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的影响
2017-10-13赵丽稳张震许燎原邱海萍胡宇峰柴荣耀
赵丽稳 张震许燎原 邱海萍 胡宇峰 柴荣耀*
(1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浙江宁波315012;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杭州 310021;3浙江省宁海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浙江 宁海315600;*通讯作者:rychai@sina.com)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的影响
赵丽稳1张震2许燎原1邱海萍2胡宇峰3柴荣耀2*
(1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浙江宁波315012;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杭州 310021;3浙江省宁海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浙江 宁海315600;*通讯作者:rychai@sina.com)
为明确不同栽培方式与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危害程度的关系,在田间比较了5种水稻栽培方式(直播、小苗手插、大苗手插、小苗机插和大苗机插)对病害发生程度和水稻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播田发病最轻,水稻产量损失最小;大苗机插发病最重,产量损失最大。移栽种植时,小苗机插发病较轻,病丛率显著低于小苗手插、大苗手插和大苗机插。因此,从细菌性基腐病控制的角度,在生产中推广直播或者小苗机插的栽培方式更有利于控制该病害发生。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栽培方式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rice bacterial foot rot)是由玉米狄克氏细菌(Dickeya zeae)侵染所致。该病于20世纪70年代最先在日本被发现[1],我国于80年代初在浙江首先被报道[2-3],此后在我国15个稻区均有发生[4]。水稻细菌性基腐病从水稻分蘖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发病水稻分蘖减少、茎基部腐烂,影响有效分蘖数,形成植株青枯、枯孕穗和白穗,严重时可导致水稻大面积失收。虽然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此病的发生一直不明显。但由于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具有突发性、偶发性和严重性等特点[5],其对水稻生产的潜在威胁性将成为水稻增产、稳产的严重障碍。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菌主要在病稻草及含病残体的土壤中越冬[6],从受伤的根系和茎基部侵入[6-7]。水稻生产过程中减少植株根系和茎基部受到伤害,可以降低病原菌侵染的机率。不同的移栽方式对水稻幼苗造成的机械伤害不同,田间调查显示,手插秧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病情况要高于抛栽和机插,适当浅植也可减轻病害的发生[5,8],表明水稻栽培方式与病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也有学者认为,栽培方式与病害发生无关[9-10]。为此,本研究比较了不同栽培方式间细菌性基腐病的发生程度,以明确栽培方式对水稻细菌性基腐病为害的影响,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浙江省宁海县茶院乡(东经121°34’,北纬29°17’),地块属淡塘泥田土种,母质为新浅海相沉积物。土体深厚,常达1 m以上,质地匀细而粘重,属轻粘土。前作小麦。
1.2 试验品种与接种病原菌
供试水稻品种为甬优12,属籼粳型杂交水稻,易感细菌性基腐病。接种用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菌Dz1408分离自甬优12病株,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分离保存。病菌于牛肉膏琼脂平板活化后,挑取单菌落于25 mL的液体NA培养液中振荡培养24 h后作为种子液,以1∶100用NA培养液进行稀释后继续培养48 h,得到的培养液用于田间喷洒接菌。
1.3 试验设计
试验分为接菌组和不接菌组。接菌组用于研究不同移栽方式对病害为害的影响,不接菌组用于研究不同移栽方式下病害发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田块平整,面积2 000 m2,中间做埂将田块分成2块,并以薄膜覆埂隔离,每块1 000 m2。每个田块分别按直播、小苗手插、小苗机插、大苗手插和大苗机插等5种栽培方式栽种水稻,每种栽培方式处理各200 m2,随机分布。接菌田块种植前均匀喷洒新鲜培养的菌液20 L。水稻种子经2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浸种处理48 h后催芽至露白。移栽水稻,分别于2015年5月18日和5月27日秧盘育秧,6月11日移栽,小苗秧龄15 d,大苗秧龄24 d。直播日期2015年5月27日,直播密度0.75 kg/667 m2(干种子)。机插和手插移栽密度:行距 25 cm、株距 14 cm,每丛栽2~3株苗。
表1 接菌田块水稻分蘖末期细菌性基腐病发病情况
表2 水稻穗期细菌性基腐病发生情况及病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4 田间管理
接菌田块和不接菌田块独立进水、排水。接菌田块全生育期不用细菌性杀菌剂。不接菌田块分别于水稻移栽后15 d(6月26日)和孕穗期(8月31日),用40%春雷霉素·噻唑锌SC按50 g/667 m2用量进行防治处理。其他管理均同大田生产。
1.5 调查方法
细菌性基腐病病害调查在水稻分蘖末期,每种栽培方式按对角线5点分布进行调查,每点随机选取200丛,记录丛数、病丛数、株数和病株数。成熟后每种栽培方式区块用久保田PRO888GM型收割机分别进行收割,并记录各区块稻谷产量。采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LSD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栽培方式对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病程度的影响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调查分别于7月23日和10月14日进行。接菌田块水稻分蘖期细菌性基腐病典型症状(分蘖期青枯苗、穗期枯穗)明显。接菌田块分蘖末期的病害调查数据(表1)显示,直播处理细菌性基腐病病丛率和病株率均低于各移栽处理,分别为11.89%和2.18%;各移栽处理间,大苗机插处理的病丛率和病株率均最高,分别为54.71%和5.79%;小苗机插处理病丛率和病株率最低,分别为24.75%和2.28%;小苗手插和大苗手插处理间病害发生程度相当。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直播处理病丛率仅与小苗机插间无显著性差异,病株率仅与大苗机插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各移栽处理间,仅小苗机插与大苗机插处理间病丛率和病株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由于穗期水稻植株基部老化,基腐症状不易识别,本研究中穗期发病情况仅对枯穗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2)显示,直播处理枯穗率最低,仅为0.84%;其次是小苗机插处理,为1.08%;大苗机插处理最高,为2.32%。统计分析显示,直播处理仅与大苗机插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各移栽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2.3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对稻谷产量的影响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发生除了造成植株死亡外,分蘖期发病影响分蘖,造成田间有效穗数减少;茎基部腐烂,产生半枯穗、秕谷等,造成结实率和千粒重的下降。这些性状与水稻产量直接相关,而目前尚无基腐病病情与产量间相关联的调查标准。因此,本研究通过设置不接菌组作为对照来评定细菌性基腐病引起的产量损失率。结果(表2)显示,病害发生引起的产量损失率以大苗机插处理最大,达到7.43%;直播处理最小,为4.57%。产量损失率与病害发生情况基本一致。
3 小结与讨论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菌越冬菌源主要从受伤的水稻根系和茎基部侵入为害根茎基部组织[6-7],且病菌侵入后具有潜伏侵染现象[11]。本研究采用的5种栽培方式中,直播相对于移栽对水稻根系的植伤最小。结果也表明,在这5种栽培方式中,直播处理的细菌性基腐病为害程度最轻,移栽种植中小苗机插处理基腐病发病较轻。手插相对于机插秧苗的植伤更大,且种植深浅不一致,深植秧苗长势较弱、抗病力差。同时,随着秧龄的增加,秧苗在育秧盘内根系盘结力越强[12],活力下降[13],大苗移栽时根系更容易受损。但是在研究中也发现,大苗机插处理基腐病发病最重,这可能与机插分苗时瞬间拉力相对较大,比手插更容易伤苗有关。
据刘琼光等[11]研究,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菌除了在移栽期侵染外,还可以发生在分蘖期、孕穗期和抽穗期,甚至萌芽的种子也可以被侵染。水稻生产过程中,农事操作及恶劣气象条件等引起水稻植株根部受损不可避免。因此,仅通过改变栽培方式并不能完全杜绝基腐病的发生。但是,本研究结果表明,从细菌性基腐病控制的角度来看,生产中以推广直播或者小苗机插的栽培方式更有利于控制病害。
[1]Goto M.Bacterial foot rot of rice caused by a strain of Erwinia chrysanthemi[J].Phytopathology,1979,69(3):213-216.
[2]洪剑鸣,谢良泰,狄广信.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病原的研究[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3,9(2):159-162.
[3]洪剑鸣,狄广信,谢良泰,等.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病原细菌的鉴定[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3,9(4):339-342.
[4]刘琼光,张庆,魏楚丹.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4):2 923-2 931.
[5]冯成玉.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情况与研究进展 [J].中国稻米,2009(4):21-23.
[6]刘琼光,王振中,区伟明,等.水稻基腐病菌的越冬与侵染途径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4(1):24-26.
[7]王金生,杨晓云,方中达.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侵染规律和病理解剖学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87,17(2):79-82.
[8]陈建斌,周惠萍,李作森,等.云南省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病原的初步鉴定[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17(4):370-371.
[9]张晓萌,刘桂良,陈银宝,等.浙江鄞州地区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及其原因分析[J].上海农业科技,2016(3):122-123.
[10]毛颖盈,周存悦,徐志明,等.2015年奉化市水稻分蘖期细菌性基腐病流行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 [J].现代农业科技,2015(21):143-144.
[11]刘琼光,王振中.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菌侵染规律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25(3):55-57.
[12]瞿廷广,许鸿鸽,沈志坚.水稻盘育带土小苗机插秧田播种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1):93-94.
[13]张祖建,王君,郎有忠,等.机插稻超秧龄秧苗的生长特点研究[J].作物学报,2008,34(2):297-304.
Abstract:In order to verif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s on the occurrence degree and yield loss of the rice bacterial foot rot,five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s(direct seeding,hand transplanting with 15 day seedling age,hand transplanting with 24 day seedling age,machine transplanting with 15 day seedling age and machine transplanting with 24 day seedling age)were studied in the rice fields.The results showed the rice bacterial foot rot occurred lightest in direct seedling rice filed,and the yield loss was the lowest;the rice bacterial foot rot occurred heaviest by machine transplanting with 24 day seedling age,and the yield loss was the highest.The incidence of the rice bacterial foot rot by machine transplanting with 15 day seedling ag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hand transplanting with 15 day seedling age,hand transplanting with 24 day seedling age and machine transplanting with 24 day seedling age.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ntrol disease,direct seeding or machine transplanting with 15 day seedling age is more beneficial to control this disease during rice produc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rice;rice bacterial foot rot;cultivation methods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s on the Occurrence Degree of the Rice Bacterial Foot Rot
ZHAO Liwen1,ZHANG Zhen2,XU Liaoyuan1,QIU Haiping2,HU Yufeng3,CHAI Rongyao2*
(1Ningbo Planting Management Station,Ningbo,Zhejiang 315012,China;2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Microbiology,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Hangzhou 310021,China;3Ninghai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Ninghai,Zhejiang 315600,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rychai@sina.com)
S435.111.4+9
B
1006-8082(2017)05-0077-03
2017-06-15
宁波市农科教结合项目(2014NK41);浙江省公益计划项目(2015C32066);浙江省农业厅2015年“三农六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D0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