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斯兰国”极端组织起源、历史及现今发展特点探析

2016-03-07赵天鹏

中国市场 2016年8期
关键词:发展历史伊斯兰国

赵天鹏

[摘要]2015年11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谴责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发动的恐怖袭击,认为它对国际和平与安全造成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威胁,呼吁国际社会加大打击力度。“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利用叙利亚、伊拉克两国乱局迅速崛起,并制造多起恐怖事件,已经成为国际暴恐势力主干,不仅威胁叙伊两国政权,更对全世界范围内各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对地区和全球安全造成极大隐患。“伊斯兰国”的迅速崛起打乱了各国家中东地区战略部署,迫使各国家改变地区议程。但目前各方势力对于“伊斯兰国”的打击举措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反对国际暴恐势力亟须全球各国家扩大合作,携手共同应对。

[关键词]“伊斯兰国”;发展历史;特点探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8103

1“伊斯兰国”的早期发展

“伊斯兰国”(英语:Islamic State,缩写:IS),2013年4月9日宣布与叙利亚反对派武装组织“胜利阵线”联合,称为“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IL),即“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of Iraqand,al,Shams,ISIS),是一个自称建国的活跃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极端恐怖组织。

该组织的创始人阿布·扎卡维(Abu Musabal-Zarqawi)是出生在约旦的巴勒斯坦人,第二任首领阿布。马斯里(AbuAyyubal-Masri)是埃及人。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时叫“一神论和圣战组织”(TOMJ),是扎卡维利用阿富汗赫拉克设立的营地,表面上声称要在阿富汗对苏作战,实际目的则是培训用于颠覆约旦政府的武装分子,因为该组织认为约旦政府太过世俗,不符合教义。此后一段时间曾受到美国资助,但“9·11”后他们作为恐怖主义组织遭到围剿,在约旦无法立足。2003年,美国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伊拉克北方许多地方出现政治真空,扎卡维等趁机打着“基地”的旗号进入伊拉克,利用逊尼派对美军和美军扶植的什叶派掌权政府不满,以“伊拉克基地分支”的名义猖獗一时,扎卡维也成为基地组织第三号人物。2006年1月,他们和提格里特附近一些逊尼派部落、组织组成反美的“圣战者联合委员会”(MSC),同年12月13日,宣布成立政教合一的“伊拉克伊斯兰国”(ISI)。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ISI先是派遣部分武装以“胜利阵线”(AL-NUSRA)名义进入叙利亚,成为反巴沙尔武装中最有战斗力的一支,控制了叙利亚伊拉克边界的许多关卡,随即ISI主力也纷纷进入叙利亚,并在2013年4月正式打出ISIS的“国号”。2006—2010年,该组织三任首领相继被美军打死,自身元气大伤,一度据说只剩两三百人。“阿拉伯之春”和随之而来的叙利亚内战,给了该组织起死回生的机会,2013年4月ISIS宣布成立时,号称有数万人马。据估计,此次攻势发动前,其在叙利亚有近7000人,在伊拉克境内则有约6000人。2015年1月,ISIS突然从叙利亚回师伊拉克,一举夺取了距巴格达仅100千米的北部重镇费卢杰,随即在周围不断攻城略地,夺取许多中小城镇。如今ISIS已招降纳叛,滚雪球般集结了一支庞大的军事力量。

这一组织打算消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温斯顿·丘吉尔在一个世纪前所创建的现代中东的国家边界,同时该组织将在这一地区创立一个由ISIS组织运作的国家。目前控制伊拉克西北部和叙利亚东北部的大片区域,其势力范围与活动能力把中东地区碎片化并不断将局势推入深渊。

2“伊斯兰国”发展特点探析

2014年以来“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崛起之快、为害之烈震惊世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关于打击“伊斯兰国”战略的讲话中称其为“一个十足的恐怖组织”。中东乱局固然为其肆虐提供了深厚土壤,部分大国和地区国家的不负责任也为形势的不断恶化推波助澜。不同于全球其他各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发展壮大虽有着特殊的政治环境和历史机遇,但其组织特点更决定了发展走向。

“伊斯兰国”现任首领,阿布·巴克尔·巴格达迪,逊尼派穆斯林,毕业于伊斯兰大学,于2010年开始掌握基地组织,2012年成为ISIS的头目,被称为本·拉登的真正继承者。2014年6月29日在互联网上发表声明,宣布在横跨叙伊边境的广大区域正式建立一个“国家”,头目贝克尔·巴格达迪成为“国王”。他自称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他的兄弟叔伯中有宗教学者、阿拉伯语教授,他自己也是“知识分子”,在巴格达的伊斯兰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精通伊斯兰经学。他宣称将会完全用逊尼派的“沙里亚法”治国,还通过网络全世界招募伊斯兰国家的管理者,将组织与教义相结合。目前,“伊斯兰国”正逐步打造出以巴格达迪为核心,高度集权化、层层向下的严密国家统治、行政制度。在这个体系中,巴格达迪自任“埃米尔”(“埃米尔”是阿拉伯国家的贵族头衔,此封号用于中东地区和北非的阿拉伯国家,突厥在历史上亦曾使用过这个封号,此处意为国家统帅,国家领袖),直接领导“副埃米尔”,下设“内阁”由他本人任命总理,国防部长,财政部长,安全部长等高官。并在各占领区分设“省长”统管各“辖区”。他们注重情报收集和信息管理,全面了解各占领区居民情况并负责对外联络。为获取民众支持,“伊斯兰国”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建各类基础设施,并提供社会服务。此外,“伊斯兰国”在占领区实施严格的伊斯兰教教法,迫害异教徒,实施符合教义的高压统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伊斯兰国”的统治模式是建立在极端暴力和恐怖之下,封锁宣传,剥削民众自由。

不同于其他恐怖组织单一的捐款资金来源,“伊斯兰国”经济收入多元化,具有多种敛财渠道和较为强大的生财能力。起初该组织资金原始积累主要来自海湾国家富商捐赠。从2013年起,该组织不断进攻叙利亚边境城市,还控制了叙利亚戴尔泽尔省的油田,并和石油开采地区的部落结盟,通过走私石油获得了巨大财富,并成为现如今主要收入来源。仅位于叙拉卡省南部的一个油田每天能为ISIS带来130万美元收益,其他油田每天也能为它带来50万美元的收益,ISIS甚至向叙利亚阿萨德政府出售石油。除了占领油田,“伊斯兰国”还通过抢银行的手段大肆敛财,在摩苏尔银行洗劫了429亿美元巨款和大量金块。此外,通过绑架人质,勒索企业,贪污腐败等手段也为该组织提供了大量财富。这些钱通过中东地区地下银行网络系统进行非法洗钱活动,交易渠道隐秘,使得国际社会经济制裁等手段束手无策。

“伊斯兰国”军队建设也为其提供了武力保障。ISIS从叙利亚、伊拉克战场缴获了大量武器,期间攻占了美军留下的军火库,为其提供了大量新式武器装备。该组织还网罗了一批萨达姆政府时期的中下级军官,这些具有丰富实战作战经验的军队指挥人员为该组织制订了详细周密的作战计划,提供了战略战术支持,并修建军事基地、通信设施等,大大提高了ISIS的整体战略战术水平,也为国际社会的军事打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历史根源、中东乱局、大国博弈、资金来源、人员配备、军事水平等诸多原因与巧合,使得“伊斯兰国”不断壮大直至今日对国际社会形成巨大威胁。如今“反伊斯兰国”呼声愈加强烈,然而各国对于“伊斯兰国”的认识、威胁程度,如何有效应对,军事等打击制裁手段及成本的分担仍存在很多不同的声音,国际间的合作尚未完全成熟。对“伊斯兰国”等极端暴恐势力的打击仍亟须国际社会求同存异、更加紧密的团结起来,同时在经济、政治、军事上更加具体地加强合作与交流,为世界和平与长治久安共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孙冉,唐恬波“伊斯兰国”极端组织的特点[J].现代国际关系,2014(9)

[2]董漫远“伊斯兰国”崛起的影响与前景[J].国际问题研究,2014(5)

猜你喜欢

发展历史伊斯兰国
俄罗斯保险市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述