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诗歌流派研究

2017-10-12肖颖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发展历史

肖颖

【摘 要】本文结合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历程,对中国当代诗歌流派及代表作品进行探索,认为中国当代诗歌文学共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70-80年代的朦胧诗派崛起与兴盛,20世纪80-90年代的新生代主义诗派,以及当前的网络诗歌文学时期。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诞生了十几个具有流派特征的诗歌群体。

【关键词】当代诗歌 朦胧诗派 发展历史 非非主义诗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8C-0125-02

中国当代诗歌诞生在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语境下,走了一条充满荆棘、艰难而曲折的探索之路。从朦胧诗到新生代诗,再到后来的后新生代诗,这期间产生了无数特色明显的当代诗歌。但是,有的诗歌特色明显,呈现出流派特征,却没有一个合理的命名,而有的诗歌流派在文坛昙花一现,没能延续曾经的辉煌,迷失在历史长河中,被世人遗忘。基于这样的情况,有必要研究分析中国当代诗歌流派及代表作品,梳理60多年间中国当代涌现出来的诗歌流派及特点、整体风貌。

一、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历史

流派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概念,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文学研究的成熟。任何一个诗歌流派的产生都有其复杂而特殊的历史语境,不能忽视掉历史背景而单独地研究诗歌流派,这有碍于深入了解诗歌流派的特征、整体风貌及其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因此,研究中国当代诗歌流派前,应先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历史。

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及流派的形成是一个充满荆棘的过程,这是由其诞生的特殊历史背景所决定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后的20多年发展历程中由于政治文化色彩比较浓厚,诗坛自主探索较少。特别是“文革”期间,很难产生自主的诗歌流派。虽然这一时期朦胧诗歌的流派特征最为显著,但是因其自身仍带有一定的政治文化色彩,艺术性稍有不足。这样一种情况,在20世纪80年代有所改善,中国当代诗歌迎来了一个比较辉煌的年代。在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诗歌流派,如朦胧诗派、新生代诗歌、非非主义诗派、大学生诗派、“撒娇派”、圆明园诗派等。1986年,中国诗坛举办现代诗群大展,100多位自诩诗歌流派的诗人发表作品,一时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从侧面折射出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诗歌繁荣发展的面貌。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诗坛产生了一些流派,但是几乎不被人们所铭记。当前,中国当代诗歌走入了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亟待突破与发展。

二、中国当代诗歌流派及代表作品

(一)朦胧诗派。在“文革”期间,中国诗坛自主的探索较少,但是并未遏制文学爱好者读书。在那段岁月,中国有过一场不为人所知的地下读书运动,为培养优秀青年诗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20世纪70年代,中国诗坛涌现了一大批卓有成绩的青年优秀诗人,如食指、黄翔、芒克等。他们勇于挑战当代诗歌传统规范,在报纸、书籍等平台发布了一系列新风格的诗歌。这些诗歌通过琐碎的意象反思人的本质问题,开创了中国当代诗歌的新空间,而朦胧诗派诞生在这一背景下。改革开放后,随着解放思想,朦胧诗派发展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标志是北岛在1979年3月号《诗刊》上发表诗歌《回答》,从此朦胧诗从地下状态转为公开状态,占领了当时各种文学报刊主要版面。而且,朦胧诗派自主建立了《今天》杂志,北岛、舒婷等优秀诗人先后在该杂志上发表文章,将朦胧诗派推向了备受瞩目的位置上,引发诗坛热烈争论。

朦胧诗主要采用象征的艺术创作手法,文学意义带有明显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主题多为对人本质的反思和自我价值的探索。在十几年发展中,朦胧诗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发展终成为“历史的见证人”,为后人探索历史提供见证。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有北岛、舒婷等,代表作品有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食指《相信未来》等。

例如,北岛的《回答》写作于1976年,反映了诗人对“新的转机”的呼唤与期待,更是对现实的一个“回答”。本首诗共分为7节:第1、2节,阐述了人类生存世界的黑暗体验,以及由此引发的现实问题。“镀金的天空”,暗示了当前辉煌的表象掩饰了现实的问题。第3节,表达了“我”对现实的质疑与批判,诗中“我——不——相——信!”强烈表现了这一点。到了第6、7节,“我”表现出了强大意志力,成为“我”这一代人中最坚定的灵魂。如果一个民族的新生要以一代人的伤痛为代价,“我”这一代人原意承受并承担。这样的思想可以从“陆地的上升”等词汇中得以窥探。整首诗歌使用了大量的暗喻,通过表象暗示现实,表达情感,这是朦胧诗派的主要特点。

(二)新生代诗歌。新生代诗歌指的是前朦胧诗人之后出现的一大批诗人创作的诗歌,诗人群体的结体标志是1986年10月开展的“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20世纪80年代后,朦胧诗发展逐渐消沉,出现了一大批与朦胧诗派创作手法和风格不同的新生代诗歌。在创作中,这些诗歌借鉴欧美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以个人化、世俗化、平民化等为创作主题,充满反讽及黑色幽默。新生代诗歌的创造者们是第三代诗人,人物众多,他们先从集团群体的利益出发,而后又反集团,努力追求个体成熟,仿佛游离在一些社会文化意义之外,但是他们始终保持着统一大旗,那就是从反民族传统劣根性开始的深层次反文化的泛文学本体思想,以“后文化实验诗”进行个人化、世俗化、平民化等方面的探索,最终确立了“终极生命边缘实验诗歌”这一立场,成为中国当代诗坛先锋诗歌的代表。

与朦朧诗派相比,新生代诗歌更具现代意识,各自有自己主张,但是生命意识这一旗帜始终保持不变。在这场诗歌运动中产生了一些有影响力的诗人群体,如成都“非非”(蓝马、杨黎、刘涛等),南京“他们”(于坚、韩东等),四川“莽汉主义”(胡冬、李亚伟等),等等。这些诗人群体的出现,促使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流派,如非非主义诗派、新整体主义诗派、后现代主义诗派等,各种流派铺天盖地。

(三)“撒娇派”。20世纪80年代中期,京不特、默默等人在上海创办民间诗刊《撒娇》,标志着“撒娇派”诗歌诞生。该诗刊创办后,孟浪、胡同等人加入其中,成为“撒娇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人们思想观念相对严谨,公开“嚎叫”是不被社会所接纳的,于是“撒娇派”诗人通过“傻叫”来表达自身的想法,被看作是“温柔的反抗”,并取“傻叫”的谐音“撒娇”命名创办杂志。

“撒娇派”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平民主义,揭露伪君子的真实面目。这一时期,代表诗人有默默、京不特、孟浪等。其中,默默作为撒娇派的创始人,创造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如《现实》等。此外,京不特的《重新让我写出诗歌》在中國当代诗坛上也有一定影响力。

(四)知识分子写作诗群。知识分子写作诗群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西川、欧阳江河等人,这一诗人群体的结体标志是1987年参加“青春诗会”活动,在活动期间这些人主张基本一致,进而被命名为知识分子写作诗群。

西川作为知识分子写作诗群中的一员,认为提出知识分子写作这一写作概念是必要的,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原因:第一,纠正当时泛滥成灾的平民诗歌;第二,表示对正统诗歌的支持态度及对朦胧诗歌的反对态度。此外,欧阳江河认为知识分子写作反对的是抗议主题被耗尽,表明群众写作时代已经过去,应当继续寻求有语境、语言策略的诗歌创作活动。

从整体上看,知识分子写作诗群人认为诗歌创作首先要有对文学创作负责任的态度,精密处理诗歌语言,准确表达诗歌主题,展现写作技巧,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文学艺术的艺术效果。代表诗歌作品有臧棣《完成》等。

(五)民间写作。20世纪90年代,“民间写作”诗歌流派发展起来,其与“知识分子写作”是对立面,是对“知识分子写作”的一种反抗。民间写作诗群认为诗歌创作强调本土化,叙述应客观化,不需要使用大量的书面语言,可以使用口语化的语言,甚至是地方方言,这样才能解放与焕发语言魅力。在创作中,他们极力拆解诗歌语言,恢复语言的原生状态,将一切已经形成的隐喻结构和象征体系都拆解掉,用原生态的语言表达诗歌主题思想。曾经,于坚评价“民间”等同于“口语”,是对规范的普通话的一次反抗。但是陈思和对“民间”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他认为“民间”意味着“原型”,有一个稳定的故事结构,具备神秘性与理性化双重特点。

民间写作诗群的代表人物有侯马、伊沙、徐江等,代表作品有伊沙《车过黄河》、徐江《有一次,去新街口》等。

值得一提的是,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的对立,导致了“第三条道路写作诗群”的出现。

(六)中间代。中间代,指的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一部分诗人,这部分诗人没有参加朦胧诗歌群,也没有成为新生代诗歌群中的一员,他们的诗歌创作独具个性,个人色彩浓厚,成为20世纪90年代最为代表的一群诗歌创作群体。

中间代虽然是一群新的诗歌创造群体,但他们代表的不是新一轮诗歌运动,而是对自身诗歌创作的“现身说法”和“自我证明”,是坚守中间立场的诗歌写作精神的代表。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两个对立力量及“诗歌运动”的出现而产生了“中间代”,他们坚持中立立场,维护诗歌的独立和本真,反对观念写诗,为中国当代诗歌发展作出了贡献。代表人物有赵丽华、安琪等,代表作品有赵丽华《死在高速公路》等。

(七)“垃圾派”。21世纪初,皮旦等人在网络上创办网刊《北京评论》,标志着垃圾派诗歌的诞生。这一诗歌流派创作中坚持三条原则。第一原则:崇低、向下,非灵、非肉;第二原则:离合、反常,无体、无用;第三原则:粗糙、放浪,方死、方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兴起并广泛应用,进而产生了网络文学,垃圾派诗歌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诞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旦、管党等,主要代表作品有皮蛋《我对祖国是这样理解的》等。

综上,中国当代诗歌文学共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诞生了十几个具有流派特征的诗歌群体,本文仅仅阐述了其中的七个诗歌流派。这些诗歌流派在中国当代诗歌文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对它们进行分析,具有较大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邵波.“中间代”诗歌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2

[2]陈振波.中国当代诗歌流派的重新审视——评《中国当代流派诗选》[J].中国诗歌,2012(8)

[3]谷鹏,徐国源.“朦胧诗”:矛盾重重的文学史叙述——兼论当代诗歌流派的解读方式[J].江苏社会科学,2010(1)

[4]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天津:南开大学,2010

[5]周伦佑.诗歌流派与80年代诗歌运动——兼论80年代诗歌精神的“流派学”特征[J].扬子江评论,2011(1)

【作者简介】肖 颖(1984—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系助理讲师。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发展历史
我国外资法律体系之完善研究
俄罗斯保险市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述
叩问灵魂的乐章
当代民族室内乐发展的宏观思考
浅析刑讯逼供形成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
浅析手工艺瑰宝郜台柳编的发展传承
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及其现状
“伊斯兰国”极端组织起源、历史及现今发展特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