’s publishing quantity, Unit, Region, Academic degree, Title, Age, Gender, co-author, and the citations, found some status of the high yield authors, and put forward the p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high yield article authors; status;
G40-03
A
1004–9894(2017)02–0096–05
2017–01–05
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卓越中学教师“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教师厅[2014]5号)
彭上观(1978—),男,广东吴川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数学教育及教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